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翠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5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牡蛎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底栖动物
  • 2篇生物量
  • 2篇生物指数
  • 2篇试剂
  • 2篇试剂盒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种特异性
  • 2篇贻贝
  • 2篇物量
  • 2篇物种
  • 2篇物种鉴定
  • 2篇海洋贝类
  • 2篇多重PCR检...
  • 2篇贝类
  • 2篇COI
  • 2篇潮间带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8篇李翠
  • 6篇王海艳
  • 2篇王海燕
  • 2篇马培振
  • 2篇刘春芳
  • 2篇张振
  • 1篇李翠
  • 1篇张振
  • 1篇王海艳
  • 1篇张振
  • 1篇李艳伟

传媒

  • 3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常见贻贝基于2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贻贝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贻贝目(Mytilida)、贻贝超科(Mytiloidea),大约有400种贻贝分布在世界各地,可适应淡水、潮间带至深海多种生境。本实验以贻贝科6亚科12属28种中国沿海常见贻贝的28SrDNA为目的片段,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运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演法分析了贻贝科的系统发生,并追踪贻贝科物种系统演化历史。结果显示:贻贝亚科Mytilinae、偏顶蛤亚科Modiolinae、石蛏亚科Lithophaginae均非单系群。在属阶元,深海偏顶蛤属Bathymodiolus、贻贝属Mytilus和股贻贝属Perna为单系群。本研究发现应接受将原隔贻贝属Septifer分为Septifer属和Mytilisepta属的分类提议;应接受将原石蛏属Lithophaga中的膜石蛏亚属Leiosolenus提升至属的地位的分类提议。此外,短齿蛤属Brachidontes的单系性不被支持,刻缘短齿蛤Brachidontes setiger并未与短齿蛤属其他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上聚拢,亲缘关系较远,为不同属物种,建议恢复刻缘短齿蛤原属名Volsella(Dunker,1857)。
郭笳谢慧盈张振张振刘玉盟马培振马培振李翠
关键词:贻贝系统发育
中国沿海不同地区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以采自海南海口、广西防城港、广西北海、广东湛江、福建漳州、山东荣成、山东威海7个地理群体62个泥蚶个体为材料,获取592bp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分化分析。多态性遗传参数统计显示:62个个体共检测出103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26个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3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1665,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9.85772。7个群体均显示出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内遗传距离及群体内遗传多样性参数显示中国沿海泥蚶遗传多样性由北向南呈升高趋势,而群体内遗传分化系数也呈现升高的趋势。基于26个单倍型COI序列构建的NJ树和UPGMA树以及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显示,荣成群体和威海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聚成一小支,而后与漳州群体相聚,然而南方类群并没有聚为独立的一支。
刘春芳李翠张振王海艳
关键词:泥蚶COI遗传分化
贻贝目软体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2024年
贻贝目是多样化程度最高的软体动物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潮间带至深海等多种生境中,并因重要的经济价值、极强的演化韧性和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生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贻贝目软体动物的分类研究得到进一步完善,大量物种的分类地位得以明确,并建立了更加可靠、稳健的系统演化关系。本研究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贻贝目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最新进展,梳理了该类群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并总结出当前较为完整、合理的国内贻贝目分类系统,以期为贻贝目软体动物的资源开发和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朱懿马培振李翠李翠王海艳张振
关键词:软体动物
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正>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是研究自然因素或环境因素和海洋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于2010年对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水生生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研究,调查区域涉及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及涠洲岛沿岸,共涉及34...
李翠王海燕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生物指数
文献传递
特异性多重PCR鉴定中国常见小蛎属的引物组合、应用和鉴定方法及试剂盒
本发明属于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特异性多重PCR鉴定中国常见小蛎属的引物组合、应用和鉴定方法及试剂盒。一种特异性多重PCR鉴定中国常见小蛎属的引物组合,引物组合在鉴定中国常见小蛎属中的应用。取待检测物种D...
王海艳卢瑞静李翠
广西北部湾沿海牡蛎的种类及其分布被引量:11
2013年
采用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基于COI基因序列鉴定牡蛎种类,研究了牡蛎科(Ostreidae)牡蛎在广西沿海的分布。本次研究从广西沿海16个采样地点的潮间带共采集550个野生牡蛎样本,随机抽取了367个牡蛎样本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线粒体COI基因的鉴定,共检测出4属7种牡蛎。巨牡蛎属有4种,分别为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108个,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gigas angulata)43个,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15个,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18个,囊牡蛎属(Saccostrea)的多刺牡蛎(Saccostrea echinata)61个,爪蛎属(Talonostrea)的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112个,齿牡蛎属(Dendostea)的齿缘牡蛎(Dendostea crenulifera)10个。结果表明,广西沿海牡蛎物种丰富,至少7种牡蛎分布于潮间带,其中优势种为猫爪牡蛎和熊本牡蛎,在广西沿海各采样点均有分布。多刺牡蛎和葡萄牙牡蛎次之,香港巨牡蛎、近江牡蛎、齿缘牡蛎数量较少,分布较集中。
李翠王海艳刘春芳李艳伟郭希明
关键词:牡蛎科COI分子鉴定
北部湾(广西段)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李翠王海燕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生物指数
特异性多重PCR鉴定中国常见小蛎属的引物组合、应用和鉴定方法及试剂盒
本发明属于海洋贝类的分类鉴定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特异性多重PCR鉴定中国常见小蛎属的引物组合、应用和鉴定方法及试剂盒。一种特异性多重PCR鉴定中国常见小蛎属的引物组合,引物组合在鉴定中国常见小蛎属中的应用。取待检测物种D...
王海艳卢瑞静李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