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鑫
- 作品数:63 被引量:151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大连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背景:生长棒与早期融合手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早发性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脊柱侧凸,但两种手术方式选择尚无定论。目的:探讨早发性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的71例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儿,男38例,女33例,年龄3~10岁,平均(6.6±2.1)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融合组和生长棒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初次手术年龄,手术固定节段,测量并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脊柱高度、胸椎高度、内固定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6~156个月,平均(61.1±22.7)个月。初次手术行生长棒治疗患儿51例,脊柱融合手术患儿20例。融合组患儿初次手术年龄显著大于生长棒组[(8.0±1.8)vs.(6.1±2.2)岁,P<0.05],平均固定节段小于生长棒组[(9.3±2.4)vs.(12.1±2.3)个,P<0.05]。两组患儿术前的主弯Cobb角无显著差异[(63.8°±22.4°)vs.(70.6°±22.7°),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患儿主弯Cobb角小于生长棒组[(25.1°±17.4°)vs.(39.3°±18.5°),P<0.05]。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患儿术前脊柱高度显著大于生长棒组[(32.9±4.7)vs.(29.0±4.5)cm,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脊柱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棒组患儿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融合组(52.9%vs. 25.0%,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早发性NF-1脊柱侧凸都有一定的矫形作用。与生长棒手术比较,早期融合手术有更好的矫形效果和更少的内固定并发症,选择手术方式时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内固定范围及脊柱的发育情况。
- 郭东姚子明高荣轩张学军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李承鑫
- 关键词:早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凸后路融合
- U型钉方法矫治儿童下肢不等长和成角畸形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回顾总结北京儿童医院自1989年至2007年应用U型钉方法矫治儿童下肢不等长和成角畸形的体会。方法对于下肢成角畸形,以及由于肢体过度生长造成的肢体不等长,采用U型钉皮下置入方法(亦即Blount临时骺阻滞钉技术)。如果达到治疗效果,即时取出,如果暂时未达到治疗目的 ,需要在置入U型钉后1年左右暂时取出,3个月后重新置入,以避免损伤骨骺。结果共有16例患儿接受了临时骺阻滞技术的治疗。1例先天性单侧肢体过度生长,1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单侧肢体过度生长,2例K-T综合征,2例Proteus综合征,4例重度双侧膝外翻,1例内生骨软骨瘤合并膝外翻畸形,2例外伤骺早闭造成的膝外翻,1例骨骺发育不良合并膝外翻,1例Blount's病,1例佝偻病合并膝内翻。2例U型钉脱出,无断裂现象,1例出现骨骺变形,1例在置钉位置出现软骨样组织增生,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结论骨骺未闭合之前的儿童存在生长发育的潜力,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如果患有肢体过度生长导致的肢体不等长,以及不同原因造成的下肢成角畸形,可以采用临时骺阻滞技术,依靠自身的生长发育能力,自动调节后予以矫治。该方法具有创伤小,近似微创,手术较为简单,效果良好的优点。但是,置入钉的数量、位置、体内维持的时间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 孙琳孙保胜张学军李承鑫祁新禹白云松郭东于凤章潘少川
- 关键词:儿童下肢不等长
- 肢体不等长和肢体延长术(三)被引量:1
- 2004年
- 李承鑫潘少川于凤章
- 关键词:肢体不等长肢体延长术手术适应证并发症
- 改良肩关节锻炼对锁骨中段骨折术后疗效的研究
- 2018年
- 目的:分析改良肩关节锻炼对于锁骨中段骨折术后的效果,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收治的45例钢板内固定术的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患者均完成手术。术后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肩关节锻炼,观察组采取改良肩关节锻炼,比较两组的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复位优良率为95.4%,对照组为78.2%,两组差异显著;术后1个月及2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与传统的肩关节锻炼方法相比,改良的方法可以明显的促进锁骨骨折的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李承鑫王梦雪李辉刑琪
- 关键词:锁骨中段骨折疗效
- 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儿童颈椎畸形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 研究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儿童颈椎畸形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CT确诊并手术的29例颈椎畸形伴上颈椎不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2例采用3D打印技术建立颈椎个体化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模拟置钉及内固定手术,获得个体化置钉数据,再进一步术中辅助真实手术,采取一期后路矫形及内固定治疗.结果 22例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术中置钉进行内固定手术,全部置钉成功,无椎动脉及神经根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所有22例术后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寰椎齿突间隙(atlantodens interval,ADI)明显缩小,延髓颈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明显增大,延髓腹侧受压明显减轻或消失.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1例二次植骨融合,1例同期行胸锁乳突肌切断松解术,1例行枕骨大孔减压术,1例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结论 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可提高置钉成功率,有效保护椎动脉及神经根,提高安全性,特别是对儿童颈椎畸形的治疗有很大帮助.
- 李浩李承鑫张学军郭东范敬一刘虎孙记航潘少川
- 关键词:颈椎骨钉
- 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上颈椎畸形
- 目的研究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治疗儿童上颈椎畸形伴枕颈不稳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北京儿童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5年5月CT确诊并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手术的38例上颈椎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5例一期采取...
