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皓庄

作品数:24 被引量:124H指数:8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角膜
  • 6篇排斥
  • 6篇角膜移植
  • 5篇细胞
  • 5篇免疫
  • 5篇免疫排斥
  • 4篇滴眼
  • 4篇滴眼液
  • 4篇眼液
  • 4篇移植免疫
  • 4篇移植免疫排斥...
  • 4篇免疫排斥反应
  • 4篇角膜移植免疫
  • 4篇角膜移植免疫...
  • 3篇血管
  • 3篇氧化氮
  • 3篇一氧化氮
  • 3篇一氧化氮合酶
  • 3篇诱导型
  • 3篇脓毒

机构

  • 23篇暨南大学
  • 4篇暨南大学附属...
  • 2篇深圳市眼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暨南大学第一...

作者

  • 23篇杨皓庄
  • 13篇张穗梅
  • 7篇陈建苏
  • 7篇颜亮
  • 6篇李辰
  • 6篇李楚杰
  • 4篇董军
  • 4篇程少冰
  • 4篇谭敦勇
  • 4篇王达安
  • 3篇赵松宾
  • 3篇陈小琳
  • 3篇孟晶
  • 3篇邓宏伟
  • 3篇侯励
  • 3篇王彦平
  • 3篇赵松滨
  • 3篇戚仁斌
  • 3篇狄静芳
  • 3篇付咏梅

