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忠 作品数:90 被引量:39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TNF-β)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CI)的相关性。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对110例脑梗死患者(CI组)和11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及β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CI组TNF-α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I组TNF-αA等位基因频率为0.0364,对照组为0.109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I组TNF-β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TNF-βA/A基因型频率(41.82%)明显高于正常人(26.36%),但G与A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多态性与CI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TNF-β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CI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张国忠 潘速跃 陆兵勋 李伟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Β 脑梗死 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一种经鼻呼吸过滤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鼻呼吸过滤器,用于改善呼吸技术领域,包括呈拱形的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底部开口形成卡入部,连接支架的两侧设有筒状的塞入部件,每侧所述的塞入部件内设有气流通道和可在气流通道内启闭的过滤膜,气流通道具有吸... 王军 张平 陈嘉志 徐朴 龙浩 杨开军 殷延毅 张国忠 方陆雄 彭林 邱炳辉 张喜安 潘军 冯文峰 漆松涛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脑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脑出血动物模型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将9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15),造模4h后进行神经症状评分;评分后侧脑室注射组大鼠右侧侧脑室注射20mg/L的白细胞介素101μg/kg,注射速度为15μg/h;尾静脉注射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白细胞介素10,方法同上;对照组大鼠右侧侧脑室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后24h再次进行神经症状评分,然后断头处死大鼠取脑,测量各组大鼠脑出血面积、脑含水量、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细胞数、病灶处吞噬细胞数。结果神经症状评分:给药前6组无差异(P>0.05),给药后侧脑室注射组和尾静脉注射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脑组织含水量、脑出血面积及病灶处吞噬细胞数:侧脑室注射组和尾静脉注射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周围神经细胞数:侧脑室注射组和尾静脉注射组均多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无论侧脑室还是尾静脉注入白细胞介素10均可显著缩小急性出血性大鼠脑出血面积、减轻脑水肿并能减轻血肿周围炎症反应,增加周围神经细胞数。提示白细胞介素10对大鼠脑出血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周小锋 张国忠 江震钦关键词:脑出血 白细胞介素10 以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与治疗策略 2013年 目的探讨假性成分为主的"葫芦状"动脉瘤的影像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颅内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复合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例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有脑实质内血肿。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3D-DSA重建提示动脉瘤由大、小两部分构成,均为小母囊上发出较大的子囊。本组5例前交通动脉瘤均行弹簧圈栓塞术,2例术后出现严重脑组织肿胀,1例急诊行去骨瓣减压及动脉瘤夹闭术后逐渐恢复,1例死亡;大脑中动脉瘤行开颅夹闭术。2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病理均提示假性动脉瘤成分。5例出院患者预后良好,均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稳定。结论葫芦状动脉瘤是一种以假性动脉瘤成分为主的特殊形态的动脉瘤复合体,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学特点,治疗上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及动脉瘤形态学特点选择最佳治疗方法尽早修复动脉瘤。 冯文峰 王刚 张国忠 李伟光 李明洲 何小艳 张龙 漆松涛关键词:假性动脉瘤 影像学特点 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使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的3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患者共45个动脉瘤(其中7例为串联宽颈小动脉瘤),分布于颈内动脉(38个)、椎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3个)及大脑前动脉(1个)。动脉瘤最大径为2.0-34.8 mm,其中22个动脉瘤最大径≤ 10 mm,23个动脉瘤最大径>10 mm。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37例患者的45个动脉瘤共置入37枚Pipeline Flex FD(其中13例行弹簧圈辅助栓塞,24例单纯行Pipeline Flex FD置入),所有FD均成功到位,术中即刻造影显示对比剂明显滞留,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Dyna CT融合三维重建显示FD贴壁良好。11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其中死亡2例。35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均行门诊随访,未发生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mRS均为0分。结论应用Pipeline Flex 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短期随访安全、有效,但围手术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仍需进一步优化。 温运宇 王刚 廖永鸿 张国忠 李明洲 邓桥 陈思源 漆松涛 冯文峰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建立稳定、制作简便、重复性好的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结合动物行为学观察、神经电生理及组织染色技术进行评价,为探讨面神经损伤后促进面神经再生修复的相关因素提供模型基础。方法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0只,设动物两侧自身对照,分为两组,各组10侧:左侧为健侧对照;右侧为患侧制作面神经上颊支缺损,即节段性切除该神经使其缺损6 mm。术后观察动物面部两侧胡须及肌肉运动情况,2周时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后处死动物行组织HE染色。结果术中解剖面神经所见:面神经干于腮腺前缘或稍前方分出上、下颊支,二者前行于咬肌筋膜表面,面横动脉伴行,横跨咬肌前缘和面前静脉,向前下发出数支细小分支,分布于鼻部、上下唇部及面部表情肌。术中测量面神经上颊支直径约为(1.8±0.5)mm。术后动物右侧啜唇及胡须运动较健侧明显减弱,2周时可见右侧面部轻度萎缩。面部胡须运动功能评分,患侧分值为0.14±0.03,与健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周电生理检查刺激患侧面神经断端中枢侧,不能引起同侧上唇方肌收缩。健侧组正常面神经阈强度(0.83±0.27)V,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最大波幅为(8.85±1.31)mV,神经传导速度为(37.66±3.14)m/s。