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陇东
- 作品数:12 被引量:50H指数:5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青年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评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CHB)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测定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 5 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TGF β1水平 ,并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 ;以健康人 2 0例为对照 ,并对患者组经 3个月的常规护肝治疗后比较其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的改善程度。结果 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和肝纤维化的进展 ,血清TGF β1水平随之上升 ,即对照组 <慢性肝炎轻度 <慢性肝炎中度 <慢性肝炎重度 <肝硬化 (P <0 .0 1) ;患者组血清TGF β1与血清总胆红素 (TBIL)、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 (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ⅢNP)、IV型胶原 (CIV)、脾门静脉内径呈正相关 (P <0 .0 1) ,与血清白蛋白 (ALB)呈负相关 (P <0 .0 1) ;经 3个月常规护肝治疗后 ,患者丙氨酸转氨酶 (ALT)、HA、PⅢNP改善程度与血清TGF β1呈负相关。 结论 TGF β1密切参与CHB肝细胞破坏和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 ,测定患者血清TGF β1可反映CHB患者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程度 ,并能提示预后 ,对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朱陇东邵沂马怀亮郭长劳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肝炎乙型慢性肝功能试验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大鼠急性肝损伤组织中的定植能力被引量:13
- 2009年
- 背景:目前对于移植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组织中的分化途径以及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修复损伤的肝细胞等问题,尚未达成统一共识。目的:观察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中的定植分化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对照观察,于2007-12/2008—06在兰州大学中心实验室地点完成。材料:清洁级6-8周龄雄性SD大鼠47只,取5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42只随机分为3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15只、肝损伤细胞移植组14只、肝损伤盐水对照组13只。方法: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后24h,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肝正常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BrdU标记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mL,含(15~2.0)×10^6个细胞;肝损伤盐水对照组大鼠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情况,肝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与造模后24h比较,移植后2,3周肝正常细胞移植组、肝损伤盐水对照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肝损伤细胞移植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肝功能恢复较好。与肝正常细胞移植组比较,肝损伤细胞移植组Brdu’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多分布在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但随着时间延长BrdU’细胞数逐渐减少。结论:经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恢复,并能够在受损肝脏及正常肝脏中定植分化,且定植与分化的程度可能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关。
- 何琼朱陇东陈红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植急性肝损伤
-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04年
- 多种因素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其中细胞因子之间因相互调节网络失衡,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
- 朱陇东马怀亮郭长劳
- 关键词:乙型肝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肝纤维化
- 戊型肝炎病毒开放读码框3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BHK-21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DsRed-Monomer-N1-开放读码框(ORF)3,并在BHK-21细胞观察ORF3的表达及定位. 方法 用RT-PCR扩增HEV ORF3基因,用Hind Ⅲ/EcoR Ⅰ酶切ORF3基因及pDsRed-Monomer-N1载体,并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DsRed-Monomer-N1-ORF3,将鉴定为阳性的质粒经脂质体转染BHK-21细胞,用RT-PCR检测ORF3基因的过表达,用W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ORF3的表达及定位.结果 pDsRed-Monomer-N1-ORF3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转染BHK-21细胞后ORF3基因正常转录,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ORF3主要分布在BHK-21细胞的细胞质中,ORF3能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结论 在BHK-21中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 陈琳杨晓军袁宏朱陇东岳伟
- 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及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2年
- 急性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除肝脏移植外目前缺乏比较有效的内科治疗手段,死亡率高。随着肝脏移植手术开展和普及,对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早期准确的预后评估,对患者下一步的临床治疗决策至关重要。我们对目前主要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做一综述,分析其优点及局限性,希望国内能加强相关的研究。
- 段钟平朱陇东
-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
- 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患者肝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20例HBV携带者、18例CHB患者、1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包埋切片,并以两份正常人肝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肝组织MCP-1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肝组织MCP-1无表达,HBV携带者、CHB、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MCP-1表达阳性率依次为25%、77.78%、84.6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CP-1在肝组织中的表达随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发展而升高,MCP-1可能在病毒性肝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CP-1的研究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情诊断、发病机制探讨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朱陇东何爱凤朱骏
- 关键词:乙肝病毒感染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免疫组织化学
- PBL教学法在传染病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在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和教学效果。方法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临床见习为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平台,以兰州大学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平行分组对照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认可程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考核成绩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学生考核成绩高(P<0.0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PBL教学法有较高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认同此教学法。结论在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及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 陈琳袁宏岳伟朱陇东王晓锋程燕
- 关键词:PBL教学法传染病学临床见习
- 维生素D与肝纤维化的关系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能表达维生素D受体的细胞类型已经超越了传统调节钙、磷代谢的范畴。在维生素D的许多新作用中,维生素D缺乏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维生素D缺乏与肝纤维化进展、病理及预后密切相关。维生素D参与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也为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朱陇东段钟平
- 关键词:维生素D肝纤维化病理预后
- 红细胞参数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分析探讨红细胞参数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参数,比较分析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红细胞参数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影响红细胞参数变化的因素。结果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预后良好组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肝功能指标和病毒载量均显著影响着红细胞参数。结论机体的肝功能状况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直接影响着红细胞参数,动态观察红细胞参数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预示价值。
- 高鹏肖萍杨彦麟石磊赵正斌朱陇东毛小荣陈琳岳伟
- 关键词:重型肝炎红细胞参数预后
- 院内二次感染对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与二次感染之间的关系,阐明二次感染对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水平的影响。方法:共纳入103例肝硬化患者,分为初次感染组(78例)和二次感染组(25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特征、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血清白蛋白水平、感染的微生物和30d内的死亡率等,分析各部位感染发生率的变化,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初次感染组比较,二次感染组患者死亡率明显增加(P<0.05),肺炎和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肠炎(CDAD)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二次感染(OR=4.582,P=0.000 2)、高MELD评分(OR=1.293,P<0.000 1)和低血清白蛋白(OR=0.487,P=0.038 7)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院内二次感染能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死亡风险水平。
- 陈琳袁宏朱陇东岳伟李敏成泽怡李文旋
- 关键词:肝硬化死亡率LOGISTIC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