传媒

  • 1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暨南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眼科研究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5
  • 4篇2003
  • 6篇2002
  • 6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伤病人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影响烧伤病人住院时间长短的因素 ,为烧伤二级预防的医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 790例烧伤患者 ,应用因子分析与Cox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烧伤病人住院时间的因素有病人的入院方式 (X3 )、烧伤面积 (X4 )、烧伤深度 (X5)及烧伤至获得规范治疗的间隔时间 (X6) ;病人的年龄 (X1)和性别 (X2 )对住院时间的影响不明显。Cox比例风险模型为h (t) /h0 (t) =e( -0 .193 3F1 -0 .6176F2 -0 .1180F3) ,其中公因子Fi 与原变量的换算关系式为F1=- 0 .132X3 - 0 .0 0 9X4 +0 .6 5 5X5+0 .5 83X6,F2 =0 .0 19X3 +0 .875X4 +0 .2 5 7X5- 0 .2 94X6,F3 =1.0 10X3 +0 .0 2 5X4 -0 .176X5+0 .0 30X6,表明烧伤越深、面积越大、烧伤后延误治疗的时间越长 ,病人住院时间也越长 ;在病情相当时 ,急救车送医院者愈合较快。结论 烧伤后治疗的及时性是影响烧伤病人住院时间的主要预后因素之一 。
吴赤蓬王声湧刘国宁王惠苏范存欣荆春霞杨皓庄
关键词:烧伤住院时间COX回归分析
肾血管性高血压对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通过测定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及肾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 NOS)活性及表达的变化情况 ,探讨血压与 i NOS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肾动脉不全结扎方法制备 SD大鼠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 ,并应用Greiss反应、L 精氨酸同位素标记法及 Western blot等分别测定一氧化氮的终产物——尿中 NO- 2 / NO- 3(U NOx)的生成、i NOS活性和 i NOS蛋白水平。结果 :SD大鼠肾动脉狭窄术后 ,其 UNOx水平显著升高 ,术后 1周由术前的 (2 30 7.3± 486 .6 ) nm ol/ 2 4h增加到 (5 45 1.4± 795 .2 ) nm ol/ 2 4h。术后 4周其主动脉及肾组织 (包括肾皮质及髓质 ) i NOS活性均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 Western蛋白印迹显示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 i NOS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 2 36 .7% ,但没有观察到肾髓质 i NOS蛋白表达的变化。结论 :i NOS是血流动力学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肾血管性高血压情况下 ,i NOS具有重要的代偿调节作用 ;血压升高是刺激 i
谭敦勇张超张穗枚陈小琳程少冰董军杨皓庄唐朝枢
关键词:一氧化氮合酶肾血管性高血压病理
共培养环境中兔角膜内皮细胞诱导人iPSCs分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兔CECs并传代,同时使用无饲养层细胞法培养扩增人脐带源iPSCs,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用量子点对iPSCs进行标记示踪,以不同密度比例建立iPSCs与CECs的共培养模式,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iPSCs分化前后CD34、CD133、CD31和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培养扩增的兔CECs形态为六边形,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iPSCs呈克隆样生长,Western blotting检测Oct4、Nanog和Sox2多能性标志蛋白均呈阳性;10 nmol/L量子点标记的iPSCs以1/4悬液与融合60%的兔CECs共培养为最佳模式;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共培养后iPSCs体积增大,胞浆增多,核浆比减小,细胞膜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物,膜表面粗糙度增加;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前iPSCs的CD34、CD133、CD31和AQP1表达均呈阴性,共培养2周后iPSCs的CD34、CD133和CD31表达阴性,AQP1表达阳性。结论:与兔CECs混合共培养后人iPSCs不仅从形态学上向内皮样细胞方向转化,同时表达角膜内皮细胞标志蛋白AQP1。
谭美华陈建苏招志毅丁勇钟敬祥戴应李善义杨皓庄
关键词:诱导多能干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查水通道蛋白1
雷公藤多甙滴眼液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观察雷公藤多甙(TⅡ)滴眼液局部应用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分组:A,B,C组为SD大鼠-Wistar大鼠组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SD大鼠为受体,Wistar大鼠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0.02%TⅡ滴眼液组、C组为0.03%TⅡ滴眼液组,另设D组为SD大鼠同种间对照组、E组为SD大鼠自体对照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移植排斥指数(RI),包括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程度,并比较角膜排斥发生时间。结果 术后各组移植排斥指数及发生角膜移植排斥时间,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和E组两对照组之间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Ⅱ滴眼液可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0.03%比0.02%TⅡ滴眼液更有效。
邓宏伟李辰陈建苏侯励杨皓庄赵松宾张穗梅
关键词:雷公藤多甙滴眼液角膜移植免疫排斥
山茱萸总甙滴眼液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 :观察山茱萸总甙 (COG)滴眼液局部应用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封闭群大鼠角膜移植模型 ,随机分组 :A、B、C、D组为Wistar SD组间同种异体角膜移植 ,Wistar为受体 ,SD为供体 ,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 0 5 %COG滴眼液组、C组为 1%COG滴眼液组 ,D组为 2 %COG滴眼液组 ,E组为Wis tar Wistar对照组 ,即Wistar大鼠间同种异体移植组。用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 :角膜植片透明度、水肿度、新生血管度、移植排斥指数 (RI)及角膜排斥发生时间。结果 :术后各组移植排斥指数及发生角膜移植排斥时间 ,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B组与D组之间比较P >0 0 5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OG滴眼液能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1%COG滴眼液更有效。
孟晶黄丽娜陈建苏李辰赵松滨狄静芳杨皓庄
关键词: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α-促黑素细胞激素对IL-1β刺激离体兔下丘脑释放PGE_2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1998年
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法观察α-促黑素细胞激素(α-MSH)对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家兔下丘脑组织释放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结果显示,IL-1β与下丘脑组织培养后40min,培养上清液中PGE2含量高于未加IL-1β的对照组(P<001);而预先(20min)加入α-MSH,再加入同量IL-1β培养40min,则培养上清液的PGE2含量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α-MSH抑制下丘脑PGE2的产生,可能是其解热的重要机制之一。
王达安胡巢凤杨皓庄王彦平李楚杰
关键词:前列腺素E2下丘脑Α-MSH
电刺激腹中隔区对兔视前区前下丘脑温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和方法 :采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引导单位神经元放电的方法 ,观察电刺激兔腹中隔区 (VSA)时 ,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 (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 :电刺激腹中隔区可使视前区 -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 ,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结论 :腹中隔区可能通过影响视前区
董军陆大祥付咏梅颜亮戚仁斌谭敦勇张穗梅程少冰杨皓庄李楚杰
关键词:视前区体温调节电生理学电刺激腹中隔区
中性粒细胞抑制人单个核细胞释放TNF-α及其机理的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人中性粒细胞 (PMNs)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释放TNF -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采集健康供血者的新鲜外周静脉血 ,以葡聚糖沉淀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其PMNs和PBMCs ,将PMNs细胞与PBMCs细胞按 2 :1的数量比与脂多糖共同培育后 ,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上清的TNF -α浓度 ,并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合荧光标记脂多糖的单核细胞的百分率及单核细胞表面平均荧光强度。结果 :PMNs在细菌脂多糖刺激下不释放TNF -α,PMNs可以抑制PBMCs释放TNF -α ,其抑制作用具有细胞特异性 ;经多聚甲醛固定的PMNs仍具有上述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PMNs并不影响单核细胞与脂多糖结合。结论 :PMNs可抑制人PBMCs释放TNF -α ,其机理可能是PMNs干扰脂多糖激活PBMCs的信号转导过程 ,抑制细菌脂多糖对其的活化 ,从而下调TNF
李浩威颜亮潘剑波杨皓庄张穗梅王彦平付咏梅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脂多糖类肿瘤坏死因子-Α
腹腔感染脓毒症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CD30的动态表达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腹腔感染脓毒症的病理过程中Th2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 :盲肠结扎穿孔 (CLP)复制腹腔感染脓毒症小鼠模型 ,在不同时点取外周全血进行三色荧光标记 ,以流式细胞术对CD4+ 细胞表面CD30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时点的CLP组其CD30分子的表达有所不同 ,以术后 38h为最高 ,随后呈现总体下降趋势。结论 :在脓毒症腹腔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中 ,Th2细胞的分化情况随病程的发展有所不同 ,可能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陈莉萍颜亮杨皓庄张穗梅
关键词:脓毒症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
L-精氨酸对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IR)致心律失常的演变及L-Arg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在体兔右冠状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48只兔分为4组:IRa组(缺血30min再灌注120min),IRb组(缺血120min再灌注120min),IRa+L-Arg组,IRb+L-Arg组;每组12只。记录心电图,计算心律失常评分及与时间依赖关系并分析L-Arg干预效果。结果:①随右冠状动脉结扎时间延长,各组心律失常分数逐渐呈上升趋势,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及房性心律失常并逐渐加重;②再灌注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次数减少,且由Ⅲ度→Ⅱ度→Ⅰ度→正常,窦性和房性心律失常逐渐恢复窦性心律;IRa组心律失常评分显著低于IRb组相同再灌注时段(P<0.01);③IRa+L-Arg组和IRb+L-Arg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数分别明显低于IRa和IRb组相同再灌注时段(P<0.01);④IRa+L-Arg组心律失常评分明显低于IRb+L-Arg组(P<0.01)。结论:补充适量的L-Arg具有抗因右冠状动脉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作用;缺血期时间越长,L-Arg抗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越差。
王庆志朱晓谦李彦杨皓庄原林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冠状血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