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禄军

李禄军

作品数:72 被引量:820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农业科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生物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9篇土壤
  • 21篇黑土
  • 17篇有机碳
  • 11篇土壤有机
  • 11篇土壤有机碳
  • 8篇农田
  • 7篇团聚体
  • 5篇农业
  • 4篇元素分析仪
  • 4篇日变
  • 4篇日变化
  • 4篇微生物
  • 4篇秸秆
  • 4篇反应管
  • 4篇催化
  • 4篇催化剂
  • 3篇电机
  • 3篇电机控制
  • 3篇电机控制器
  • 3篇冻融

机构

  • 62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甘肃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甘肃省治沙研...
  • 1篇海南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兰州市南北两...
  • 1篇黑龙江省八五...

作者

  • 72篇李禄军
  • 28篇韩晓增
  • 21篇郝翔翔
  • 13篇尤孟阳
  • 12篇邹文秀
  • 12篇李娜
  • 10篇蒋志荣
  • 9篇张志明
  • 8篇严君
  • 7篇邵玲玲
  • 6篇李猛
  • 6篇曾德慧
  • 6篇陆欣春
  • 5篇苑亚茹
  • 4篇陈旭
  • 3篇丁雪丽
  • 3篇艾桂艳
  • 3篇乔云发
  • 3篇于占源
  • 2篇姜明

