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燕

作品数:121 被引量:1,261H指数:17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2篇农业科学
  • 7篇文化科学
  • 5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8篇小麦
  • 27篇籽粒
  • 24篇淀粉
  • 14篇小麦籽粒
  • 12篇淀粉合成
  • 11篇弱筋小麦
  • 10篇栽培
  • 10篇基因
  • 10篇合成酶
  • 9篇氮肥
  • 9篇氮素
  • 9篇高产
  • 8篇籽粒淀粉
  • 8篇酶活性
  • 7篇氮肥运筹
  • 7篇稻茬
  • 7篇淀粉合成酶
  • 7篇淀粉积累
  • 7篇小麦品种
  • 7篇花后

机构

  • 101篇扬州大学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金陵科技学院
  • 5篇教育部
  • 2篇东京大学
  • 2篇江苏里下河地...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家农业信息...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江苏省作物栽...
  • 1篇汉枫缓释肥料...
  • 1篇学研究院
  • 1篇光明米业(集...

作者

  • 118篇李春燕
  • 97篇朱新开
  • 92篇郭文善
  • 65篇封超年
  • 59篇彭永欣
  • 22篇丁锦峰
  • 16篇谭彩霞
  • 9篇张容
  • 8篇张影
  • 7篇王正贵
  • 6篇夏玉荣
  • 6篇张春辉
  • 6篇刘利
  • 6篇赵西宁
  • 6篇史颖刚
  • 6篇郭阳
  • 6篇张凯利
  • 6篇李汝春
  • 6篇姜豪
  • 6篇郭娇娇

