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倩

作品数:21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心肺复苏
  • 7篇心肺
  • 7篇骤停
  • 6篇心脏
  • 5篇心肺复苏后
  • 5篇肾损
  • 5篇肾损伤
  • 4篇心搏
  • 4篇心搏骤停
  • 4篇脓毒
  • 4篇脓毒症
  • 4篇左西孟旦
  • 4篇孟旦
  • 4篇急性肾损
  • 4篇急性肾损伤
  • 3篇蛋白
  • 3篇心脏骤
  • 3篇心脏骤停
  • 3篇室颤
  • 3篇综合征

机构

  • 21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1篇杨倩
  • 19篇朱长清
  • 18篇陆晓晔
  • 7篇郭建
  • 4篇杨正飞
  • 3篇田磊
  • 2篇刘黎
  • 2篇杨伟强
  • 2篇郑青
  • 1篇叶晨安
  • 1篇徐欣晖
  • 1篇陈晓宇
  • 1篇熊剑飞
  • 1篇彭延申
  • 1篇马娣
  • 1篇于磊

传媒

  • 9篇临床急诊杂志
  • 2篇胃肠病学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钾离子通道在大鼠心肺复苏后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2023年
目的 探索线粒体ATP敏感钾离子通道(mitoKATP)在大鼠心肺复苏后急性肾损伤(AKI)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将50只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左西孟旦治疗(levo)组、mitoKATP通道激动(mito)组、肌膜KATP通道激动(sarc)组、空白对照(control)组和假手术(sham)组,每组各10只。levo组采用左西孟旦干预,mito组在左西孟旦干预的基础上予sarcKATP抑制剂HMR-1098处理,sarc组在左西孟旦干预的基础上予mitoKATP抑制剂5-HD处理。心肺复苏6 h后收集5组大鼠样本,检测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IL-1β、IL-6和TNF-α水平,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活性,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 3表达水平。结果 与sham组比较,control组大鼠心肺复苏6 h后sCr和BUN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control组比较,levo组和mito组sCr、BUN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sarc组sCr和BUN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control组比较,levo组和mito组肾小管轻度扩张,管型明显减少;而sarc组大鼠肾组织结构变化与control组相似。levo组和mito组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sarc组与control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sham组比较,control组肾组织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与control组比较,levo组和mito组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值均<0.05),而sarc组肾组织cleaved caspase 3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control组线粒体复合物Ⅰ、Ⅱ活性显著受到抑制(P值均<0.05);与control组比较,levo组和mito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活性均显著增强(P值均<0.05),而sarc组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itoKATP开放能够抑制炎症�
田磊王世伟赵立杨倩陆晓晔朱长清杨伟强
关键词:心脏停搏急性肾损伤
左西孟旦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心搏骤停和复苏模型,应用心脏超声技术,探讨左西孟旦对复苏后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药物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药物组和对照组用窒息法制作心脏骤停模型,并及时行心肺复苏,复苏后观察6h。药物组大鼠在心肺复苏期间及复苏后予左西孟旦干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同时予等剂量生理盐水处理,假手术组大鼠不进行心搏骤停诱导和复苏操作,与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起于复苏后1~6h采集血气和心超数据,比较各组间大鼠复苏后不同时间点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复苏成功11只(91.7%),对照组复苏成功9只(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所有复苏大鼠存活时间都达到了6h。对照组和药物大鼠在复苏后心功能均明显受损,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功能呈下降趋势。复苏后1h对照组大鼠射血分数(EF)由(77±4)%下降至(61±11)%,短轴收缩率(FS)由(40±7)%下降至(26±4)%,每搏输出量(SV)由(0.25±0.14)ml/min下降至(0.17±0.05)ml/min,心输出量(CO)由(147±19)ml/min下降至(83±25)ml/min。药物组大鼠复苏后1hEF由(78±7)%下降至(71±13)%,FS由(40±8)%下降至(38±7)%,SV由(0.34±0.14)ml/min下降至(0.25±0.04)ml/min,CO由(146±19)ml/min下降至(123±16)ml/min,对照组较药物组下降更为明显,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大鼠复苏后心率较假手术组变化不明显,随着时间延长,药物组大鼠心率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似有下降趋势,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假手术组心功能指标在6h观察期内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在大鼠心脏骤停与复苏模型中,复苏期间及复苏后予左西孟旦治疗,能明显保护和改善大鼠心脏功能。
