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莎莎

作品数:8 被引量:13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喀斯特峰丛洼...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碳储量
  • 2篇微生物
  • 2篇桂牧1号
  • 1篇东南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特征
  • 1篇营养元素
  • 1篇有机碳
  • 1篇玉米
  • 1篇杂交
  • 1篇杂交象草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类型
  • 1篇植物
  • 1篇生物量碳
  • 1篇生物循环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西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8篇李莎莎
  • 6篇杜虎
  • 6篇彭晚霞
  • 5篇宋同清
  • 5篇曾馥平
  • 4篇王克林
  • 2篇宋希娟
  • 2篇黄国勤
  • 2篇曾昭霞
  • 2篇文丽
  • 1篇范夫静
  • 1篇俞月凤
  • 1篇宋敏
  • 1篇杨钙仁
  • 1篇徐慧芳
  • 1篇何铁光
  • 1篇张浩
  • 1篇韩畅

传媒

  • 5篇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草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西南喀斯特典型树种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解喀斯特典型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应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滇南安息香(Styrax benzoinoides Craib)、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岩樟(Cinnamomum saxatile)3种喀斯特典型植物在自然生境中的光合季节动态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贞和岩樟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表现为4月、7月较高而1月、10月低,滇南安息香的光合速率季节变化则不明显;3种植物都出现了光合"午休"现象,但不同树种的变化曲线不同;不同季节影响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的因子不同:1月和10月,3种植物共同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光强(PAR)和蒸腾速率(Tr),4月3种植物的主要影响因子各不相同,胞间CO2含量(Ci)和光强(PAR)是影响女贞的主要影响因子,光强(PAR)和蒸腾速率(Tr)是影响岩樟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各因子对滇南安息香的影响不显著。7月影响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因子主要是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含量(Ci)。光强是不同季节影响3种植物净光合速率最为主要的因子。通过对3种植物光合作用季节变化特征分析,女贞和岩樟能较好的与西南喀斯特环境相适应,而滇南安息香对西南喀斯特环境适应性较差。
付威波宋敏彭晚霞杨钙仁杜虎文丽李莎莎
关键词:光合生理女贞
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被引量:14
2014年
基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土地利用方式试验火烧、刈割、刈割除根、封育、种植桂牧1号、种植玉米(面积分别为20m×70m)控制性试验建设,通过网格法(5 m×5 m)采样,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火烧、刈割、刈割除根、封育、种植桂牧1号、种植玉米)表层土壤水分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含水量均很高,雨季显著大于旱季,雨季为火烧>封育、刈割除根>玉米、桂牧1号>刈割,旱季为刈割、火烧、刈割除根>桂牧1号、封育>玉米,均呈中等至强度变异,且含水量越低变异越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自相关函数均呈由正向负方向发展的相同趋势,但拐点不同,且旱季大于雨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季、雨季土壤水分的最佳拟合模型不同,但均呈中等或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变程为6.8—213 m,且旱季大于雨季;同一土地利用方式旱季、雨季表层土壤水空间格局相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空间格局则不同,因此在该区域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时应采取不同的水资源利用策略。
徐慧芳宋同清黄国勤彭晚霞曾馥平杜虎李莎莎
关键词: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土地利用方式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地区不同年限桂牧1号象草草地土壤养分特征被引量:6
2016年
人为干扰和管理措施对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影响显著。本研究以典型喀斯特地区种植1年(1-y G)、5年(5-y G)和7年(7-y G)的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Guimu-1)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以玉米(Zea mays)种植地(CK)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建植年限下栽培草地对地上部分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建植年限对桂牧1号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显著(P<0.05),表现为7-y G<1-y G<5-y G。2)桂牧1号草地0-50cm土层土壤N、P、K随建植年限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建植5年的牧草地土壤N、P、K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均以建植7年草地最高,5年草地最低。土壤表层(0-10 cm)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1-y G<5-y G<7-y G,且7年草地分别比1年和5年草地增加了32.37%和19.18%。3)桂牧1号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土壤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高于相应土层玉米地,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刚好相反。因此,相比玉米农耕地,桂牧1号栽培草地能有效提高喀斯特地区土壤肥力,其中,以建植7年的草地固碳效果最好,"种草养畜"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有效措施。
胡培雷曾昭霞王克林宋希娟李莎莎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桂牧1号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区坡地土壤矿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探明峡谷型喀斯特土壤矿物质的分布规律可以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提供参考。基于动态监测样地(200 m×300 m)的网格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矿物质(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矿物质含量差异较大,但变异系数不大,SiO2和Al2O3占了土壤矿物质总量的85.99%;SiO2、Al2O3、MgO、MnO均服从正态分布,Fe2O3、CaO分别经过平方和倒数转换后也服从正态分布。土壤各矿物质半变异函数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比C0/(C0+C)均较小,具有中等或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Al2O3和MnO的变程较大,空间连续性较好,其它矿物质的变程较小且相近,空间依赖性较强;Kriging等值线图表明峡谷型喀斯特区土壤SiO2和MnO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受坡位和人为干扰共同影响,基本呈现坡顶高、坡脚低的分布格局;Fe2O3、CaO和MgO的空间分布也相似,斑块较破碎,主要受地形的影响;Al2O3的空间格局呈单峰分布,沿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因此,减少干扰、增加植被覆盖对土壤矿物质具有良好的保持和调控作用。