传媒

  • 24篇麦类作物学报
  • 9篇扬州大学学报...
  • 7篇金陵科技学院...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作物学报
  • 4篇2008年全...
  • 3篇科技创新导报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粮油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种子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3
  • 13篇2012
  • 10篇2011
  • 17篇2010
  • 8篇2009
  • 9篇2008
  • 1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1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矮化果树的固定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矮化果树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柱、钢丝(3)、固定卡紧装置(4)和帆布带(5),钢丝(3)设置在固定柱之间,钢丝(3)上设置有若干固定卡紧装置(4),固定卡紧装置(4)和果树(2)一一对应,固定卡...
刘利李春燕刘浩浩张文兵丁航赵西宁史颖刚赵继政郭阳姜豪李汝春周俊童郭娇娇张凯利谢春宇王壮壮张春辉孙尚义
文献传递
氮素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营养和加工品质调控效应被引量:178
2003年
选用弱筋小麦宁麦 9号、中筋小麦扬麦 10号、强筋小麦皖麦 38,通过设计施氮量和氮肥运筹试验 ,分析氮素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产量、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当增加施氮量或提高中后期施氮比例 ,均能提高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产量 ,增加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降落值、沉降值、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评价值。在本试验条件下 ,强筋、中筋小麦在施氮量 180~ 2 4 0kg·ha-1范围内 ,氮肥施用以基肥∶平衡肥∶拔节肥∶孕穗肥为 3∶1∶3∶3的处理最优 ,其次为 5∶1∶2∶2处理 ;弱筋小麦以密度 2 4 0× 10 4·ha-1、施氮量180kg·ha-1、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 7∶1∶2的处理易实现高产与优质协调。
朱新开郭文善周君良胡宏张影李春燕封超年彭永欣
关键词:氮素专用小麦营养水平
基于线性回归的冬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卫星遥感预测模型被引量:1
2011年
以环境减灾卫星HJ及与其同步或准同步实地观测的冬小麦长势参数和籽粒品质指标为基础,分析了试验样点卫星遥感变量、叶片SPAD值及开花期冬小麦籽粒淀粉含量间的相关性,建立及评价运用HJ影像遥感变量监测冬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间接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应用HJ影像数据监测冬小麦籽粒淀粉含量是可行的。归一化遥感植被指数NDVI可作为预测籽粒淀粉含量的敏感遥感光谱指数;以此为基础可建立冬小麦品质遥感预测模型,为遥感技术监测小麦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业生产进行实时指导提供实时信息支持。
王君婵谭昌伟朱新开李春燕王妍童璐施乐郭文善
关键词:冬小麦开花期淀粉含量
稻茬小麦公顷产量9000kg群体糖氮代谢特征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稻茬小麦籽粒产量9 000 kg·hm-2群体糖氮代谢特征及关键生育期糖氮营养诊断指标。【方法】2010—2012年,在稻麦两熟条件下,以中筋小麦扬麦20为材料,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施氮量(纯N)为主区,设210 kg·hm-2、262.5 kg·hm-2两个水平;以施氮比例为副区,设基肥﹕壮蘖肥﹕拔节肥﹕穗肥分别为3﹕1﹕3﹕3、5﹕1﹕2﹕2两个水平;以穗肥追氮时期为裂区,设剑叶露尖、孕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4个水平。通过试验构建稻茬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分析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提出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稻茬小麦关键生育期糖氮代谢诊断指标。【结果】随小麦生育进程推移,不同产量群体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及糖氮比在越冬始期和孕穗至开花期出现峰值,返青期出现低谷,花后下降直至成熟;植株氮含量逐渐下降,其中越冬始期至拔节期迅速降低,拔节至孕穗期降幅减慢,孕穗期至成熟期缓慢下降。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群体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显著高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2010—2011年度差异达显著水平,2010—2011年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成熟期植株糖氮比显著低于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下群体;其他生育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糖氮比群体间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孕穗期植株可溶性糖、氮含量及开花期植株氮含量与产量呈线性正相关,乳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及氮含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籽粒产量9 000 kg·hm-2左右群体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及成熟期植株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4.56%—16.78%、14.52%—16.82%、10.59%—11.23%、1.62%—1.76%,氮含量分别为1.55%—1.64%、1.47%—1.57%、1.28%—1
丁锦峰訾妍成亚梅潘婷封超年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郭文善
关键词:稻茬小麦高产
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产量及花后旗叶衰老的影响被引量:13
2010年
为给稻田套播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苏淮北地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氮肥运筹比例对稻田套播强筋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240 kg.hm-2)相同条件下,随拔节肥和孕穗肥施氮比例的上升,小麦产量、氮肥偏生产力(PFP)和氮肥农学效率(NAE)逐渐升高,但后期施肥比例过高,产量有所下降,以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3∶2∶2的处理籽粒产量、PFP和NAE最高。随花后生育进程的推移,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MDA含量呈上升趋势。随拔节肥和孕穗肥施用比例的提高,旗叶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下降速率变缓,MDA含量上升速率也减缓。本试验条件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3∶3∶2∶2的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减缓花后旗叶衰老,提升氮肥利用效率,提高粒重和产量。
朱新开郭凯泉李春燕封超年彭永欣郭文善
关键词:强筋小麦稻田套播氮肥运筹比例旗叶衰老
除草剂异丙隆对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为评价异丙隆的环境生态效应,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异丙隆施入麦田后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地前茬水稻,异丙隆浓度设0(清水,CK)、1.88、3.75、7.50、15.00g/kg5个水平.结果表明:异丙隆对麦田土壤真菌表现出短暂的抑制作用,处理后d5左右开始有激活效应,至d60仍具激活效应;对细菌及放线菌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到d15左右才开始表现出激活作用.异丙隆处理后,低浓度(1.88g/kg、3.75g/kg)对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激活—抑制—激活作用,而高浓度(7.50g/kg、15.00g/kg)则表现为抑制—激活作用;各浓度异丙隆处理对土壤脲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激活作用;蔗糖酶活性对异丙隆比较敏感,开始表现为激活效应,其后逐渐趋于平缓,d60左右表现为抑制效应.
王正贵封超年郭文善夏玉荣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
关键词:除草剂异丙隆土壤微生物数量环境生态效应
农科专业全程研究性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农学专业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研究性教学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方向,文章分析了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农学专业全程研究性教学在不同阶段应用的具体模式,分析了"教"与"学"的评价体系与成效,明确了全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素质的农业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农学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推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改革,改变课程教学单一模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将有助于提升农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李春燕朱新开丁锦峰郭文善
关键词:农科专业
拔节期低温胁迫对扬麦16主茎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的影响
以扬麦16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逆境,研究拔节期-4℃低温胁迫对小麦主茎C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4℃胁迫18h-24h,小麦植株表现出叶片受冻、全枯甚至大部分茎蘖冻死的3-5级冻害。胁迫24...
李春燕陈思思杨景徐雯顾骁朱新开郭文善封超年
关键词:光合产物拔节期低温胁迫
文献传递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6
2009年
为研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特征,以普通小麦品种秦麦11(粒重36.942rag/粒,淀粉含量61.02%)和中优9507(粒重50.636mg/粒,淀粉含量68.36%)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AGPase)、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I)、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淀粉分支酶基因(SBE)表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花后3d内检测不到其表达,花后4~6d这些基因开始表达。AGPase和SSS在花后12d左右表达量达到高峰,GBSSI和SBE在花后15d左右的表达量最大。自花后18d开始,各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中优9507在表达高峰期(即花后第12、15、18d)的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秦麦1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整个灌浆期间中优9507的四种淀粉合成酶活性高于秦麦11,尤其在灌浆中期差异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AGPase、SSS、SBE基因在花后15d的相对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GBS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GBSS酶活性间相关不显著,暗示AGPase、SSS、SBE基因在籽粒淀粉合成过程中属于转录水平调控,而GBSSI基因属于转录后调控。
谭彩霞郭静陈静封超年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彭永欣
关键词:小麦PCR基因表达
稻茬小麦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我国稻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南部和西南冬麦区,年种植面积6000~7000万亩。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为稻茬小麦,是全国最大的稻茬小麦生产省。一、江苏稻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麦难...
郭文善朱新开李春燕丁锦峰朱敏
关键词:稻茬小麦高产
文献传递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