郭建杨正飞凌钦杨倩陆晓晔朱长清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功能心脏超声左西孟旦
心肺复苏后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与死亡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的变化,以期为院内心肺复苏(CPR)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1—2018年间在我院急诊科经过CPR且自主循环恢复的244例住院患者,根据最终结局分为死亡组(n=204)和存活组(n=40),比较两组患者NLR水平的不同,绘制ROC曲线分析NLR对CPR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NLR水平(21.4±18.8)明显高于存活组(11.2±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NLR与CPR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曲线下面积(AUC)为0.701,敏感度为82.89%,特异度为50%。Logistic回归分析:NLR水平上升(OR=1.062,95%CI:1.017~1.110)是影响CPR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CPR患者中,患者的NLR值升高可提示患者预后质量较差,因此可根据血液中NLR来判断患者的预后质量,并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罗成准王世伟贾天元王子达陆晓晔杨倩朱长清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复苏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评估心脏骤停大鼠模型复苏结果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ressure of 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ETCO2)在室颤法和窒息法所致的心跳骤停的大鼠模型中的差异,探究其在判断复苏结局中的意义。方法:分别用室颤法和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复苏的大鼠模型,持续监测大鼠复苏过程中复苏起点PC0 min(Precordial Compression, PC0),PC1 min,PC2 min,PC3 min,PC4 min,PC5 min,PC6 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两组组间不同时间点PETCO2水平差异及两组组内自主循环恢复大鼠(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未能成功复苏(NOROSC)的大鼠PETCO2的差异,分别绘制PETCO2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窒息组大鼠ROSC 9只(9/12,75%),室颤组ROSC 8只(8/12,6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93)。窒息组平均复苏时间232±20 s,室颤组平均复苏时间360±30 s(P<0.05)。心脏骤停后,室颤组大鼠PETCO2水平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窒息组PETCO2先升高后降低。复苏开始即刻(PC0)窒息组大鼠明显高于室颤组45±4 vs 36±4 mm Hg(P<0.001),直到PC3 min,窒息组PETCO2水平仍高于室颤组。组内比较发现室颤组在PC5 min和PC6 min时ROSC大鼠PETCO2水平明显高于NOROSC组,PC5 34±3 vs 24±3 mm Hg (P<0.001),PETCO2曲线下面积为0.731,95%置信区间为(0.512, 0.764),根据约登指数计算,当截断点选择20 mm Hg时,灵敏度66.6%,特异度63%。室颤组PC6时PETCO233±4 VS 23±2 mm Hg(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置信区间为(0.662, 0.984),当截断点选择18 mm Hg时,灵敏度87.4%,特异度71%。窒息组组内分析未见PETCO2水平在ROSC和NOROSC之间差异。结论:PETCO2水平在复苏早期可能有助于鉴别心脏骤停原因,窒息所致PETCO2水平可有升高。在室颤所致的心脏骤停,PETCO2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复苏结局。
郭建王世伟陆晓晔杨正飞凌钦杨倩朱长清
关键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乳酸正常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SAKI患者的预后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乳酸水平正常但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脓毒症致急性肾损伤(SAKI)患者的预后。方法:201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共有319例脓毒症患者收住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ICU,根据所有患者入院首次、48 h、7 d的肌酐及每小时尿量和AKI定义将197例SAKI患者纳入本研究,记录其入院首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pH、Lac、HCO_(3)^(-)、BE);根据28 d死亡与否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Lac值;进一步筛选出Lac≤2 mmol/L的SAKI患者,比较这部分Lac正常的SAKI患者血气中pH、HCO_(3)^(-)、BE对其28 d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197例SAKI患者28 d病死率为37.7%(51/197),死亡组Lac值较生存组明显升高[2.2(1.3,3.2)mmol/L vs.1.5(1,2.35)mmol/L,P=0.002]。但其中有120例患者Lac≤2 mmol/L,Lac正常的SAKI患者病死率为18.3%(22/120);与生存组相比较,死亡的22例患者pH<7.35、BE<-3 mmol/L的比例明显增高(45.5%vs.11.2%、64.6%vs.33.7%,均P<0.05);BE联合pH值预测Lac≤2 mmol/L的SAKI患者28 d死亡的AUC为0.744,敏感度为81.82%,特异度为69.39%。结论:SAKI患者死亡组血气Lac值明显增高,但Lac水平正常的SAKI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时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其中pH联合BE预测Lac正常的SAKI患者的28 d病死率效能最佳。
