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成旺

作品数:60 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哲学宗教
  • 7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3篇哲学
  • 19篇主义
  • 17篇唯物
  • 16篇唯物主义
  • 16篇马克思哲学
  • 14篇历史唯物主义
  • 7篇道德
  • 5篇德意志意识形...
  • 5篇社会
  • 5篇逻辑
  • 5篇马克思主义
  • 5篇马克思主义哲...
  • 5篇《德意志意识...
  • 4篇道德自律
  • 4篇自律
  • 4篇历史生成
  • 3篇道德建设
  • 3篇形而上学
  • 3篇哲学革命
  • 3篇哲学研究

机构

  • 47篇清华大学
  • 11篇河北省社会科...
  • 3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60篇李成旺
  • 2篇吴倬
  • 1篇蔡利民
  • 1篇邹广文
  • 1篇常晋芳
  • 1篇田磊

传媒

  • 7篇河北学刊
  • 3篇马克思主义与...
  • 3篇中国高校社会...
  • 2篇思想理论教育...
  • 2篇哲学动态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前线
  • 2篇高校理论战线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科学与无神论
  • 1篇理论学刊
  • 1篇求是学刊
  • 1篇经济论坛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求是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年份

  • 2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马克思哲学的展开逻辑看其无神论特质被引量:2
2011年
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品格,超越宗教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宗教产生根源的分析比对宗教进行单纯的外在批判更加重要,只要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找到人的解放的科学的实现路径,宗教最终会自行消亡,因此,马克思哲学主要致力于对宗教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进行深入剖析。马克思哲学展开逻辑的每一环节,都没有把实现人的解放寄托于任何超自然的力量,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其无神论思想的展开过程,揭示这一过程,是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无神论特质的关键。
李成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无神论
消解“劳动-贫困”悖论的两种路径: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被引量:2
2022年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敏锐地把握到了近代社会存在的“劳动-贫困”悖论:黑格尔指出一方面劳动构成普遍交往中需要满足的“中介”,另一方面由现代分工所主导的“劳动-交换”体系必然导致贫富差距问题;同样,马克思一方面肯定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财富创造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在近代社会劳动所带来的劳动者贫困现象。解读并消解“劳动-贫困”悖论的迥异的思考路径,呈现出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重大思想差异。黑格尔基于概念辩证法,将“劳动-贫困”悖论的根源归结于绝对精神尚未发展到国家阶段,因而指出只有绝对精神经由家庭、市民社会走向国家阶段进而完全实现伦理这一环节,上述悖论才得以化解。马克思基于具体劳动辩证法,并将之深入到对“人体”的解剖之中,指出“劳动-贫困”悖论的根源在于现代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只有透过生产关系的生产完成对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结构的理解和透视,诉诸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才能找到化解悖论的现实道路,从而真正超越了黑格尔哲学。
李成旺黄金林
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生成历程与基本特点被引量:3
2017年
"时间在先"是人们以经验的方式把握世界所形成的本能思维。哲学的特点之一表现为其具有超越性,传统西方哲学基于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离,过分凸显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认识主体的意识在把握世界时所处的逻辑上的优先地位,积淀形成了"逻辑在先"思维范式,其逻辑原点的变迁则表现为从古希腊哲学作为知识对象的"自在"的"理念",演进到黑格尔作为既是实体又是主体的"自在自为"的"绝对理念"。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据主流地位的"逻辑在先"思维范式,无疑呈现出创生性、自因性和目的论等基本特征。考察西方"逻辑在先"思维范式的生成历程及其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哲学实现其哲学变革的必然性。
李成旺
关键词:逻辑在先自在创生性目的论
意识形态何以“没有历史”?——超越德国观念论的关键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决路径
2024年
德国观念论坚持观念、思想、概念的独立性,诉诸概念辩证法揭示世界与历史的真相,把全部人类历史变成了纯粹的思想的历史,人被仅仅当作人类历史实现自身目的的外在工具。系统阐释“意识形态何以‘没有历史’”,构成马克思、恩格斯超越德国观念论最为重要的问题。具体而言,即在哲学层面阐明物质生产运行机制,基于全面生产视域进一步阐明意识、精神生产的被决定性;着眼于人类客观历史进程,基于历史事实揭示意识、精神生产何以受现实经济关系的制约;强调只有诉诸生产方式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自身“没有历史”的深层根源,论证了只有“在劳动发展史中”才能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重要理论环节。
李成旺
关键词:思想史历史唯物主义
主体的解放:道德自律的前提和基础
2000年
