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慧
- 作品数:18 被引量:127H指数:7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食管与贲门双源癌蛋白质指纹模型的建立及肿瘤标志的筛选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建立食管与贲门双源癌的蛋白质组指纹诊断模型,筛选食管贲门双源癌相关蛋白,为建立食管贲门双源癌肿瘤标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仪(SELDI-TOF-MS)技术对19例食管贲门双源癌(双源癌组)和50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进行蛋白质组的对比研究。根据差异性蛋白质的质核比(相对分子质量)从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库中筛选并确定相关候选蛋白和基因。并通过RT-PCR方法进一步分析这些关键候选基因在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表达变化特征。结果:以相对分子质量2.86621×103、5.10330×103、6.59765×103、7.93155×103、9.31196×103和4.11399×103的6种蛋白质组成的决策树模型对双源癌组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26%、73.68%和80%。相对分子质量为5.34052×103和5.92132×103的蛋白质查询结果为COX7c及Beta-defensin-1-2-3,在双源癌的食管癌组织和贲门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60%(3/5)、60%(3/5)、60%(3/5)和40%(2/5),对照组食管和贲门正常上皮组织均为阴性。结论:以相对分子质量2.86621×103、5.10330×103、6.59765×103、7.93155×103、9.31196×103和4.11399×103的6种蛋白质组成的决策树模型,可作为食管贲门双源癌的蛋白诊断模型,COX7c及Beta-defensin-1-2-3与食管贲门双源癌密切相关,为食管贲门双源癌肿瘤标志筛选提供重要线索。
- 冯笑山王立东郭涛单探幽李吉林范宗民焦新英常智慧韩晶宋昕高社干申秋樊慧王能超李韶华高珊珊何欣郭军辉
- 胺基胍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所致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围产期新生儿因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损伤疾病,缺氧缺血是影响听力发育的重要因素,其中耳蜗听毛细胞对缺氧缺血尤为敏感,患儿多...
- 樊慧
- 关键词: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围产期新生儿感音神经性聋
- 文献传递
- 食管癌高发区108对同卵双胞胎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张广平王立东樊慧王晗晶李吉林焦新英郭明
- 关键词:食管癌双生子同卵双胞胎
- 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P53、PCNA蛋白的表达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中P53和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蛋白表达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分析来自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19对)、贲门(17对)组织中P53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19对同卵双胞胎食管组织中,2个成员均为正常组织(NOR)11对,单发不典型增生(DYS)4对,单发食管鳞癌(SCC)3对,双发SCC1对,病理组织一致性为63.16%(12/19)。17对同卵双胞胎贲门组织中,2个成员均为NOR5对,单发DYS12对,病理组织一致率为29.41%(5/17)。食管与贲门组织病理组织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1对食管上皮组织均为NOR的同卵双胞胎中P53蛋白表达一致4对(36%),不一致7对(64%);PCNA蛋白表达一致10对(91%),不一致1对(8%)。1对双发SCC同卵双胞胎中P53、PCNA蛋白表达均为阳性。5对贲门上皮组织均为NOR的同卵双胞胎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PCNA蛋白表达均为阳性。结论:后天环境因素对食管上皮分子改变起重要调节作用。
- 樊慧王立东李吉林张延瑞周福有冯常炜高社干焦新英张广平李学民周胜理岳文彬王晗晶宋昕郭明范宗民崔娟杜娴娟申秋郭军辉樊冬梅
- 关键词:P53PCNA同卵双胞胎食管
- 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和胃窦活检组织病理比较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比较分析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同卵双胞胎成员食管、贲门和胃窦黏膜活检组织病理结果,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食管和贲门癌变的影响。方法:对108对来自于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的同卵双胞胎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22对自愿接受胃镜检查者进行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①108对同卵双胞胎中,共发现癌症13例,其中食管癌7例(均为男性,单发),食管癌发生率0.065%(7/108)。②接受胃镜检查的22对双胞胎中4例食管癌患者,1例胃癌患者,癌前病变3例,均为单发;18对未患癌患者中,3对慢性轻度食管炎和1对慢性浅表性胃炎为双发,其余14对所患疾病均为单发。结论:环境因素对食管癌变的影响远大于遗传因素。
- 张广平王立东冯常炜樊慧李吉林张延瑞王晗晶高社干郭涛周胜理范宗民岳文彬崔娟焦新英周福有常扶保宋昕宋爽
- 关键词:同卵双胞胎贲门肿瘤
- 食管癌高低发区家族史、夫妻癌调查及同卵双胞胎食管贲门组织p53、PCNA蛋白的表达
- 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世界上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太行山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并以三省交界为中心呈同心圆向外发病...
