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东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裂褶菌F17对刚果红的脱色及主要降解酶的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裂褶菌F17在限氮培养基中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表现出较高的脱色能力。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值4.5以及菌体摇瓶培养3d加入染料,染料浓度以100mg/L为宜。诱导因子藜芦醇、吐温80、土豆汁和松木屑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脱色率,而叠氮化钠和氰化钾的加入对脱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酶活检测表明,裂褶菌F17在刚果红脱色过程中主要产生MnP,LiP活力很小,未检测到Lac。此外,刚果红的脱色率与累积MnP酶活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73。推测裂褶菌F17对刚果红脱色的主要降解酶为MnP。
- 唐文忠荚荣程晓滨李旭东
- 关键词:刚果红脱色条件MNP
- 裂褶菌F17对偶氮染料刚果红的脱色降解及其产物分析被引量:16
- 2007年
- 利用本实验室新构建的染料脱色降解体系,对裂褶菌F17(Schizophyllum sp.F17)脱色降解刚果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菌的主要降解酶,并对刚果红降解产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裂褶菌F17在此体系中对刚果红表现出较高的脱色降解能力,菌球加入48h后脱色率达到91.5%;酶活检测表明,该菌主要产生锰过氧化物酶(MnP),并在脱色48h时,MnP酶活达到最大值96.1U·L-1.此外,对脱色96h和192h后的脱色液进行紫外-可见扫描,发现刚果红在可见光区495nm处的吸收峰已消失,并在紫外区出现多个吸收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1种刚果红降解产物,用质谱和傅立叶红外光谱鉴定,发现该产物相对分子量为184.2,主要官能团为—C6H4—和芳基—NH2,结合刚果红结构和该产物的核磁共振波谱推断其为联苯胺;并且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联苯胺逐渐被降解.
- 唐文忠荚荣张良璞郑志侠程晓滨李旭东
- 关键词:刚果红脱色降解联苯胺
- 锰过氧化物酶的固态发酵及其对染料的脱色作用被引量:8
- 2008年
- 采用稻壳作为基质,利用裂褶菌F17固态发酵产锰过氧化物酶(MnP),通过正交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对5种不同结构类型的染料进行脱色.结果显示,含水率、温度、Mn2+、Cu2+对裂褶菌F17产MnP有显著影响;MnP发酵的最优化条件为稻壳27g、黄豆粉3g、MnSO40.4mg.g-1、含水率150%、接种量50%、培养温度22℃,pH不调节,优化后酶活达到16.39U.g-1,比优化前的酶活9.20U.g-1提高了78.2%.优化后的发酵体系对染料刚果红、茜素红、PolyR-478、中性红和结晶紫的24h脱色率分别达到92.6%、90.3%、93.1%、87.3%和95.6%.
- 李旭东荚荣程晓滨唐文忠
- 关键词:固态发酵锰过氧化物酶稻壳染料脱色
- 不同缓冲体系下pH值对裂褶菌F17产锰过氧化物酶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研究6组缓冲体系不同的pH值对裂褶菌F17产锰过氧化物酶的影响,并比较这6组缓冲体系在裂褶菌F17产酶过程中对pH值的缓冲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各缓冲体系对裂褶菌F17产酶的影响不同.在酸性条件下,缓冲培养基的pH值变化不大;在碱性条件下,NH4Cl-氨水和2-氨基-2-甲基-1,3-丙二醇两种体系的缓冲调节能力较其他体系要好.灭菌后pH值为7.2~9.5的缓冲培养基有利于裂褶菌F17产锰过氧化物酶.
- 李旭东荚荣吕飒音唐文忠
- 关键词:PH值锰过氧化物酶
- 锰过氧化物酶的固态发酵及其对染料脱色作用的研究
- 白腐真菌对多种污染物具有广谱的降解作用,包括多环芳烃、氯酚、染料和杀虫剂等。固态发酵相比传统的液态发酵产量更高、操作更简单、成本更低。本实验选择稻壳作为基质进行固态发酵,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白腐真菌——裂褶菌F17(Sch...
- 李旭东
- 关键词:锰过氧化物酶固态发酵染料脱色白腐真菌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