组织染色显示健侧组正常面神经上颊支纤维呈长条形,平行排列,其外被有髓鞘、雪旺细胞及基底膜,神经纤维束被束膜包裹,神经纤维有神经内膜包裹。患侧组面神经断端可见神经纤维连续性中断,少量雪旺细胞增生,断端部分脱髓鞘改变,神经束内的神经纤维轻度回缩。结论建立的兔面神经上颊支缺损模型稳定均一,可重复性好,制作简便实用,结果与自身对照,较其他模型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误差,评价方法系统、可靠,为进一步研究面神经损伤后促进面神经再生修复的相关因素奠定了基础。 刘晓军 漆松涛 王浩 张国忠 郭志旺 黄广龙 何黎明关键词:面神经缺损 动物模型 在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定位缺失突变位点的策略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在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准确定位缺失突变位点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5-02/0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内完成。选择2例临床证实为男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通过外显子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证实其5’端断裂点分别位于Dystrophin基因庞大的44号和2号内含子。在44号和2号内含子上先各设计5对引物将内含子序列人为地分成长度大致均等的6个待查区域,经第一次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确认断裂点所在区域后继续在该区域每3kb序列设计1对引物,在第2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检测中若相邻2对内含子引物1对扩增出正常阳性结果而另1对扩增为阴性结果,即为内含子上断裂点的近似位置。结果:以5对初步定位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后确定以上2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5’端断裂点位于44号内含子第5区和2号内含子第6区,在该2个区域进行第二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检测,准确定位断裂点分别大致位于44号内含子178kb左右以及2号内含子153kb左右的位点处。结论:分次聚合酶链反应步移法定位Dystrophin基因大内含子上缺失突变位点的方法更为简便,对位于大内含子上基因缺失连接片段的准确快速克隆具有重要意义。 钟敏 潘速跃 蔡丽丹 陆兵勋 张国忠关键词:内含子 基因缺失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动脉瘤最大径≤10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采用PED治疗的90例中小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6、12、24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其中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90例患者(108个动脉瘤)共置入90枚PED,均顺利完成。5例(5.6%)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术后脑梗死4例,迟发性脑实质出血1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治疗后管腔通畅;无一例患者发生术中或术后迟发性动脉瘤破裂或死亡。9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11.0(5.0,13.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预后良好率为92.2%(83/90)。79例患者(94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M(Q_(1),Q_(3))]为14.9(12.0,16.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动脉瘤OKM分级A级1个(1.1%),B级5个(5.3%),C级10个(10.6%),D级78个(83.0%)。1例(1.3%)患者发生支架内狭窄,5例(6.3%)发生眼动脉分支狭窄或闭塞,2例(2.5%)发生支架外载瘤动脉近端狭窄,但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结论PED治疗中小型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李明洲 康慧斌 谢采铃 温运宇 李鹏 张世超 王刚 张国忠 冯文峰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手术后并发症 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治疗的复杂破裂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性动脉瘤13例,复发动脉瘤栓塞术中出血1例。12例动脉瘤行塑形夹闭术,术中均行DSA造影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2例动脉瘤行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并动脉瘤孤立术,DSA造影评估桥血管通畅性后行血管内球囊闭塞术孤立动脉瘤。结果 14例患者,11例造影后急诊行复合手术,2例择期手术,1例栓塞术中出血急诊行抢救性手术。12例动脉瘤夹闭术中造影提示3例需要调整动脉瘤夹,其中2例载瘤动脉狭窄,1例夹闭不全,调整后均夹闭满意。2例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中造影均通畅,一期行动脉瘤孤立术。术后1例患者因严重血管痉挛,自动出院。1例术后出现灌注压突破,行血肿清除并减压术,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余患者术后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对13例患者术后3~24个月行临床随访,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GOS 5分8例,4分5例。6例患者行DSA复查,其中4例动脉瘤夹闭未见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2例血管旁路移植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结论初步观察,应用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内复杂破裂动脉瘤安全且有效。 冯文峰 王刚 张国忠 李明洲 苟艳霞 何小艳 刘丹 宋烨 肖浩江 漆松涛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颅内出血 动脉瘤破裂 复合手术 受体动脉不同临时阻断策略在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术中不同临时阻断技术的效果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接受直接搭桥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资料,根据临时阻断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①有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rubber pad group,M+R组);②无垫片、多阻断夹阻断组(multi-clips group,M组);③无垫片、单阻断夹阻断组(single-clip group,S组)。比较组间临时阻断时间、受体动脉切开后有无渗血、术中穿支血管损伤以及术后新发脑梗死情况。结果共355例患者、360个大脑半球纳入分析,按大脑半球统计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88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为(43.8±0.7)岁。其中M+R组45例,M组191例,S组124例。3组平均阻断时间:M+R组为(37.9±9.8)min,M组为(20.9±9.0)min,S组为(11.0±3.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阻断后受体动脉管腔内渗血以及术中穿支血管损伤发生率:M+R组为8.89%(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4例),M组为14.66%(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19例,术中穿支血管损伤8例,临时阻断部位有血栓形成1例),S组为5.65%(阻断后受体动脉渗血7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新发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阻断夹阻断策略安全、有效,能显著缩短临时阻断时间,可以优先考虑作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端侧吻合过程中的临时阻断策略。 陈方舟 龙廷翰 陈俊达 温运宇 陈思源 张国忠 李明洲 张世超 康慧斌 冯文峰 漆松涛 王刚关键词:烟雾病 端侧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