本文认为,道德价值迷失及道德价值解体的根源在于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而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又滥觞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少似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自主独立性为内涵的主体性的确认、回归与解放是道德自律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自律意识发展进步的规律、人的主体性解放的规律符合人和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的规律,只有人的主体性的最终觉醒与确定,才能增强道德自律,最终摆脱道德困惑,从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李成旺
关键词:道德自律意识主体性意识自觉能动性价值迷失道德困惑性解放
主体性与道德自律被引量:1
1999年
本文认为 :道德价值迷失及道德价值解体的根源在于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 ,而道德自律意识的减弱又滥觞于人的主体性意识的缺失 ;以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自主独立性为内涵的主体性的确认、回归与解放是道德自律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自律意识发展进步的规律、人的主体性解放的规律符合人和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的规律 ,只有人的主体性的最终觉醒与确定 ,才能增强道德自律 ,最终摆脱道德困惑 ,从而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
李成旺
关键词:道德困惑道德自律
当代性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被引量:4
2006年
方法论自觉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真正进入学术化层面的标志。回顾与反思近几十年来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模式,无疑具有“清理地基”般的重大意义。“价值中立”、“原理预设”、“本体论诉求”、“去语境化引用与圣经式阅读”、“解释的经验化”、“回归形而上学之思”以及“哲学体系重新建构”等在不同时期占据主流话语的解读模式,其产生既有特殊时代背景的原因,同时也基于我们自身理论认识的局限。在推进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理解的同时,同样存在着诸多值得进一步反思的空间。站在新的实践高度和学术视野之上,我们发现,以历史生成视野和历史发生学为特质的深层文本解读模式,在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凸显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方面可能会发挥积极的理论和实践影响。
李成旺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历史生成方法论自觉
文化哲学研究的当代走向被引量:2
2010年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文化哲学已经从哲学的边缘学科发展成为哲学的显学之一。考察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的历史与现实,可以看到,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文化哲学的学科定位与研究范式;(2)文化哲学的问题意识与实践品格;(3)文化哲学研究的具体问题;(4)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这些主要问题也预示着文化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创新,从精英走向大众,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斗争走向共生。
常晋芳李成旺
关键词: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研究主题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道德自律价值
2000年
道德自律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归宿 ,但仅仅从经济和法律角度出发不能最终解决自律问题 ,真实的主体才是道德自律的起点、前提和基础 ,主体的最终解放才能做到道德自律的最终落实。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未能提供和揭示道德自律的真实主体。马克思从实践角度、社会关系角度、历史发展角度揭示了具有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自主独立性的真实主体。总结并落实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 ,对道德自律的真正落实 。
李成旺
关键词:道德自律主体性思想
“二重性的直观”的逻辑悖谬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面生产理论的超越
2023年
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以纯粹概念为基础的理智直观,以感性取代纯粹概念,建立起超越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表象直观,并通过理智这一思维能力达到把握事物的本质的感性直观,在此基础上奠定了其人本学理论,以此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试图真正实现德国唯心主义所孜孜追求的“理智直观”,进而找到实现人的自由的现实路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实质是“二重性的直观”即“感性直观”,体现在它从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的直观即表象直观出发,由此达到把握事物真正本质的高级的直观即理智直观,但实际上,仅仅停留于思维领域中的高级的哲学直观最终也无法解决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感觉经验中的矛盾,因此,感性直观实际上无法构成从表象直观到理智直观的桥梁与中介,陷入了“感性直观”理论的内在逻辑悖谬。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在物质生产运行机制中解读人类历史,诉诸全面生产理论超越“二重性的直观”思维方式,才能摆脱“二重性的直观”面对现实的无助与尴尬,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李成旺徐子扬
关键词:理智直观感性直观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