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真
- 作品数:17 被引量:88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吴阶平医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再喂养综合征一例被引量:3
- 2015年
- 再喂养综合征(refeeding syndrome)是机体经过长期饥饿或营养不良,重新摄入营养物质后出现以低磷血症为特征的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是一种潜在的致命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常被临床医生所忽略。本文报告1例再喂养综合征病例,通过阐述其发现、发展及治疗过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朱长真李康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叶欣
- 关键词:再喂养综合征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
-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治疗被引量:1
- 2019年
- 胃肠间质瘤(GISTs)是最常见胃肠道间叶组织肿瘤,传统放化疗无效,手术完整切除是可能治愈该病的唯一方法。虽然GISTs靶向治疗效果显著,但KIT或PDGFRA基因多位点突变和/或二次突变导致靶向治疗耐药及复发率逐年升高,因此寻找新方法成为治疗GISTs研究热点。GISTs内部存在大量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和复杂免疫微环境,多种免疫细胞参与GISTs发生、发展,且在靶向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GISTs免疫治疗基础及临床试验结果均证实GISTs免疫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系统总结了GISTs免疫治疗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
- 朱长真刘东康维明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免疫治疗
- 预后营养指数(OPNI)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 探讨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nodera prognostic nutrition index,OPNI)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ratio,NLR)在克罗恩病(Cro...
- 杨晓旭于健春康维明朱长真马志强叶欣
- 克罗恩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克罗恩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3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08例克罗恩病行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2例患者行单次手术,26例行再次手术.分析可能影响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25项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血型、术前WBC、术前中性粒细胞、术前淋巴细胞、术前Hb、术前Alb、术前前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表达、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表达、病变原发部位、疾病类型、肠外表现、肛周病变、吸烟史、阑尾手术史、初次手术前病程、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初次手术前BMI、术前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OPNI)、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是否急诊手术、初次术后并发症情况.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前白蛋白、hs-CRP、病变原发部位、疾病类型、吸烟史、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是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x2=5.928,4.805,7.491,12.363,5.229,9.026,16.50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变原发部位为回结肠型(L3型)、初次手术前1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初次手术前应用肠内营养制剂提供热量<500 kcal/d是克罗恩病患者术后复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08,3.535,5.489,95%可信区间:1.035~3.518,1.087 ~ 11.494,1.816 ~ 16.590,P<0.05).结论 克罗恩病病变部位为回结肠型(L3型)、初次手术前1年内行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初次手术前2周内每日肠内营养制剂提供热量< 500 kcal的患者有较高的复发再次手术风险.
- 杨晓旭于健春康维明朱长真马志强叶欣
- 关键词:克罗恩病再次手术
-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EG/PRGJ technology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Objective Summaring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PEG) /Percutaneous Radiol...
- 康维明朱长真李康于健春马志强叶欣
- 人体成分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21
- 2015年
- 人体成分测量可以评价体内各种成分的含量,了解人体基本健康状况,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检测和预后进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一旦人体成分比例失衡,将会严重影响健康。人体成分测量方法一般分为局部测量法和全身测量法。局部测量法包括皮褶厚度法、超声检测法、计算机断层扫描法和核磁共振法;全身测量法包括人体测量法、水下称重法、空气置换法、生物电阻抗法、近红外线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同位素稀释法、钾同位素测定法和三维人体扫描法等。本文对人体成分测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概述。
- 杨猛朱长真于健春康维明
- 关键词:体脂含量
- 肥胖症患者血清、皮下及内脏脂肪组织脂肪酸谱测定及与炎症因子、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
- 背景 肥胖是体内的异常的脂肪蓄积,脂肪组织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参与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形成.然而导致肥胖症患者炎症因子升高的原因未知.研究显示无论是血中还是脂肪组织中脂肪酸谱,均反映了饮食中脂肪酸的摄入及体内的代谢,尤...
- 曹战江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叶欣田树波闫超朱长真
- 胃癌脂肪酸谱的检测及意义
-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与正常人组织及血浆中脂肪酸含量的差异.方法 新鲜冰冻的脂肪组织取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行胃癌手术切除术的患者20例及行手术治疗的非胃癌患者34例.采用岛津GC2010脂...
- 田树波曹战江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叶欣闫超朱长真
- 胃癌患者术中空肠穿刺置管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胃癌病人术中行空肠穿刺置管的术后营养状况,并与未行空肠穿刺置管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空肠穿刺置管技术在术后肠内营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行胃癌手术治疗病例715...
- 李康于健春康维明马志强朱长真叶欣闫超
- 关键词:胃癌营养治疗
- 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8
- 2013年
- 甲状腺癌的临床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甲状腺B超检查技术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进步,使甲状腺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得到了明显提高。此外,内窥镜辅助技术、术中神经监测技术的应用,及对于甲状腺淋巴结转移途径的更深认识,使甲状腺手术术式趋向安全和微创。本文总结了甲状腺癌外科手术理念及手术方式的现状和进展。
- 康维明朱长真田树波于健春
- 关键词:甲状腺癌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