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乃杰

作品数:3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草地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冻土
  • 1篇冻土区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盖度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水热
  • 1篇水热条件
  • 1篇碳循环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旱区
  • 1篇翻耕
  • 1篇盖度
  • 1篇干旱
  • 1篇干旱区
  • 1篇高寒草地
  • 1篇高寒草甸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宜树华
  • 3篇任世龙
  • 3篇李乃杰
  • 2篇秦彧
  • 2篇陈建军
  • 1篇叶柏生
  • 1篇王晓云
  • 1篇许民
  • 1篇周兆叶

传媒

  • 2篇草业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年份

  • 3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疏勒河上游冻土区高寒草地NDVI分布特征及制约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全球变暖对多年冻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地温升高和活动层厚度增大,导致表层土壤含水量减少,从而对多年冻土区植被产生影响。以祁连山西段干旱-半干旱区的疏勒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冻土类型区高寒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建立不同冻土类型区NDVI和地表温度(LST)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极稳定型冻土区到季节性冻土区,NDVI呈倒"U"形分布特征;1995年以来,极稳定型和稳定型冻土区NDVI略有增加,亚稳定型和过渡型冻土区NDVI增加相对明显,植被覆盖有所增加;不稳定型和季节性冻土区NDVI减少。从极稳定型冻土区到季节性冻土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素从热量过渡到水分。
周兆叶宜树华叶柏生任世龙许民李乃杰
关键词:高寒草地
翻耕对半干旱区高寒草甸地表水热条件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半干旱盆地退化高寒草甸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地表温度和植被盖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翻耕所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属性的变化对高寒草甸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高植被覆盖区域内土壤含水量较高;2)降水后,较低植被覆盖区域内地表温度较低,地表蒸散量较大;3)在长时期缺乏降水的情况下,较低植被盖度区域内地表温度较高,土壤含水量偏低。以上结果说明,翻耕后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属性变化,会导致翻耕区内地表蒸散偏大,更容易出现土壤水分不足的现象,不适合半干旱区高寒草甸群落的恢复。因此,采取增加灌溉或者免耕补播等不破坏地表植被的补播方式,可能更适合该地区内的植被恢复。
李乃杰宜树华秦彧任世龙陈建军
关键词:翻耕地表温度植被盖度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41
2012年
青藏高原属于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带,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扰动十分敏感,在未来全球碳循环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增进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理解,综述了近10年来气候变化、氮沉降和人类活动干扰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库变化以及模型模拟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概括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草地类型主要包括高寒草原、高寒草甸、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寒湿地等。阐述了温室气体产生的机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循环的源汇关系,指出温度升高、放牧、氮沉降是影响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库变化最重要的外界扰动,但是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库对这3个因子之间协同作用的响应目前还不清楚。现有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主要以植被类型为基础,大多只考虑了水热因子,很少包含土壤因子和生物因子及其协同作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拟加强的研究重点:1)冻融交替过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研究;2)非生长季土壤呼吸作用研究;3)碳循环和植物物候耦合研究;4)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开发。
秦彧宜树华李乃杰任世龙王晓云陈建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碳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