七氟烷作为一种无刺激味、气道刺激性小,尤其是诱导迅速、苏醒快、呼吸抑制弱的吸入麻醉药,目前已成为各类小儿外科手术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主要药物。但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静脉麻醉药。七氟醚麻醉后的苏醒期,即使无疼痛等其他刺激,部分患者也会出现躁动、兴奋。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10%~67%,以学龄前儿童发生率最高。为防治这种现象,临床使用咪达唑仑、丙泊酚等药物,不仅可能出现呼吸抑制、缺氧等不良事件,同时会明显延长患儿在麻醉苏醒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内的停留时间,增加医疗成本,对手术效果、PACU医护人员配备、家长的满意度甚至患儿自身安全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是小儿麻醉医生及PACU医护人员最为关注的临床事件之一。为了提高小儿麻醉质量,该文系统回顾了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评估、病因、管理护理以及合理干预措施。
目的本研究拟评价体外循环中华西综合血液管理(HIBM)策略对患者异体血需要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体外循环下行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HIBM包括减少预充量、逆预充技术、机血管理等9项策略。根据策略实施的时间,将患者分为实施前、推行期、全面实施。主要预后指标为围术期血制品使用量和使用率。结果3292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实施前为2265例、推行期318例,全面实施709例。与实施前比较,HIBM实施后全主动脉弓置换等大血管手术比例更高(14.7%vs.22.7%,P<0.001)而瓣膜置换手术比例较少(76.1%vs.67.0%,P<0.001);HIBM实施前后比较,血制品输注量红细胞(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PLT)分别为:2.43 U vs.0.42 U;0.78 U vs.0.15 U;0.53 U vs.0.13 U、输注率(RBC、FFP、PLT分别为:47.0%vs.10.0%,23.0%vs.5.5%,35.0%vs.9.2%)均显著降低(所有P<0.001)。逻辑回归分析显示,HIBM能显著降低患者异体血暴露风险(RBC:OR=0.13,95%CI:0.10~0.16;FFP:OR=0.18,95%CI:0.13~0.26;PLT:OR=0.19,95%CI:0.14~0.25)。不同手术类型亚组分析也得出相似结果。结论HIBM能显著减少体外循环下心血管手术患者的输血量和异体血暴露风险,值得推广。
目的 探讨围体外循环(CPB)期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心血管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CS-AKI)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2年5月1日-2023年3月31日在本院接受择期CPB下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主要预后指标为AKI。分别于术前、复温、CPB结束和术后24 h采集中心静脉血5 mL,使用CD11b、CD54等标记活化中性粒细胞。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平衡AKI和非AKI间协变量,分析活化中性粒细胞变化规律与AKI的关系。结果 纳入研究的120例患者中,17例(14.2%)发生AKI。复温时CD11b^(+)、CD54^(+)中性粒细胞开始升高并持续至术后24 h。AKI组CD11b~+中性粒细胞在复温时高于非AKI(4.71×10^(9)/L vs 3.31×10^(9)/L,Z=-2.14,P<0.05),而CD54~+细胞则在术前(2.75×10^(9)/L vs 1.79×10^(9)/L,Z=-2.99,P<0.05)、复温(3.12×10^(9)/L vs 1.62×10^(9)/L,Z=-4.34,P<0.05)和CPB结束(4.28×10^(9)/L vs 2.14×10^(9)/L,Z=-3.91,P<0.05)时AKI均高于非AKI。对匹配获得的32例患者(每组16例)分析显示,AKI组CD11b~+、CD54~+中性粒细胞在复温时分别为非AKI组的1.74倍(4.83×10^(9)/L vs 2.77×10^(9)/L,Z=-2.72,P<0.05)和2.34倍(3.32×10^(9)/L vs 1.42×10^(9)/L,Z=-4.12,P<0.05)。结论 围CPB期大量中性粒细胞被活化,这些细胞可被CD11b/CD54标记。活化中性粒细胞在复温时组间差异最大,AKI约为非AKI的2倍。这些证据提示,在复温时去除50%的活化细胞可能会有效降低AKI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