- 李浩李承鑫张学军郭东范敬一刘虎潘少川
- 关键词:后路儿童
- 综合康复对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综合康复对老年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方法:抽选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76名,根据发病时间进行随机数表分组,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与观察组中各包含患者38人,76名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标准。对照组38名患者进行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38名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内容包含:叩点膀胱法、心理辅导法、核心肌力训练法及低频脉冲治疗法。对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膀胱功能评分、足底压力、下肢肌力分级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膀胱功能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观察组膀胱功能积分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足跟外侧、足跟内侧、晦趾、足中部压力、下肢肌力分级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观察组足跟外侧、足跟内侧、晦趾、足中部压力、下肢肌力分级及生活质量评分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通过修复膀胱功能、诱导脊髓α神经元兴奋、促使目标神经元修复、舒缓情绪等方式改善老年脊髓损伤患者肢体制动、尿潴留等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 于敏车世钦李承鑫
- 关键词:脊髓损伤老年康复生活质量
- 双侧生长棒技术矫治儿童脊柱侧弯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回顾性总结2004年后我院采用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的治疗体会。主要总结双侧生长棒技术在控制侧弯发展和保持脊柱生长发育两方面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共有12例脊柱侧弯病例接受了双侧生长棒的治疗。12例发育未成熟的脊柱侧弯患儿采用了双生长棒技术,初次手术脊柱侧弯冠状位Cobb’s角均大于50°,并表现为侧弯进行性进展。1例采用强生公司的儿童Isola产品,2例为奥斯比里克公司的产品,9例为威高公司的产品。Isola器械为强生公司的设计,其余内置人器械的生长棒系统由上下两个棒组成,两者之间用多米诺连接块连接,两棒在连接处预留延长段。生长棒系统两端支撑点2例为椎体-椎体之间撑开,10例为椎体-肋骨之间撑开。在第一次手术置钉、置钩和置棒时,手术操作尽量不剥离脊柱,以避免脊柱发生融合。术后再撑开时,只需要在多米诺连接部位做小切口,松开多米诺后,将生长棒予以延长。术后撑开延长棒的时间要求为9~12个月。结果12例患儿当中先天性脊柱侧弯10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1例,特发性脊柱侧弯1例。2例为以前采用单侧生长棒技术,后改为双侧生长棒技术,10例之前未进行其他手术治疗。12例患儿至少经过一次生长棒再撑开延长手术,随访时间最短为1年,最长4年。侧弯Cobb’s角由术前73°(52°~150°)矫正至39°(25°-76°),T1至S1的脊柱高度平均增加了47.6mm(28.2~52.3mm)。术后再撑开手术距离第一次手术的时间是9个月至1年半,每次撑开延长的长度为1.5~3.0cm。再撑开延长手术的次数最少1次,最多4次。有1例患儿最终实施了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1例发生脱钩,1例发生皮肤磨损。结论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发育未成熟儿童脊柱侧弯,手术安全,并发症少�
- 孙琳孙保胜张学军李承鑫祁新禹白云松郭东于凤章潘少川
- 关键词:脊柱侧凸矫形外科器材
- 经第2骶椎骶髂螺钉技术与髂骨螺钉技术在儿童腰骶手术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经第二骶椎骶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和髂骨螺钉(iliac screw,IS)技术用于儿童腰骶手术的相关经验。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矫形骨科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应用S2AI(S2AI组,21例)和IS(IS组,17例)技术治疗的38例腰骶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随访时间、翻修次数、出血量、平均置钉时间、是否行扩大剥离、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是否采用附加连接装置、一次置钉成功率、置钉直径、疼痛级别、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胸弯自发矫正、腰弯矫正度、骶骨骨盆角矫正度等资料。结果S2AI组和IS组行扩大剥离的病例数分别为5例和1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15,P=0.004);内固定松动的病例数分别为2例和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28,P=0.025);采用附加链接装置的病例数分别为1例和1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73,P<0.01)。结论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尤其是腰骶畸形)治疗较为困难。S2AI技术与IS技术相比,具有剥离面小、内固定松动率低、采用附加连接装置少等优点。但要熟练掌握其技术要领及使用规范,还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对患儿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评判也需要长期随访。
- 范竟一张学军李承鑫郭东孙保胜祁新禹
- 关键词:儿童
- 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截骨方式的选择及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形及不同类型后凸截骨方式的选择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一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16岁,平均(7.6±3.8)岁。记录患者的后凸类型、截骨方式及固定节段;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节段性后凸角(segmental kyphosis,SK)、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情况,记录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24~108个月,平均(37.9±10.2)个月。Ⅰ型后凸19例,Ⅱ型后凸16例,Ⅲ型后凸13例。采用Ponte截骨9例,经椎间隙截骨5例,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3例,SRS-Schwab 4级截骨8例,全脊椎切除(vertebra column resection,VCR)13例。术前SK为(52.3±14.3)°,TK为(11.2±13.7)°,LL为(33.2±14.3)°,SVA为(21.9±13.6)mm;术后1个月时SK为(20.0±12.1)°,TK为(26.8±10.0)°,LL为(43.5±10.4)°,SVA为(-24.0±19.1)mm;与术前相比,术后SK、TK、LL及SVA均有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SK为(19.4±13.4)°,TK为(23.9±6.0)°,LL为(41.9±9.4)°,SVA为(-17.6±15.3)mm,与术后相比均未见明显矫正丢失。1例出现后凸矫形部分丢失,1例出现冠状面近端Adding-on,均未行翻修手术。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截骨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可取得较好的矫形效果,并发症较少。具体截骨方式需要根据后凸类型及程度决定,对于Ⅰ型后凸可选择Ponte截骨、SRS-Schwab 4级截骨或VCR截骨;Ⅱ型后凸可选择经椎间隙截骨、PSO截骨或SRS-Schwab 4级截骨;Ⅲ型后凸可选择PSO截骨或SRS-Schwab 4级截骨。
- 姚子明张学军郭东祁新禹白云松孙保胜李承鑫
- 关键词:截骨术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