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新东

作品数:45 被引量:307H指数:10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解剖学
  • 8篇皮瓣
  • 7篇动脉
  • 6篇关节
  • 4篇皮瓣设计
  • 4篇外科
  • 4篇骨间
  • 4篇穿支
  • 3篇心脏
  • 3篇心脏病
  • 3篇应用解剖学
  • 3篇针刺
  • 3篇支皮瓣
  • 3篇止点
  • 3篇韧带
  • 3篇尸体
  • 3篇皮纹学
  • 3篇前臂
  • 3篇缺损
  • 3篇膝关节

机构

  • 41篇温州医学院
  • 17篇温州医学院附...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4篇义乌市中心医...
  • 2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45篇杨新东
  • 15篇楼新法
  • 10篇蒋松鹤
  • 9篇徐象党
  • 9篇陈忠孝
  • 7篇崔怀瑞
  • 7篇郑建武
  • 6篇余汝堂
  • 6篇杨国敬
  • 5篇陈成春
  • 5篇周鹏
  • 5篇戴开宇
  • 5篇张力成
  • 5篇蔡春元
  • 5篇高伟阳
  • 4篇邵华信
  • 4篇陈红卫
  • 4篇潘俊
  • 4篇唐茂林
  • 4篇姚岳波

传媒

  • 12篇温州医学院学...
  • 5篇解剖学报
  • 4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针灸临床杂志
  • 3篇中华显微外科...
  • 2篇解剖学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针灸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实验技术与管...
  • 1篇医学教育
  • 1篇解剖与临床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 6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髋置换后修补闭孔外肌对髋关节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闭孔外肌及其覆盖区髋关节囊的解剖特点,探讨髋关节屈曲内旋下闭孔外肌对髋关节的稳定作用。方法取10具20侧甲醛液固定的成人尸体髋标本,左侧10髋解剖出闭孔外肌,屈曲内旋时触摸体会股骨头对闭孔外肌的膨顶;裸露闭孔外肌区的髋关节,分别测量髋关节屈曲30°、60°、90°和各屈曲角度加内旋15°时股骨头软骨面超出髋臼唇的距离;右侧10髋解剖出髋关节囊,测量后方关节囊各部厚度,观察坐股韧带走行。结果闭孔外肌是紧贴髋关节囊后下部的唯一肌肉,在髋屈曲内旋时股骨头膨顶闭孔外肌;随着屈曲角度的增大,膨顶程度(后脱位倾向)也加大,同一屈曲角度下内旋比不内旋膨顶程度大。髋后方关节囊的厚度具有不均一性,较薄弱的两部处在闭孔外肌区,坐股韧带主干未经过闭孔外肌区,闭孔外肌区是髋后方关节囊的相对薄弱区。结论闭孔外肌是髋关节囊后下部唯一的动力抵挡,易诱发后脱位的髋屈曲内旋体位下,抵挡股骨头脱位的主要有闭孔外肌和此肌覆盖区的关节囊,但此区关节囊相对薄弱,因此在全髋置换后应对闭孔外肌进行修补。
李琪张力成杨国敬唐茂林蔡春元汤呈宣王伟良余列道余汝堂杨新东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骨骼关节囊
小腿后区主要穿支的形态学分析与皮瓣设计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小腿后区穿支的定位、直径、走行及其相互间吻合情况,为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小腿后区穿支形态,通过血管造影术和拍摄X线片测量其直径、走行、分支和定位。利用Photoshop与Scion Image测量穿支供血的趋向性及单穿支供血面积。结果:小腿后区共有外径0.5mm穿支13支,平均外径为0.8mm,平均供血面积为38.02cm2,其中动脉穿支位置恒定且较粗大,其单穿支供血面积高达55cm2,此穿支向下与来自胫后动脉、腓动脉之穿支形成不减少口径的真性吻合。结论:小腿后区的皮肤单穿支管径较粗,最大供血面积为30cm×20cm。以小腿后区穿支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
徐象党周鹏杨新东
关键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腘肌腱和腓侧副韧带股骨止点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为临床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术股骨侧骨隧道的定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男女各30例膝关节标本,对膝关节后外侧角仔细解剖分离,测量腓侧副韧带和腘肌腱股骨附丽部中心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两者中心点的距离以及附丽部的面积。结果腓侧副韧带附着面积为(47.25±14.69)mm2,其中男性为(50.22±9.72)mm2,大于女性的(44.29±12.33)mm2;腘肌腱附着面积为(56.18±13.88)mm2,其中男性为(60.57±12.44)mm2,大于女性的(51.79±13.68)mm2。腓侧副韧带附丽部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近端(1.29±2.73)mm,后方(3.53±2.12)mm,腘肌腱附丽部中心在股骨外上髁远端(8.47±3.34)mm,后方(3.86±2.09)mm。腓侧副韧带和腘肌腱两者股骨附丽部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0.12±3.06)mm,男性为(11.32±3.69)mm,女性为(8.92±3.25)mm。结论两者附丽部的面积和中心距离存在性别差异(P<0.05),本实验的解剖数据可以为临床重建术中定位骨隧道提供参数值。
蔡春元赵章伟杨国敬杨新东
关键词:膝关节股骨止点性别差异
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MRV三维可视化研究
宋涛俞文恪李建策陈忠孝杨新东郑建武金建华陈成春
