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玲

作品数:13 被引量:57H指数:6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祖细胞
  • 6篇内皮
  • 6篇内皮祖细胞
  • 4篇血管
  • 4篇血管内皮
  • 4篇血管内皮祖细...
  • 4篇缺损
  • 4篇组织工程骨
  • 4篇细胞
  • 4篇骨缺损
  • 3篇血管化
  • 3篇脱钙
  • 3篇脱钙骨
  • 3篇脱钙骨基质
  • 3篇骨基质
  • 3篇骨组织
  • 3篇大段
  • 2篇动物
  • 2篇血管化组织工...
  • 2篇山羊

机构

  • 13篇第三军医大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广州军区武汉...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13篇曾玲
  • 12篇许建中
  • 9篇罗飞
  • 5篇吴雪晖
  • 5篇谢肇
  • 3篇刘曦明
  • 3篇孙东
  • 3篇陈卫军
  • 2篇冯江华
  • 2篇侯天勇
  • 2篇刘杰
  • 2篇陈庄洪
  • 1篇吴雄飞
  • 1篇周强
  • 1篇李起鸿
  • 1篇赵洪雯
  • 1篇吕仁发
  • 1篇张泽华
  • 1篇干磊
  • 1篇谭洪波

传媒

  • 3篇重庆医学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评价复合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6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三组。制成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模型,各组植入不同材料,实验组(EPCs组):植入EPCs+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脱钙骨基质(DBM);对照组:植入BMSCs+DBM;阴性对照组:单纯植入DBM。术后3d,2、4、8、12、16周行X线片、组织学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及12、16周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实验组的成骨活跃程度、骨愈合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2周实验组抗扭强度[(5.57±0.13)MPa]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5.44±0.26)MPa],明显强于对照组[(4.72±0.58)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周实验组抗扭强度[(8.57±2.10)MPa]明显强于对照组[(5.43±0.22)MPa)1和正常对照组[(5.44±0.26)M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骨诱导能力强,能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吴雪晖谢肇曾玲许建中罗飞陈卫军
关键词:细胞桡骨骨折
大鼠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方法 纤维连接蛋白提前包被培养瓶和培养板中的盖玻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EGM-2完全培养基,贴壁法,37℃, 5%CO2,饱和湿度的恒温培养箱中原代培养.部分培养瓶细胞消化后计数.其余培养瓶和培养板中盖玻片细胞继续培养,细胞近融合时传代,分别在第6、9、12和24天进行细胞鉴定.内皮祖细胞鉴定:免疫细胞化学的vWF和VEGFR-2染色;内吞DiI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和结合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FITC-UEA-1)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改变:骨髓单个核细胞种植24h后部分细胞开始贴壁、变大,倒置显微镜下贴壁细胞透亮度增强,并逐渐伸出伪足样突起,呈小杆状或梭形.培养第3天贴壁细胞开始增殖,呈"集落"样生长,外周梭形细胞较多.第6天梭形细胞显著增多,培养至第12天左右,梭形细胞首尾相连,呈“毛细血管”样排列.培养第6天的细胞数量级为10^6~10^7/瓶.内皮祖细胞的鉴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细胞DiI-acLDL和FITC-UEA呈红绿免疫双荧光阳性.培养第6天细胞VEGFR-2和vWF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 大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培养为内皮祖细胞,且数量级达到10^6~10^7,可以满足动物实验研究的需要.
赵洪雯余荣杰李敛刘宏干磊吴雄飞曾玲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
山羊骨组织内抗生素缓释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目的:建立山羊股骨远端骨洞横型,观察万古霉素缓释微球在模型体内释放药物的过程.方法:山羊双侧股骨远端形成两个圆柱形骨洞,PMMA封闭14d后,再次暴露骨洞,分别在右侧和左侧移植万古霉素微球和无万古霉素的微球.通过高效液相...
侯天勇许建中李强曾玲冯江华
关键词:动物模型药物缓释
新型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的制备及其表征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并观察其表征。方法用预先制备的人脱钙骨基质(DBM)与多聚左旋赖氨酸(PLL)复合制备富集材料。参照Zhang氏液体置换法测定其密度与孔隙率;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其孔径、表面及横断面超微结构;拉曼光谱分析鉴定材料成分,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经PLL修饰的DBM富集材料(PLL-DBM)密度为(0.27±0.02)g/ml,孔隙率为(73±11)%,孔径为(412.73±160.29)μm。孔隙内部有大量孔隙相互连通,PLL在材料内外表面形成均匀的乳白色涂层,并在天然孔隙内形成更小、孔径较均匀的网孔结构。结论制备的PLL-DBM具有自体骨三维空间结构和促进细胞粘附的PLL,是一种较理想的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
刘曦明许建中陈庄洪李世普罗飞曾玲刘杰
关键词:脱钙骨基质骨髓干细胞
PLL-DBM支架材料富集骨髓有核细胞的效果评价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评价PLL-DBM支架材料富集骨髓有核细胞的效果。方法用人脱钙骨基质(DBM)与不同浓度的多聚左旋赖氨酸(PLL)复合制备PLL-DBM支架材料。实验分组:A组:单纯DBM,B~F组分别是由0.01%,0.05%,0.1%,0.5%和1%的PLL与DBM制备的PLL-DBM。应用选择性细胞滞留技术观察PLL-DBM对骨髓有核细胞(NCs)的浓度富集倍数与粘附率。结果①PLL-DBM支架材料对人骨髓NCs浓度富集倍数与粘附率随着PLL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②D组对人骨髓NCs浓度富集倍数为(3.18±0.31)倍,粘附率达(53±12)%,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L-DBM支架材料对骨髓有核细胞的富集效果与PLL浓度间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随着PLL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0.1%PLL制备的PLL-DBM(D组)在富集效果和制备成本上分别优于其它各组,是较理想的骨髓干细胞富集材料之一。