传媒

  • 6篇土壤与作物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科学数据...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村科技
  • 1篇河北林果研究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0篇2021
  • 13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便捷式免洗抽滤装置
一种便捷式免洗抽滤装置。它涉及实验室分析测试领域。它解决了传统过滤器装置操作繁琐、效率低和影响实验准确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由上储液瓶和下储液瓶组成,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储液瓶均设有瓶口,瓶口上插有缩口塞,下储液瓶的侧面上部...
郝翔翔李禄军邹文秀陆欣春严君李娜陈旭韩晓增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测定温室气体排放前的可调节气体更换装置
一种用于测定温室气体排放前的可调节气体更换装置,以解决现有培养试验中存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干扰,无法获得准确的二氧化碳排放数值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换气管安装在可调节支架上,气体输入开关安装在换气管上,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换气管...
尤孟阳李禄军何朋
文献传递
不同林龄杨树农田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活性被引量:36
2009年
以辽宁省建平县5、10、15和20年生4个林龄的杨树农田防护林为对象,以农田作为对照,研究了农田营造防护林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营造防护林后,0~15cm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基础呼吸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造林20年后达到或超过未造林农田的水平;而代谢熵在造林5年后显著增加,然后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农田营造杨树防护林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毛瑢崔强赵琼艾桂艳李禄军曾德慧
关键词:土地覆被土壤有机碳
秸秆还田对黑土团聚体内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6
2020年
研究短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黑土不同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为优化秸秆还田方式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建立在海伦站内的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田间定位试验,试验共6种处理:(1)S0,翻耕20 cm,秸秆不还田;(2)S1,翻耕20 cm,半量秸秆(5 t·hm^-2)还田;(3)S2,翻耕20 cm,全量秸秆(10 t·hm^-2)还田;(4)S3,深翻35 cm,全量秸秆(10 t·hm^-2)深混还田;(5)S4,免耕,全量秸秆(10 t·hm^-2)覆盖还田;(6)S5,翻耕20 cm,全量秸秆(10 t·hm^-2)燃烧后产物还田。利用水稳性团聚体分级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FTIR)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全土及各粒级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含量和红外光谱特征。研究发现,与S0处理相比,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不同程度的提升了黑土表层总有机碳含量,表现为S2>S1>S4>S5>S3>S0,各处理土壤中>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分别提升了16.4%~112.9%和19.0%~29.4%,其内部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14.4%~55.5%和32.7%~54.7%。与S0处理相比,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使土壤有机碳的脂肪族-CH红外吸收峰相对面积增加,芳香族C=C红外吸收峰相对面积减少。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全土、>2 mm和2~0.25 mm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与脂肪族相对峰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芳香族相对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0.053 mm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与脂肪族相对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芳香族相对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土壤大团聚体中主要是结构简单、易分解组分的碳,而小粒径的微团聚体中以稳定性较强的芳香族碳为主,短期秸秆还田能促进大团聚体形成,提高土壤有机碳中脂肪族碳的含量及团聚体对碳的保护能力,更利于碳的固存。秸秆还田措施中采用20 cm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于提高表层黑土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效果。
盛明龙静泓雷琬莹郝翔翔李娜韩晓增韩晓增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团聚体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秸秆还田黑土
一种冬季室外土壤冻融试验培养装置
本新型公开了一种冬季室外土壤冻融试验培养装置,包括金属管体和底座,所述金属管体包括第一半圆壳、第二半圆壳、扣环、弹片和铰接条五个部分,所述扣环和弹片共设置有两个,且扣环和弹片相互匹配,且金属管体的内侧设置有塑料布,所述金...
张志明李禄军
文献传递
长期施肥对东北黑土不同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试验采用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总粗颗粒有机质(活性碳库)、总细颗粒有机质(慢性碳库)和总粉粘粒(惰性碳库)等组分,研究长期施肥对东北黑土不同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肥相比,19年连续单独施用化肥没有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总体的团聚化效果;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则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化程度,增加了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增幅分别为36%和18%。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50%~70%,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无肥相比,单施化肥没有影响不同活性有机碳库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有机无机配施没有改变土壤中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但显著提高了总粗颗粒有机质和总细颗粒有机质中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有机无机配施土壤中活性有机碳的增加,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农田黑土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尽量减少CO_2排放,确定适宜的有机肥施用量,是解决黑土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
苑亚茹李禄军李娜尤孟阳韩晓增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组分施肥黑土
氮素添加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59
2009年
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不同梯度的氮素添加处理,研究氮素添加对沙质草地生态系统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添加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中的优势种,使植被的高度和盖度增加,植被的透光率减小;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减小,物种多样性降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均显著增加了(P<0.01)群落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与植被透光率呈线性正相关(P<0.01),与植被盖度呈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说明长期的氮沉降与人为氮素输入将影响沙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
李禄军曾德慧于占源艾桂艳杨丹毛瑢
关键词:氮沉降地上生物量沙质草地生态系统过程
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5
2010年
以科尔沁沙质草地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科尔沁沙质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改变了群落物种组成、群落中的优势种以及植物的科属结构,显著增加了群落植被高度和盖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比对照的植被高度均提高了64.5和66.8 cm,植被盖度分别提高17.1%和18.1%。2)施磷肥对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影响不显著。3)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均显著减小了沙质草地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其中施氮肥和氮磷肥混施分别减少物种数49.5%和51.5%。4)施磷肥对群落物种数和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表明除了生产力,合理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也是受损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和经营需要考虑的因素。
李禄军于占源曾德慧艾桂艳李晶石
关键词:群落结构优势度科尔沁沙地生产力
一种改变家养植物土壤pH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改变家养植物土壤pH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变家养植物土壤pH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是要解决现有人工方式调节精确度差,劳动强度大,操作耗时,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它包括盛装检测装置和搅拌装置;盛装检测装置包括...
李猛李禄军
文献传递
取样和计算方法对黑土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被引量:8
2015年
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的准确估算对于评估土壤有机碳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以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裸地、农田和林地)为例,探讨不同取样方法(按固定深度取样和按土壤自然发生层次取样)和不同计算方法(基于等体积和基于等质量计算)对黑土剖面SOCD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按固定深度和按发生层次取样所得SOCD均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二者大小关系不同。基于等体积计算SOCD时,林地和草地表层(0~30 cm)SOCD显著低于基于等质量计算方法所得SOCD,而对于更深层次土体(100和200 cm),计算方法对SOCD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实践中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时,应针对具体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据研究目的选取适宜的取样和计算方法。另外,当计算较深层次土体SOCD时,可不考虑计算方法对SOCD结果的影响。
郑琳韩晓增郝翔翔任红玉李禄军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黑土土壤发生层碳储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