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旭 作品数:39 被引量:279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历史地理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自然科学总论 更多>>
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 被引量:3 2016年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李东旭 龙长兴关键词:地球系统科学 地质力学 地球表层学 铜陵地区矿田构造及成矿预测 李东旭 刘火灿 储国正 高德臻 谭以安 研究成果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铜陵地区构造演化及其控岩控矿分析,包括成境、铜陵地区构造格局与演化及构造控岩控矿三方面内容;第二部分为分析及成矿预测,其中对重点矿田如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新桥等详细构造解析,并提出了预...关键词:关键词:矿田构造 成矿预测 李四光的系统科学观 论及百年来的中国地质科学的‘学术思想’史,放在哲理的天平上,衡量我国老一代地质学家论著,应首推李四光先生的系统科学观。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学术思想在我国地质学界近百年来未得到多数人应有的理解;但从上世纪70年代系统论的... 李东旭文献传递 安徽铜陵地区成矿控制因素的探讨 被引量:29 1995年 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成矿区。区内矿床众多,类型复杂,成因多样。为了查明本区的控矿因素,本文运用宏、微观相结合,地质观察研究与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以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区域地质背景、地层岩性、岩浆岩、构造及成矿流体性质等与成矿的关系,认为不同成因、不同类型的矿床所受的控制因素具有明显差异。 储国正 黄许陈 张成火 周捷 吴才来 李东旭 黄华盛 刘文灿关键词:地球化学 包裹体 自主创新的楷模——纪念李四光120年诞辰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持发展引领未来”是我国近15年科技工作的纲领,也是为现代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努力目标。本文介绍了独创全球构造系统论、支撑国家建设急需以及高瞻远瞩引领未来等李四光自主创新的内容。 李东旭关键词:自主创新 文献传递 胶东晚中生代金矿成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及热动力源 被引量:15 2003年 胶东地区晚中生代金矿床均有一个与岛弧玄武质、安山质岩浆相一致的δ3 4 S( 6 .5‰~7.0‰ )硫源 ,而金铜矿床的δ3 4 S为 4 .5‰~ 5 .0‰ ,与岛弧玄武质岩浆的δ3 4 S接近。可初步认为该区金 (铜 )成矿流体的热源来自地幔或俯冲地幔楔产生的玄武岩浆。成矿流体的产生与岛弧玄武质岩浆底侵 /内侵作用密切相关 。 邢树文 孙景贵 李东旭 刘洪文 陈军强关键词:晚中生代 成矿流体 玄武岩浆 硫同位素 北京房山北岭向斜形成与形变综合解析 被引量:7 2015年 弯月状北岭向斜是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区的主体构造形迹,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构造现象。它的原型是晚古生代和侏罗纪两套陆相盆地叠加而成的复合盆地,其特征与整体华北板块的构造演化一致;而其晚期(燕山期)的褶皱变形是由于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侵位造成的局部动力作用结果。特别是不同于教科书中所讲的褶皱形成机制和构造叠加的一般概念。当我们采用系统论即整体论的思考方式会将一般看来互不相关的局部构造细节联系起来思考,其成因就会迎刃而解。再有,由于这里的地质构造与地层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构成相关的复杂系统,因此必须采用综合构造解析,才可能对北岭向斜的形成与形变的复杂过程获得较全面的理解。 李东旭关键词:叠合盆地 旋扭构造 中国南海不同板块边缘沉积盆地构造特征 被引量:25 2006年 基于科学考察区域联测剖面资料,结合南海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对南海主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区域联测剖面穿越的沉积盆地的构造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大地构造背景、重磁场特征、盆地基底、断裂性质、构造线方向以及火成岩发育等方面。南海断裂的发育与盆地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南海北部主要表现为NE向张性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西部主要表现为NW向和近SN向走滑断裂控制的沉积盆地;南部比较复杂,张性、压性、剪性断裂都有发育,但以NE向的南沙海槽逆冲断裂及其控制的南沙海槽盆地最具代表性;东部主要指南海中央海盆,断裂和海底火山共同控制了该区上新世—第四纪沉积。 李文勇 李东旭关键词:沉积盆地 回顾黄陵背斜1:20万区调工作及其社会效益 此次研讨会主题是"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史的社会经济文化作用研究"。就此命题要求,不禁令我回想起自己早在1958~1961年亲自做过的第一轮区调工作。虽然时隔近半个世纪,由于印象深刻,至今几乎每个细节还历历在目。至于工作成果在... 李东旭文献传递 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2006年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胶辽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于中新生代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覆型3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3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李文勇 李东旭 王后金关键词:北黄海盆地 构造几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