- 樊慧
- 关键词:食管癌家族史夫妻癌PCNA蛋白同卵双胞胎
- 文献传递
-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95对单卵双胞胎疾病谱和2323例食管癌患者家族史调查被引量:35
- 2006年
- 目的:通过分析该地区单卵双胞胎食管癌发生特征及食管癌患者家族史调查,加深对食管癌变中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影响的理解。方法:采用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和分析食管癌高发区30岁以上95对单卵双胞胎的疾病谱和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以及食管鳞癌患者家族史。结果:体质量和身高资料完整的21对双胞胎中,12对BMI值一致(BMI值±1)(57%),男女之间无差异。95对双胞胎中,7人发生恶性肿瘤,包括3例食管癌,1例肝癌,2例胆囊癌和1例淋巴瘤。除1对双胞胎同时发生胆囊癌外,其余均为单发。食管癌家族史调查发现9对双胞胎食管癌家族史阳性,3例食管癌患者均为食管癌家族史阳性。在2323例食管癌患者中,林州居民共1172例,食管癌阳性家族史352例(30%);林州以外河南地区共351例,家族史阳性63例(18%);河南省以外800例中,家族史阳性共136例(17%),林州居民食管癌阳性家族史的比例与其他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林州地区食管癌家族聚集现象明显高于河南其他地区及河南以外地区,河南林州1/3的食管癌患者有明显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可能仍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 王立东樊慧焦新英宋昕杜娴娟李吉林张广平常志伟范宗民
- 关键词:双生系谱
- 食管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被引量:27
- 2009年
- 目的:观察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正常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中肿瘤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该地区居民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的分子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居民的正常食管(1400例)、癌前病变(基底细胞过度增生1679例,不典型增生826例,原位癌380例)和癌组织(鳞状细胞癌2788例)中65种肿瘤相关蛋白进行检测,对阳性表达频率及其与病变进展关系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随病变程度加重,P53、Rb、RARβ、TGF-β1、Survivin、Bcl-2、C-myc、MDM2、Id-1、NF-kβp50、polβ、P40、EGFR、sPLA2-Ⅱ A等14种蛋白表达升高,而P62、Koc、CyclinB1、IMP1、P21WAF1、XPC、MGMT、P16等8种蛋白表达下降。结论:上述蛋白有可能成为高危人群预警和早期发现的一组重要候选分子标志物。
- 王立东任景丽宋昕申秋郭涛杜娴娟李吉林范宗民秦豫培郭军辉樊慧冯常炜张延瑞刘宾李江曼常志伟常扶保周福有
- 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状细胞癌蛋白表达癌前病变
-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发生部位分析被引量:15
- 2007年
- 目的:分析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发生部位及其年龄和性别分布特征,加深对贲门癌,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以及食管下段原发性腺癌分类和分型的认识。方法:以食管鳞状上皮和贲门柱状上皮交界部的齿状线为参照,将贲门癌区分为4种类型A型肿瘤全部位于齿状线下方;B型肿瘤2/3位于齿状线下方;C型肿瘤1/2位于齿状线下方;D型肿瘤1/3位于齿状线下方。分析比较河南贲门癌高发区595例贲门癌患者肿瘤发生部位的分布特征。结果:595例贲门癌患者中,男女性比例为3.5∶1。男性和女性贲门癌发生部位均以A型和B型为主(〉95%),高于C型和D型(P〈0.05)。青年贲门癌患者以A型为主(78%),高于中老年患者(P〈0.05)。除男性和女性30-年龄段A型多于B型(P〈0.05),女性60-年龄段B型多于A型(P〈0.05)外,其余男性和女性各年龄段A型和B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95%以上属A型和B型,主要发生于解剖学贲门部位,与西方国家食管/贲门交界部腺癌发生部位明显不同,建议将贲门癌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进行研究。
- 王立东李吉林张彦霞焦新英王俊宽杜娴娟吴会芳范宗民何欣宋昕申秋樊慧高姗姗常扶保常智慧吴爱群邢国兰
- 关键词:贲门癌
-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蛋白质组学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对河南省林州地区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食管癌组)和健康人血清(对照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研究,确立食管癌的蛋白质指纹诊断模型,并筛选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蛋白质。方法采用IMAC3芯片及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61例食管癌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用Bio-MarkerWizard软件对芯片检测得到的蛋白质相对含量进行处理及方差分析。并对2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转移组),36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未转移组)与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以相对分子质量(Mr)为9439.58、6627.21、2867.65、4494.08、7762.68、6835.32、4095.947种蛋白质组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对食管癌测试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6%、88.5%和82.0%。转移组、未转移组与对照组3组相比,有15种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相比有2种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分别为11742.48、9294.44)。结论以上述7种蛋白质建立的诊断模型用于食管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筛选出2种与食管癌转移密切相关蛋白质,后者为进一步建立食管癌转移相关肿瘤标志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 冯笑山王立东单探幽郭涛李吉林范宗民焦新英常智慧高社干韩晶宋昕申秋樊慧王能超李韶华高珊珊何欣郭军辉刘宝池
- 关键词:食管肿瘤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蛋白质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