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 作品数:13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卫生局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骶髂骨间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研究骶髂骨间韧带的形态及其在骶髂关节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成年甲醛固定湿润骨盆标本30具,剔除骨盆内容物后,其中6具作大体解剖,显露并取出骶髂骨间韧带,探查骶髂骨间韧带的起点、止点,分布范围及大小。然后剩余的24具作力学分析,将各骨盆的耻骨联合切断,随机取每个骨盆的左侧半骨盆或右侧半骨盆作对照侧,另一侧则做实验侧,从背侧经骶髂后韧带的间隙将骶髂骨间韧带从中间切断制成损伤模型,将骨盆置于生物力学测试仪上,固定骶骨后,分成四组,对实验侧和对照侧的骶髂关节进行内旋、外旋、由前至后及由下至上的应力测试。测试时应力逐渐加大,每次的增加值为10 N,将骶髂关节在脱位前承受的最大应力值(单位N)进行记录。各组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推断骶髂关节骨间韧带对骶髂关节稳定所起的作用。结果骶髂骨间韧带的起点为骶骨粗隆,止点为髂骨粗隆,韧带为不规则形状,大致呈三角柱形。力学分析中,实验侧的骶髂关节能承受的由前至后、由下至上及内旋压力均明显低于对照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侧的骶髂关节能承受的外旋压力稍低于对照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髂骨间韧带分布在髂骨粗隆与骶骨粗隆之间,大致呈三角柱形,其可有效限制骶髂关节在前后、垂直及内旋方向的移位,对维持骶髂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 杨金星刘黎军陈宏贤黄俊锋赵丽红李敏梅妍
- 关键词:骶髂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 缺血预处理对四肢手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行四肢手术患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四肢择期手术需充气止血带加压肢体止血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缺血组和缺血预处理组。两组都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缺血预处理措施为阻断术肢血流5min,然后松止血带,恢复血流灌注5min,反复3次。在肢体缺血前、再灌注1h、3h、24h和72h时相点分别检测血浆丙二醛(MDA)、肌酸磷酸激酶(CPK)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相点与缺血前比较,血浆MDA、CPK含量升高,SOD活性降低。结论使用止血带进行缺血预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联合术前综合护理,可以起到减少医源性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 王晨赵丽红李敏
-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四肢手术干预作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肌酸磷酸激酶阻断术
- 三维数字规划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手术规划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肱骨近端骨折连续病例30例(研究组15例,对照组15例),研究组病例的CT影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肱骨近端骨折数字模型,对模型进行分型、数据测量及分析、分割骨折碎片、初步计算机模拟手术复位效果、立体显示。对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评分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重建所得的肱骨近端骨折三维数字模型,可任意角度展现及观察骨折移位的方向、程度等特点,实现了术前手术规划设计、手术效果模拟及数据测量。本组3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onstan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维数字技术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模型可清晰展现骨折情况,并助于明确分型,有利于术前手术技术的设计,亦利于患方及手术团队了解病情,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中损伤、降低医患纠纷风险。
- 尤微王大平刘黎军陈宏贤刘国平李旭春熊建义伍小六李敏
- 关键词:肩骨折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 数字骨科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分型及制定术前计划中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9月~201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5例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视模型,并进行骨折分类。选取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数据测量、复位手术的初步计算机模拟、立体显示。结果重建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特点、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初步实现了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前手术设计、手术的模拟及三维数据测量。本组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7.47±2.69)周;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评分标准评价,平均为88.67±5.15。结论 Mimics软件重建的肱骨近端三维骨折模型可清楚显示骨折情况并明确分型,为术前的手术设计、复位的模拟、内植物选择、三维数据测量等提供了依据。
- 尤微王大平刘国平李旭春熊建义伍小六李敏
- 关键词:肩骨折
- '无痛病房管理模式'在骨科疼痛护理中的应用
- 目的 开展无痛病房工作,在患者就诊住院手术期间,合理评估疼痛,制定有效治疗方案,将疼痛最小化,使骨科病人获得系统的疼痛控制,从而提高病人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方法 通过创立骨科无痛病房,更新医护患无痛理念,建立系统的疼痛管...
- 李旭春苏黎潘文霞赵丽红李敏
- 关键词:护士满意度
- 四肢血管损伤84例护理体会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四肢主要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术前密切观察患者,及时发现血管损伤,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加强患肢护理,注意复温及保暖,给予对症护理、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结果:84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除1例截肢后死亡,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对于合并有血管损伤的严重四肢创伤患者,护理上给予细致地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早采取相应抢救措施,可减少致残率,促进早日康复。
- 魏化冰王晨李敏
- 关键词:四肢血管损伤护理患肢
- 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PICC术后穴位电刺激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AS)对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插管(PICC)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老年消化道肿瘤PICC术后患者,分成常规护理组与穴位电刺激组(常规护理+AS),分别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周置管侧腋静脉流速、血液流变学及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穴位电刺激组腋静脉流速术后3周较常规护理组显著加快(P<0.05);血粘度值降低(P<0.05)。穴位电刺激能显著降低DVT发生率(χ2=3.88,P<0.05)。结论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PICC术后置管上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有效预防DVT的形成。
- 苏黎吴梅夏荣申群喜李敏
- 关键词:穴位电刺激老年消化道肿瘤深静脉血栓
- 不同皮肤准备方式对骨科手术感染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研究不同皮肤准备方式对骨科术后感染发生的影响,探讨骨科术前简化备皮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0只,制备成各部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动物模型,其对侧肢体作为对照,实验侧肢体于术晨剪去影响手术操作的毛发,用肥皂水清洗手术部位皮肤;对照侧肢体按传统骨科备皮方法,连续3d准备皮肤,3次更换无菌巾包裹;分别于手术消毒前及术后15h在手术部位取样做细菌培养,观察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实验侧与对照侧肢体在手术消毒前细菌培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术后15h细菌培养和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简化骨科术前备皮方式并不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且可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 王晨苏黎叶秋丽赵丽红李敏
- 关键词:骨科皮肤准备备皮术后切口感染
- 肱骨短缩结合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难治性骨不连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肱骨短缩结合锁定钢板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多次术后骨不连的效果。方法对15例肱骨骨折多次(≥2次)术后骨不连患者采用肱骨短缩结合锁定钢板治疗,术后不用外固定,早期进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14±3.2)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肢体短缩2.0~5.1 cm,平均(3.8±0.8)cm。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6个月,平均(10.4±2.3)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病例,其中2例为桡神经陈旧性损伤,予行屈肌腱转位重建背伸功能。术后6个月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和H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结论采用肱骨短缩结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骨折多次术后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缺点是肢体短缩影响外观,但功能无明显影响。
- 杨金星刘黎军陈宏贤黄俊锋赵丽红李敏梅妍
- 关键词:肱骨骨不连骨折内固定术短缩
- 重型颅脑损伤致消化道出血64例护理体会被引量:7
- 2006年
- 宋小莲闫大为李敏王丽秋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体会消化道出血颅脑损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