李莎莎范夫静宋同清黄国勤曾馥平彭晚霞杜虎
关键词:土壤矿物质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碳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被引量:25
2015年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种植被类型碳格局及其土壤碳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草地、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类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133.84、160.79、179.08和261.24 Mg C/hm2,其中植被碳储量为5.02、6.59、20.87和60.20 Mg C/hm2,占总碳储量的3.75%—23.04%,随植被正向发展而增加;地被物碳储量为1.76、0.95、2.60和0.82 Mg C/hm2,仅占总碳储量的0.32%—1.45%;土壤层碳储量为127.06、153.25、151.61和200.21 Mg C/hm2,占76.64%—94.93%,随植被正向发展呈增加趋势,但对整个生态系统碳储量贡献率减少;由草地向原生林发展过程中,地下部分碳储量均大于地上部分碳储量,地上部分所占比例逐渐提高,地下部分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与土壤容重、土壤深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喀斯特峰丛洼地石灰土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水稳性团聚的分布关系密切,土壤氮素是影响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2 mm细根和土壤微生物对石灰土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具有重要的作用。
杜虎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彭晚霞付威波李莎莎
关键词:碳储量植被类型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退耕年限下桂牧1号杂交象草植物-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5
2017年
耕地农作物种植与退耕地种草养畜是喀斯特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喀斯特地区农耕玉米地为对照,研究退耕还草1、5、7a(恢复初期、旺盛期、衰退期)3种年限下桂牧1号杂交象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内在关联。结果表明:1)牧草地植物地上部分N、P含量均为5a牧草<1a牧草<7a牧草,C含量则刚好相反;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植物地上部分C∶N、C∶P、N∶P分别为26.50—33.91、631.70—2254.33、23.89—67.21,且均表现为7a牧草<1a牧草<5a牧草。2)土壤表层(0—10 cm)C、N、P含量均以玉米地最低,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中则均为5a牧草地最低;土壤C∶N、C∶P、N∶P在玉米及退耕牧草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值分别为9.20,27.88,3.38。3)玉米及牧草地土壤MB_C、MB_N、MB_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玉米地MB_C/SOC、MB_N/TN、MB_P/TP均高于牧草地,3种退耕年限牧草地中,则均为5a牧草地最高。4)MB_C、MB_P与土壤C、P含量分别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植物C、C∶N与土壤C、N含量均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分析表明,退耕还草地中植物与土壤系统C-N-P化学计量比表现出不一致的时间变化特征,且牧草地植物受P限制严重,尤以恢复旺盛期为甚。
胡培雷王克林曾昭霞张浩李莎莎宋希娟
关键词:玉米桂牧1号植物微生物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格局被引量:22
2014年
利用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主产区5个不同林龄(1a、2a、3a、5a和8a)15个样点45个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桂东南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的碳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表现为3a林龄(195.25t·hm-2)〉5a林龄(169.57t·hm-2)〉8a林龄(166.70t·hm-2)〉2a林龄(165.00t·hm-2)〉1a林龄(111.84t·hm-2);不同林龄碳储量分布格局均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其中植被层为4.87-80.54t·hm-2,占总碳储量的4.36%-48.31%,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凋落物层为0.92-3.25t·hm-2,占0.82%-1.91%,随林龄增加呈递减趋势;土壤层为3a林龄(162.53t·hm-2,83.24%)〉2a林龄(141.55t·hm-2,85.79%)〉5a林龄(112.26t·hm-2,60.22%)〉1a林龄(106.05t·hm-2,94.82%)〉8a林龄(84.50t·hm-2,50.69%)。(2)植被层碳储量以乔木层最大(3.10-78.97t·hm-2),占63.64%-99.25%,其中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以树干最大(1.58-68.84t·hm-2),占乔木层碳储量的50.90%-87.18%,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枝、叶、根分别占4.97%-12.17%、1.97%-22.36%和5.87%-14.57%,均随林龄而下降。(3)桂东南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年净固碳量平均为11.73t·hm-2·a-1,2a林龄(16.03t·hm-2·a-1)最大,3a林龄的固碳能力也很高,8a林龄年净固碳量与5a林龄持平,高达11.96t·hm-2·a-1,是较好的碳汇林业树种。提高桉树林的生态服务功能、降低其负面效应将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生产的发展。
文丽王克林曾馥平彭晚霞杜虎李莎莎宋同清
关键词:尾巨桉人工林碳储量桂东南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类型森林养分循环特征被引量:24
2015年
以中国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域用标准木法和收获法对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3个不同类型森林的6个代表性群落的生物量、营养元素生物循环量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森林群落乔木各器官的养分含量大小顺序为:叶>枝>根>干,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的养分含量比较高,其含量普遍高于乔木层各组分,仅次于乔木叶片;各组分中营养元素以K、Ca最高,P、Mg最低;(2)3种类型森林间乔木层的养分积累量总规律表现为原生林(4540.30 kg/hm^2)>次生林(2107.09 kg/hm^2)>人工林(719.51 kg/hm^2),分别占林分养分积累量的88.30%、79.57%和62.60%;(3)3种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总贮量相差不大,均主要集中在土壤层在各层分配格局有所差异;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和年归还量均为次生林>原生林>人工林,年吸收量分别为:418.80、271.17和148.79 kg 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182.98、111.43和43.37 kg hm_(-2)a^(-1);(4)不同类型森林养分利用系数总规律为人工林(0.35)>次生林(0.20)>原生林(0.10);循环系数则相反,为原生林(0.48)>次生林(0.46)>人工林(0.30);而周转时间为原生林(37.32)>人工林(18.63)>次生林(13.93)。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层薄,养分贮存能力差,森林养分循环能力相对较弱,沿着强、中、弱干扰递减梯度,3种类型森林养分利用效率和循环能力呈增长趋势。
俞月凤何铁光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杜虎韩畅李莎莎
关键词:营养元素生物循环喀斯特峰丛洼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