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光
- 作品数:20 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创伤患者IRAK-1基因多态性与预后性别差异相关性研究
-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基因多态性与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12月本院急性创伤中心EICU收治的204例严重钝性创伤患者的人口学、创伤及...
- 仲伟喜朱晓光杨开超封启明
- 关键词:创伤基因多态性性别差异
- 创伤患者性别相关的预后差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6年
- 创伤动物模型研究发现,雌性动物发生脓毒血症和多功能器官衰竭的风险显著低于雄性动物。而在人类研究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在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及预期寿命上也各有不同,同时大量临床研究数据也显示创伤患者预后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本文主要通过对创伤后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可能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创伤研究提供新的科研思维和治疗途径。
- 仲伟喜朱晓光封启明
- 关键词:创伤预后性别激素
- 严重创伤患者中急性创伤性凝血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探讨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机制、损伤部位、人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VT发生率等指标。根据INR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VT的发生率。结果入选创伤患者200例,60例(30%)患者出现ATC,87例(43.5%)患者发生DVT。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凝血病组(71.7%眠3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是非凝血病组的5.74倍(OR=5.74,95%CI:2.80~11.74,P〈0.01)。在次危重(9≤ISS〈16)患者中,凝血病组DVT发生率的增加更加显著(OR=9.80,95%CI:2.09~45.90,P=0.004)。同时脊髓损伤(OR=4.96,95%CI:1.17~20.95,P=0.029)和下肢长骨骨折(OR=4.80,95%CI:1.70~13.5,P=0.003)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伤后24h内收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ATC的发病率较高。伴有ATC的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次危重组(9≤ISS〈16)患者中更为明显。同时脊髓损伤和下肢长骨骨折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仲伟喜朱晓光杨开超黄剑吟杨焱平吴蔚赵钢封启明
- 关键词:创伤凝血病深静脉血栓损伤严重度体质量指数
- 血栓弹力图对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诊断和输血治疗的研究被引量:46
- 2019年
- 目的探究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对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诊断和输血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查(conventional coagulation tests,CCTs)的创伤患者。TIC定义为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8 s,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60 s或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100×109/L。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探究TEG的诊断价值,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评估TEG的输血指导价值。结果共纳入242例患者,TIC组62例,非TIC组180例,两组间TEG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栓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ude,MA)和凝血指数(coagulation index,CI)诊断TIC的AUC最大,分别为0.779和0.786,且两者灵敏度大于80%,NPV大于90%;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R)的灵敏度、PPV和NPV最小。在控制混杂因素后,所有TEG参数均与TIC患者入院24 h内输血量和大量输血有关,R的比值比和回归系数最大。结论MA和CI对TIC的诊断价值最大,R的诊断价值较小但输血指导意义较大。MA<52.9 mm或CI<-1.0可作为诊断TIC的阈值。使用TEG检测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诊断TIC并指导患者的早期输血治疗。
- 徐文心朱晓光李梅芳黄剑吟吴蔚周敏杰封启明
-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创伤性凝血病输血治疗
- 性激素水平可能是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段女性严重创伤患者与同龄男性病死率差异的特点,探索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潜在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成年严重钝性创伤患者,按年龄将其分为18岁≤年龄<45岁、45岁≤年龄≤55岁及年龄>55岁三个亚组,比较各组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特点,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因素与患者病死率的独立相关性.结果 女性创伤患者粗病死率明显低于男性(5.0% vs.9.1%,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比男性低79%(OR=0.21,95% CI:0.07~0.64,P=0.006).而且这种性别差异只存在于18岁≤年龄≤45岁患者中(女性 vs.男性OR =0.15,95% CI:0.04~0.67,P=0.012),在45岁≤年龄≤55岁(OR=1.10,95%CI:0.36 ~2.82,P=0.980)及年龄>55岁(OR=0.67,95% CI:0.21~2.15,P=0.504)的患者中,女性病死率与男性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男性患者,且这种性别差异是源于18岁≤年龄≤45女性创伤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同龄男性,该结果表明性激素水平可能是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杨开超耿磊朱晓光戎柳吴蔚赵钢封启明
- 关键词:创伤性激素损伤严重度住院病死率
- 创伤患者应用白蛋白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5年
- 创伤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白蛋白作为外源性的补充,广泛用于创伤患者的液体复苏和营养支持。近年来,关于白蛋白在创伤患者中应用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本文系统回顾白蛋白用于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和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探讨其在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朱晓光杨开超仲伟喜封启明
- 关键词:创伤白蛋白营养支持
- 创伤患者低蛋白血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异常降低称为低蛋白血症(Hypoalbuminemia).低蛋白血症是创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常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创伤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因此,纠正低蛋白血症对改善创伤患者预后...
- 朱晓光杨开超仲伟喜封启明
- 多发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的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探究多发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并建立VTE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TE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R语言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38例,其中男103例,女35例,平均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24.14±8.7)分,VTE发病率40.6%(56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制动、存在药物抗凝禁忌证、机械通气、胸部简明损伤评分(AIS)>3分、四肢和骨盆AIS评分>3分是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和自举法内部验证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结论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多发伤患者VTE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实现个体化、可视化、图形化预测,为临床决策多发伤患者抗凝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从而减少VTE发生。
- 朱晓光王石冲高婧杨焱平李永霞姜家梅封启明
- 关键词:多发伤静脉血栓栓塞列线图
-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对急诊超高龄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急诊超高龄患者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80岁的急诊内科448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甲状腺素水平将患者分为NTIS组(n=324)与对照组(n=124),比较两组病死率差异。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n=48)与存活组(n=400),比较两组NTIS发生率差异。应用Logistic归分析影响超高龄住院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48例患者平均年龄(85.6±4.0)岁,其中男198例,女250例;NTIS发生率66.4%。NTI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3.6%VS3.2%,P=0.001);死亡组FT3(游离T3)明显低于存活组(2.0%vs2.9%,P〈0.001),死亡组中NTIS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91.7%VS70%,P=0.001);FT3〈2.75(OR=0.116,95%CI:0.02—0.52)及合并脑梗死(OR=4.49,95%CI:1.83—11.02)是超高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FT3对超高龄患者死亡的最佳预测值是2.605Pmol/L。结论急诊超高龄患者中的NTIS发生率极高,且合并NTIS的急诊超高龄患者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
- 李永霞杨开超朱晓光李梅芳封启明
- 关键词: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超高龄发生率预后
- 年龄是影响严重创伤患者预后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段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性别差异的特点,分析年龄因素与是否是影响创伤预后性别的重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EICU 200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成年严重...
- 杨开超耿磊朱晓光仲伟喜吴蔚赵钢封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