陈筱岚陈晨田磊陆晓晔杨倩朱长清
关键词: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代谢性酸中毒预后分析
胃癌血液肿瘤标记物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1年
胃癌是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居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早期诊断胃癌最有效的手段,但因费用高、人群接受度较低而难以作为普查手段。血液肿瘤标记物检测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便于动态监测等优点,因此易为受试者所接受。寻找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胃癌血液肿瘤标记物,对实现高危预警、早期诊治、改善胃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血液肿瘤标记物胃癌相关抗原MG7-Ag、M2-丙酮酸激酶(PK)、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CA72-4以及常用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杨倩郑青
关键词:胃肿瘤
ATP敏感的钾通道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ATP敏感的钾通道(ATP 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ATP channel)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心脏(心房、心室、房室传导系统)、血管平滑肌、胰腺、线粒体等的钾离子通道。研究发现,其在改善心脏缺血预适应,调节微血管舒缩状态、控制胰岛素分泌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郭建陆晓晔杨倩朱长清
关键词:KATP通道分子结构生理功能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相关急性胃肠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1年
我国心脏骤停(cardia arrest,CA)现状严峻,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由心脏骤停导致的猝死人数高居世界之首,严重危害国民健康[1]。近年来,尽管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领域相关理论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有效改善了自主循环恢复率,但是并未改善患者长期生存率[2];在美国,CA出院生存率仅有10.6%[3],而我国院前心脏骤停的生存率甚至不到1%[4]。
刘国祥朱长清王世伟贾天元罗成准王子达尚召明陆晓晔杨倩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生物标记物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诊断Ⅰ型心肾综合征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诊断Ⅰ型心肾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急性心脏功能下降(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病人312例,根据2012年全球肾脏病预防组织(KDIGO)标准判断病人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NLR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对Ⅰ型心肾综合征发生的预测价值,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NLR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灵敏度为62.8%,特异度为7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脑钠肽、糖尿病、NLR水平升高是Ⅰ型心肾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脏功能下降病人NLR升高提示Ⅰ型心肾综合征发生风险增高,NLR可判断急性心脏功能下降后Ⅰ型心肾综合征的发生,并指导临床诊断。
陈晨陈筱岚陆晓晔杨倩朱长清
脓毒症患者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中与T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的水平,评价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情况以及与脓毒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01-2017-06期间入住我院急诊科112例脓毒症患者以及同期体检中心40例健康体检患者,通过Luminex Bio-plex悬液芯片系统检测多细胞因子IL-4、IL-5、IL-6、IL-7、IL-8、GCSF、GM-CSF、IFN-γ、IL-1β、IL-2、IL-10、IL-12、IL-13、IL-17、MCP-1、MIP-1β、TNF-α浓度,对两组患者整体验证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显示性别构成、年龄、总胆红素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谷丙转氨酶、CRP、PCT、低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白蛋白在脓毒症组要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2)细胞因子IL-1β、IL-5、IL-17浓度在两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脓毒症组趋化因子MCP-1、MIP-1β、IL-8和集落刺激因子G-CSF、GM-CSF、TNF-α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4、IL-6、IL-7、IL-2、IL-10、IL-12、IL-13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IL-4、IL-6、IL-7、IL-8、G-CSF、GM-CSF、IFN-γ、IL-2、IL-10、IL-12、IL-13、MCP-1、MIP-1β、TNF-α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杨倩刘黎马娣朱长清陆晓晔
关键词:脓毒症细胞因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