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全
- 作品数:103 被引量:16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三纲”与孔孟之道无关吗——兼论“三纲”如何定位及产生的社会根源被引量:10
- 2003年
- 本文认为“三纲”并非由谁发明创造 ,出现这种人际关系的社会现象 ,是从父系氏族公社到宗族奴隶制国家这一社会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但当时未有文字记载成为思想意识。孔孟之道不是与“三纲”无关 ,是从“诸侯异政 ,百家异说”的时代特点 ,以正己正人为纲 ,并提出伦理政治的对等要求 ,与西汉及以后的专制王朝 ,所强调的以上统下 ,以尊压卑的“三纲”有别。只讲差别不讲联系是割断历史 。
- 李锦全
- 关键词:道家社会意识封建社会伦理学
- 历史的轨迹 时代的召唤——杜国庠《中国思想史论集》序被引量:2
- 1998年
- 历史的轨迹时代的召唤———杜国庠《中国思想史论集》序李锦全杜国庠同志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论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榜样。现将本集所收录杜老这方面的论著作一简单评...
- 李锦全
- 关键词:序言先秦诸子玄学理学
- 全文增补中
- 论我国传统人生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效应
- 1992年
- 人们生存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各人都会有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哲学上可以称之为人生观问题。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从先秦各家开始,对此已有着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并对后世带来了影响。从汉、唐到宋、明,义利关系,理欲关系,入世与出世以至个人的出处、辞受到最后寻求人生归宿,都会成为哲学与宗教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但是各种思想观点传播到世俗人生时,由于各人的选择和理解不同,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我们研究这些问题,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有所借鉴和启迪。
- 李锦全
- 关键词:人生价值取向义利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义利关系孔子功利
- 中国传统道德能合理继承吗?──兼论传统道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被引量:1
- 1998年
- 李锦全
-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传统道德观念论语梁惠王共产主义道德
- 公平、公正、双赢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从“致中和”、“仇必和而解”两个命题谈起被引量:1
- 2005年
- 如何建构和谐社会,是近来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我认为传统思想文化中,“致中和”与“仇必和而解”两个命题,对自然、万物、以至人类社会的和谐,从学理上可以论证出:公平、公正、双赢,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本文拟按照这种思路,引古证今,对当前如何推进世界和平,似应有所启示。
- 李锦全
- 关键词:致中和公平公正双赢
- 一点感言
- 2005年
- 李锦全
- 关键词:杂志社纪念性创刊
- 儒家论人际关系的矛盾两重性思想被引量:4
- 1987年
- 中国儒家从孔子开始思想上有个特点,就是着意研究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把人看成是群体分子,以伦理、政治为轴心,处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术界对这种思想如何评价,意见颇有分歧,我认为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这种思想的两重性矛盾。下面谈点个人看法,以供讨论。 一 “仁”学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最多,虽然涵义不尽相同,但总离不开有关“人”的界说。《中庸》说:“仁者,人也”。孔丘往往把“仁”作为人的完全人格的代名词。有完全人格的人,他称为“仁人”。由于“仁”的字形结构,许慎的《说文》解释为“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认为“仁”是“相人偶”之意,即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孔子的“仁”,从这个角度来看。
- 李锦全
- 关键词:先秦儒家君权仁者尊君
- 托古改制与变法维新被引量:1
- 1989年
- 李锦全
- 关键词:托古改制变法维新戊戌变法
- 论李贽入世与出世思想的矛盾统一被引量:1
- 1988年
-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李贽是一个思想复杂和带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性倔强,七十岁时在僧院写下一份《豫约》,其中有《感慨平生》一节,自称"缘我平生不爱属人管","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又说:"余唯以不肯受人管束之故,然后落发,又岂容易哉!"这里李贽道出了他一生的思想矛盾,可以说是入世难,出世也不易.他落发为的是不肯受人管束,但由于未能真正了却尘缘,仍然执着批判现实。
- 李锦全
- 关键词:儒家圣人道学家儒学统治者入世思想
- 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与陈献章的思想关系被引量:1
- 1998年
-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朱熹集宋代理学的大成,但朱学的历史命运却颇多曲折,朱熹生前从作为“帝王师”的一代大儒,晚年却成为“伪学”的魁首;死后又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提升为官方哲学。他一方面对孔孟儒学的哲理化作出重大贡献,为儒学发展建立新的里程碑;同时维护封建纲常的思想为统治者所利用,后来从戴震到五四运动,都把朱学作为批判的对象。陈献章不满明初朱学的垄断地位,他提倡贵疑、自得的学风成为阳明学的先导,但他仍然奉朱熹为“吾道之宗主”。
- 李锦全
- 关键词:朱熹理学历史命运陈献章《朱子语类》朱熹思想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