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琦 作品数:16 被引量:239 H指数:6 供职机构: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水利工程 建筑科学 天文地球 更多>>
基于DPSIR概念的城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调控 被引量:67 2012年 城市水资源安全对保障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利用环境系统评价中广泛使用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框架(DPSIR),结合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供需调配、水质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安全管理理论,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DPSIR框架,并以黑河流域中游张掖市甘州区为例,建立水资源系统变化的驱动因素、压力、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水资源系统人口-经济-水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结果显示:从2002年到2007张掖市甘州区水资源系统总体趋于良性循环;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用水量的增长是引起城市水资源系统压力的主要因素;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是造成水资源系统恶化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依据DPSIR模型中关键性控制指标,提取了影响城市水资源系统的主要可调控参数,以期为城市水资源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曹琦 陈兴鹏 师满江关键词:城市水资源 山地城市裸地时空变化的热环境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19年 裸地被认为是导致城市热岛效应的下垫面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对于裸地在热岛效应中的贡献度仍缺乏定量刻画。以2005年、2011年和2017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西南山地城市绵阳市为研究区,通过反演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地表温度响应特征,构建裸地热岛效应贡献度指数,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裸地时空变化的地表热环境响应特征。主要结论有:①2005—2017年间,裸地占整个研究区面积最低为4.73%(即2005年的53.98 km 2),最高为6.34%(即2011年的72.28 km 2),12 a间总面积减少了5.54 km 2,城市开发区、城乡过渡带以及沿新建道路是裸地集中分布区;②2005—2017年间,随着裸地斑块的空间集聚,高密度区裸地地表温度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但地形(高程、坡度、坡向),斑块面积和形状等对裸地地表温度的影响不显著;③2005—2017年间,裸地与农村地区地表温度的绝对差由1.73℃增加到2.12℃,低于同时期城市不渗水面与农村区域的地表温度差(3.07~3.23℃),裸地对区域热岛效应的贡献度由34%(2005年)增长到37%(2011年),最后又下降至20%(2017年)。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城市裸地要素的热场时空变化特征、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曹琦 师满江 周亮 王婷 彭黎君 郑仕雷关键词:裸地 地表温度 热岛效应 LANDSAT 山地城市 地震易发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灾害韧性评价 被引量:1 2024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地震易发区的传统村落正面临来自地震、气象和地质等多维灾害的侵扰。选择四川省地震易发区内17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围绕灾害韧性理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尺度构建涵盖了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建筑和区位6个维度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研究区传统村落在不同空间分布下的灾害韧性水平。研究区内传统村落主要沿河(沟)谷地带分布,按地形特征,可分为高原山地区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两者在地理区位、地形起伏度及集聚程度上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传统村落灾害韧性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性显著。高原山地区约83.33%的传统村落处于低或较低的灾害韧性等级,仅在文化和建筑2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高于平原丘陵地区,而平原丘陵地区传统村落在社会、环境、生态和区位4个维度上的韧性水平均高于高原山地区。研究构建了一套针对地震灾害易发区的传统村落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提升传统村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供参考。 白惠文 师满江 曹琦 宁志中关键词:传统村落 “重建得更好”目标下灾后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 被引量:4 2021年 基于民众需求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提升重建满意度的有效举措。但民众需求是否达到“重建得更好”的目标,尚缺乏实践验证。以四川长宁Ms 6.0地震为例,结合“重建得更好”和灾后需求评估方法,构建恢复重建需求指标体系,通过田野调查分析了民众需求特征及对“重建得更好”的响应程度。结果显示,民众需求侧重灾后短期生活、生产恢复,忽视长期的社区重建、降低风险和提升韧性等的需求内容;职业、家庭、社区类型的差异性导致了民众需求在恢复重建时序、空间上的差异性。灾后恢复重建需求在内容、重建时序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均影响对“重建得更好”目标的落实。鉴于此,提出建立动态化需求评估机制和多元化目标的恢复重建优化策略。 师满江 宁志中 曹琦关键词:灾后恢复重建 黑河中游水—土资源变化的人文因素驱动力分析及多目标情景模拟 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主导着区域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变化,而在短时间尺度上,自然因素存在累积效应而相对稳定,因此人类活动对数十年至百年尺度的区域环境变化具有主导作用。反映在流域方面即人类活动正深度扰动着绿洲表层水-土资源系统变化... 曹琦关键词:人文因素 系统动力学 情景模拟 文献传递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主导因素驱动力 被引量:19 2014年 为探讨人文因素在黑河中游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首先分析了在人文因素作用下,研究区2002-2011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速度和幅度以及土地利用/覆盖程度综合指数;其次,在明确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建立人文因素指标体系,模拟人文因素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之间的多元线性关系;最后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提取影响不同用地类型的关键人文因素指标。