旋前方肌肌皮双叶瓣的解剖学基础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阐明旋前方肌的肌内血管分布状况及肌皮双叶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26侧前臂标本分别进行改良明胶/氧化铅灌注(14侧)或明胶墨汁灌注(12侧),层次解剖观测旋前方肌及骨间前动脉,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应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ScionImage for Windows)分析旋前方肌肌皮瓣供区面积等。结果:旋前方肌体积5.5cm×5.0cm×1.0cm,按血供方式可定义为Ⅱ型肌(Mathesand Nahai分类)。其血供以骨间前动脉血管为主,桡、尺血管为辅。骨间前血管蒂长9.6cm,动脉直径2.3mm,静脉直径2.8mm。骨间前动脉的背侧皮穿支(DPB)营养前臂背侧和腕背的皮肤,该支与1,2支持带上动脉中间支相吻合,DPB平均直径是1.2mm,伴行静脉平均直径是1.3mm,分布平均面积是21cm2。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旋前方肌瓣及其肌皮双叶瓣的血管基础及它们的潜在应用价值。
杨新东崔怀瑞徐象党周鹏
关键词:骨间前动脉旋前方肌肌皮瓣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2
2006年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第一骨间背侧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1.26±0.46 cm,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 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桡动脉末端位于针体近侧端,皮肤进针点与桡动脉末端穿第一骨间背侧肌入肌点的距离是3.14±0.22 cm。掌深弓亦位于针体的近侧端,伴尺神经深支走行,穿拇收肌后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逐渐分开,行向掌背近侧端与桡动脉末端相接。针尖刺中掌深弓时,针体与掌背平面所成的远侧角最大为28.3±4.5°。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肌支。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垂直手背平面直刺或透向后溪、劳宫方向斜刺为针刺的安全方向。应尽量避免在合谷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崔怀瑞杨新东徐象党陈国荣楼新法蒋松鹤
关键词:合谷穴局部解剖学
股前外侧区穿支动脉的形态学研究及皮瓣设计被引量:44
2007年
目的探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皮瓣设计方法,以便增加术前多普勒定位的准确性。方法6具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观测股前外侧区穿支,通过血管造影术和拍摄X线片测量其直径、行程、分支和定位。用3D-doctor和Scion Image软件分别测量穿支供血的趋向性、三维重建和单穿支供血面积。结果股前外侧区共有外径大于0.5 mm穿支16支,平均外径0.8 mm,平均供血面积45.61 cm^2,其中20%为肌间隙穿支,80%为肌皮穿支。平均蒂长为(3.15±1.43)cm。自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穿支在浅筋膜中的平均长度为2.63 cm。结论改良的氧化铅-明胶灌注技术可以为皮动脉和穿支皮瓣的研究提供高质量的血管造影图像。本研究发现股前外侧单穿支皮瓣的最大供血面积是30 cm×20 cm。以股前外侧区穿支设计的穿支皮瓣可以移植到下肢或身体其他部位。
周鹏杨新东徐象党唐茂林
关键词:股部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
幼儿人工耳蜗植入点定位的应用解剖学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1-5周岁因故死亡儿童头颅14具,在28例标本上,模拟经乳突后鼓室入路手术。切除乳突,保留外耳道后壁,显露砧骨窝,去除面神经和鼓索神经之间的骨质进入后鼓室,在手术显微镜下(×6)观察并测量与耳蜗植入点相关的解剖学数据。结果圆窗位于圆窗龛前缘上部。锥隆起、镫骨肌腱、砧镫关节、镫骨底板、圆窗龛、鼓岬、外侧半规管突等解剖标志清晰且恒定。镫骨后弓相当于鼓阶的前界。鼓阶位于前庭阶后下的位置。圆窗龛前缘中点到鼓阶下壁、鼓阶后壁、基底膜、锥隆起、外侧半规管突、镫骨底板下缘中点、匙突的距离分别为(1.49±0.42)mm、(0.90±0.31)mm、(1.49±0.41)mm、(3.28±0.55)mm、(7.41±0.9)mm、(3.09±0.53)mm、(4.83±0.65)mm。结论幼儿人工耳蜗植入点应选择在圆窗龛前游离缘中点向前0.90-1.49mm、向下1.49mm以内的位置;在圆窗龛显示困难的病例,植入点应定位于距镫骨底板下缘中点下方约3mm处。
金建华杨新东邵华信陈成春倪丽艳
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鼓阶幼儿
人体解剖实验教学资源的套餐化管理被引量:2
2008年
在解剖学实验室普遍存在教学任务过重、超负荷运转的形势下,经过多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套餐化”实验准备和管理方法,改原来传统的按类型分类为参照实验教学进度按实验内容配套准备,在确保完成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陈忠孝余汝堂杨新东郑建武楼新法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后路重建钢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对重建钢板内固定在骨盆后环骨折治疗中的钢板有效固定区、置钉角度及深度进行测量,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21具成人骨盆标本,测量钢板有效固定区、耳状面距、腰骶干内缘距、腰骶干外缘距、骶椎间孔距、偏离角度。结果钢板有效固定区为(54.29±4.63)mm,近髂后上棘第1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28.30±4.15)mm,腰骶干内缘距为(52.58±3.55)mm,骶椎间孔距(46.89±4.29)mm,第1枚螺钉偏离角度为>(13.80°±8.78°),<(30.19°±11.15°),近髂后上棘第2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24.02±2.72)mm,近髂后上棘第3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18.79±2.45)mm,近髂后上棘第4枚螺钉的耳状面距为(18.9±3.15)mm,腰骶干外缘距为(33.35±3.47)mm,第4枚螺钉偏离角度内偏9.24°±3.9°,外偏6.85°±3.1°。结论该研究对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提供了应用解剖学基础,在每侧髂骨翼置入4枚螺钉是可行的。
陈红卫赵钢生杨新东潘俊
关键词:骨盆后环重建钢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