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杰
- 作品数:15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红河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从“毒草”到“鲜花”——《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10年
- 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关于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评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反官僚主义小说"的问题小说、"青春体"的成长小说、刘世吾与林震的关系及其他。这部小说的评论以及由此展开的争论和评价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当代文学的信息进而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思潮发展的一幅侧影。
- 张永杰
- 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社会
- 2010年
- 抗战时期,身居昆明的沈从文写下了很多关于云南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多方面披露了抗战时期的云南世俗市侩的社会风气,还刻画了一类"软体动物"似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与"湘西世界"相比,这时期在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社会是一个让人痛苦、使人无奈的现实世界,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侧影。这一时期也是沈从文创作技巧和思想渐趋成熟,并且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也深入到沉潜的重要时期。
- 张永杰
- 关键词:抗战时期云南社会生命思考
- 汪曾祺笔下的昆明味觉记忆被引量:3
- 2007年
- 作为抽象概念的精神故乡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场景、风物、习俗、故事等表现出来,汪曾祺对昆明的记忆更多的是反映在对食物的书写中。味觉记忆是汪曾祺寄托乡愁的载体,体现着他对事物认识的重感性的审美特点,也体现着汪曾祺对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继承与超越。
- 张永杰
- 关键词:食物故乡记忆
- 消失的秋千架——阿卡人“耶苦扎”节的变迁与文化调适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秋千这一作为连接世俗与神圣纽带的文化符号在"耶苦扎"节中的消失是阿卡人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直接结果。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带给老帕瓦村阿卡人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哈尼族传统节日"耶苦扎"节的举办逐渐由宗教性质向世俗性质转变,同时,"耶苦扎"节开始更加注重社会交往活动的扩大与新的社会关系建构。
- 张永杰张雨龙
- 关键词:文化调适文化变迁
- 生命体验与故乡书写——汪曾祺笔下的昆明记忆解读之一被引量:1
- 2006年
- 汪曾祺40年代的昆明文本中,始终有一种情绪贯穿其间,那就是对故乡高邮的乡愁。而80年代的文本中,对昆明的书写在汪曾祺笔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眷恋之情,昆明已被“合并”成他的故乡了。作家在叙述模式上也由叙述现在转向追忆过去,并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 张永杰
- 关键词:生命体验记忆故乡汪曾祺
- 基于文化产业视域下旅游辞赋的产业化开发探讨
- 2011年
- 针对在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中旅游辞赋的缺席现状而引发对本论题的思考和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旅游辞赋及其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关系认识不够,为此,应对旅游辞赋作明确界定。服务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旅游辞赋经开发可成为有效的旅游文化资源。若把旅游辞赋置于文化产业视域下作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利于旅游辞赋和旅游业乃至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终将共同推进中国当代的文化经济建设。
- 肖国荣张永杰
-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辞赋
- 困惑中的青春成长——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一种解读被引量:2
- 2006年
- “成长”是青少年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一个年轻人的心灵和精神在社会规范下的成长这一事实,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
- 张永杰
- 关键词:青春生命官僚
- 故乡的同构——汪曾祺笔下的昆明记忆解读之一
- 2006年
- 在汪曾祺80年代以来的写作中,作为故乡的高邮和昆明构成了他文本中的“双城记”。汪曾祺不但对城市及街道的记忆是相似的,就是对“家”的记忆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作为故乡的高邮和昆明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关系。这种关系在文本中以空间记忆、立体性记忆等方式表现出来,但最终都落实为对人的记忆。这其中体现着汪曾祺对老师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一种传承关系。
- 张永杰
- 关键词:文本故乡同构
- 王维山水田园诗外形式生成的心理机制——审美相似律
- 2011年
- 诗人在创作中,主体心理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转换机制,即审美相似律。而这条规律恰恰就是使诗人将本来与人无涉的外在事物变为主观存在,再由主观存在升华为新的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而这客观主观化和主观客观化的互动基础或前提是客观与主观之间存有某种直观的相似性,诗人正是凭借这种直观的相似性来寻找艺术的感性形式。文章将通过对王维山水田园诗外在的艺术形式进行分析,以明晰王维诗歌创作中外形式生成的心理机制。
- 张永杰肖国荣
-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心理机制
- 文学书写中的故乡记忆——以汪曾祺笔下的昆明为中心被引量:5
- 2006年
-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 张永杰
- 关键词:故乡文学书写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