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1年甘州区土地利用/覆盖整体结构中,建设用地加速扩张,农用地资源减少,土地利用结构非农化趋势明显;人文因素对甘州区主要用地类型的LUCC(land use/cover change)过程的驱动作用达到90%以上,且在不同类型用地变化过程中各人文因素贡献率不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文章评价指标体系中,农业人口数量下降,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上升以及电机井总数量持续增加分别是2002-2011年甘州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建设用地、耕地变化的主导人文因素指标。 曹琦 陈兴鹏 师满江 姚勇关键词:土地利用 人文因素 驱动力 基于SD和DPSIRM模型的水资源管理模拟模型——以黑河流域甘州区为例 被引量:19 2013年 基于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应用DPSIRM因果网模型建立指标体系,构建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型,并仿真模拟了黑河流域甘州区3种不同的未来水资源管理模式。结果表明:①基于SD构建的DPSIR水资源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研究区水资源系统;②水资源管理模式中,情景Ⅰ和情景Ⅱ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都有优化,情景Ⅲ的模拟结果:人口增长趋于稳定;得益于第三产业的贡献,经济增长明显加大,同期三次产业结构也比较科学合理;到2030年,需水量6.48亿m3小于潜在可利用水量7.98亿m3保证了地区的生态用水;灌区用水户的满意度,有利于节水型社会的全面建设;③情景Ⅲ以提高水资源管理绩效为主要目的,从提高研究区人口承载力、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供需配置、提高工业用水效益、明晰水权水价方面优化了情景Ⅰ和情景Ⅱ的不足。情景Ⅲ水资源管理模型中指标体系所体现出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不仅仅是对未来甘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方向预测和提升,也是研究区未来人口、社会发展及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最优方案。 曹琦 陈兴鹏 师满江关键词:水资源管理 系统动力学 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68 2016年 基于1987年、2002年、2013年三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提取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景观指数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干旱区绿洲农村居民点景观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绿洲内部平原区,其中城市周边及沿河道、道路是居民点空间聚集较明显的区域。2 1987-2013年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较形状变化更为显著。新建居民点和旧居民点边界扩张是导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面积显著增长主要原因,且在不同时空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增长方式;居民点形状以矩形和近圆形居多,条带型较少。3通过对居民点景观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辐射距离、水源地远近及距离道路远近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景观变化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人口规模,最后才是区域经济的发展。 师满江 颉耀文 曹琦关键词:农村居民点 GIS空间分析 干旱区绿洲 基于遥感和GIS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分析及模式探索 被引量:11 2015年 为深入了解农村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掌握农户对农村城镇化的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城镇化模式,该文选取河西走廊张掖市甘州区为例,首先基于Landsat TM/OLI 1990年、2004年、2014年3期遥感影像提取甘州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甘州区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揭示甘州区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特点。然后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基于农户意愿的农村城镇化影响因素,最后构建了甘州区多元化的城镇化模式。主要的研究结果:1)从1990年到2014年,甘州区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近10 a来农村居民点数量和面积增长显著大于前15年,且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说明近10 a研究区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且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依据城镇化阶段空间异质性将甘州区农村城镇化划为成熟期,成长期和孕育期3个阶段;2)Logistic回归发现影响农户参与城镇化意愿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新型技能培训>受教育水平>年龄>家庭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医院类型>人均耕地面积>是否支持土地流转7个因素,这7个因素包含了农户的生计特征、年龄及耕地资源禀赋。依据这7类主要因素将甘州区农户划分为非农技能型、农工兼营型和农业主导型3类城镇化类型;该研究最后依据不同阶段的城镇化和不同的农户城镇化类型,组合构建了多元的城镇化模式。该研究可为理清农村城镇化进程,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城镇化政策提取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师满江 颉耀文 卫娇娇 曹琦关键词:土地利用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农村城镇化 LOGISTIC回归模型 城乡规划视角下韧性理论研究进展及提升措施 被引量:39 2019年 作为近年来社会-生态领域蓬勃发展的新理念,韧性城市/韧性社区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和学术热点。但基于城乡规划视角审视当前韧性理论和实践,仍存在其概念模糊和理论难以指导规划实践等问题。首先回顾了韧性、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的理论发展及研究范式,梳理了当前国际上主流的韧性城市、韧性社区测度方法及指标体系。然后,对比分析了韧性理念下的城乡规划与传统城乡规划的区别,并综述了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的国内外探索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提升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实践的四种措施:完善韧性理论体系;加强韧性规划的顶层设计;以社区为突破口开展韧性社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强调在此过程中重视理解当地知识和公众参与。本研究扩展了新时期城乡规划理论的研究范式,为城乡及社区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师满江 曹琦关键词: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