刘曦明许建中陈庄洪罗飞曾玲刘杰叶青
关键词:脱钙骨基质骨髓有核细胞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学评价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早期组织学结果。方法将来源于自体骨髓的EPCs与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脱钙骨基质(DBM)共同构建的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通过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术后2、4周时骨缺损区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实验组(EPCs+BMSCs+DBM)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更多,功能更活跃,骨小梁更成熟,并可见较多梭形的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更丰富。结论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在骨愈合早期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进一步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
吴雪晖谢肇罗飞许建中曾玲孙东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组织工程骨骨缺损组织学
种子细胞双相接种技术促进组织工程骨体外成熟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比较观察双相接种法和静置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对种子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志愿者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诱导分化,然后应用双相接种法和静置接种法与脱钙骨基质(DBM)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体外培养3周,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密度、形态及基质分泌情况,并在不同时相点测定组织块中DNA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钙含量变化。结果倒置显微镜下双相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可见大量具有一定折光性的梭形细胞存在于胶原基质中。扫描电镜见双相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切面较平坦,孔隙较小,细胞包埋在胶原中,而静置接种法构建的组织块可见细胞、细胞外基质较少。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双相接种法组织块中细胞的DNA含量、ALP活性均高于静置接种法,钙含量在培养2周后高于静置接种法。结论双相接种法是一种高效的组织工程骨构建方法,有利于提高接种效率和促进组织工程骨的体外成熟。
吕仁发周强许建中罗飞曾玲
关键词:细胞培养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经多聚赖氨酸修饰的脱钙骨基质富集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多聚赖氨酸修饰的脱钙骨基质富集材料的细胞毒性,为该材料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照GB/T16886.5-2003-ISO 10993-5:1999标准,将不同浓度的材料浸提液分别与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骨细胞(OS)体外复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行细胞形态学观察;MTT比色法测定1、3、5、7d的MSCs增殖活性;金氏比色法检测OS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材料浸提液培养的MSCs均良好增殖,毒性0~1级;5d后浸提液培养组细胞增殖率优于阴性对照组(P<0.05),随材料浸提液浓度增加而增加;浸提液培养组OS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多聚赖氨酸修饰的脱钙骨基质富集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实验浓度范围内利于MSCs增殖,不影响OS的成骨活性。
刘曦明罗飞曾玲谢肇陈庄洪许建中李起鸿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脱钙骨基质细胞毒性
血管内皮祖细胞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用6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以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实验组:EPCs+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单纯DBM.将上述材料置入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区,术后12,16周摄X线片行骨密度、组织学光镜、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实验组的骨痂生长、塑形、髓腔再通、骨愈合速度及力学强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强,能有效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吴雪晖谢肇何清义许建中曾玲陈卫军孙东
关键词:骨折愈合骨缺损
血管内皮祖细胞对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对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时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MSCs,与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观察术后不同时期的影像学及骨密度改变。结果术后2周,EPCs组与对照组的X线观察及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EPCs组的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X线示EPCs组骨痂明显多于对照组,8周可见EPCs组髓腔部分再通,对照组髓腔尚封闭。12周EPCs组新生骨密度均匀,髓腔已完全再通,对照组新生骨仍可见部分低密度区,髓腔大部分再通。术后16周,两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线示EPCs组新生骨已基本完成塑形,对照组髓腔完全再通,新生骨处于重建塑形期。结论EPCs可以促进组织工程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的成骨能力,加速骨愈合。
吴雪晖许建中王序全罗飞曾玲谭洪波
关键词:血管内皮祖细胞骨缺损X线骨密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