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根蒂
- 作品数:29 被引量:7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普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老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诊治探讨
- 李永奇陈愈彬尹根蒂
-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慢性耳鸣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治疗慢性耳鸣的疗效。方法:采用taVNS治疗慢性失代偿耳鸣,10 d为一疗程。记录分析患者在治疗期间主观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于治疗结束时(治疗10 d)、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进行THI、PSQI、DASS-21评分,比较taVNS组和对照组的耳鸣改善情况,并对taVNS组THI评分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1)taVNS治疗期间,93.65%的患者获得主观症状改善,28.6%的患者自愿接受第二疗程taVNS治疗;(2)睡眠改善以治疗10 d时最理想,3、6个月后部分患者睡眠状况不稳定;(3)taVNS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获得焦虑情绪的改善,以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最理想;(4)THI评分在组间未呈现显著差异,但taVNS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随访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taVNS治疗可明显改善耳鸣患者的睡眠障碍、焦虑障碍及耳鸣困扰。
- 曾祥丽郑可岑锦添吴诗欣黎志成尹根蒂柯卓丽吴慧青
- 关键词:耳鸣
- 儿童眩晕症8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了解儿童眩晕症病种构成、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82例儿童眩晕症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82例中,女性46例、男性36例,女:男为1.28:1。中位年龄9.0岁(14个月-18.0岁),其中≤6周岁者21例.主诉为不明原因的反复摔倒、哭闹、行走不稳、挠耳及〉5岁患儿“屋顶或者帐篷顶旋转”;〉6-〈15岁者34例,主诉为较笼统的“晕”;≥15-≤18岁者27例,主诉“晕”,能较明确地诉说“旋转感”或者“昏沉感、头重脚轻感”以及伴随耳聋、耳闷、耳鸣等。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BPV)15例(18.3%),分泌性中耳炎(SOM)12例(14.6%),前庭性偏头痛(VM)11例(13.4%),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9例(11.0%),内耳畸形8例(9.8%),梅尼埃病8例(9.8%),前庭神经炎7例(8.5%),突发性聋伴眩晕6例(7.3%),中枢性眩晕4例(4.9%),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和精神心理性眩晕各1例(1.2%)。女性患儿患病较多的疾病为BPV、VM及梅尼埃病。随年龄增长,BPV有自愈倾向,8例12岁以后、3例14岁以后未再发,4例随访中;VM发作频率减少、发作程度减轻。〉6岁患儿可配合完成绝大部分的前庭功能检查。先天性尿素循环障碍患儿发病1周死亡。结论眩晕症患儿BPV、SOM、VM较多,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BPV有自愈趋势,中枢性眩晕及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的罕见遗传病,病情变化快,危害性大,需要对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多学科会诊。
- 曾祥丽岑锦添梁茵菲张姝琪黎志成尹根蒂袁涛柯卓丽
- 关键词:儿童眩晕病理状态
- 儿童眩晕和头晕的病因、临床特征及预后:单中心18年回顾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儿童眩晕和头晕的病因及慢性眩晕和头晕的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眩晕中心2006年1月至2024年6月儿童眩晕和头晕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分析其中慢性眩晕和头晕患儿的病因、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纳入眩晕和头晕患儿208例,中位发病年龄9.8岁(14个月~18岁),女115例、男93例,其中慢性眩晕和头晕34例(16.3%),中位发病年龄为12.0(7.0~17.0)岁。34例慢性眩晕和头晕患儿按病因分类,其中精神心理性眩晕20例(58.9%),包括7例留守儿童,5例来自城市单亲家庭,3例来自父母离异后重组家庭,5例来自正常家庭,初始有前庭外周疾病;体位性低血压5例;特发性颅内高压3例;脑炎恢复期2例;创伤性应急障碍2例;其他2例。34例慢性眩晕和头晕患儿根据病因给予针对性治疗后,预后均良好。结论儿童慢性眩晕和头晕病因及预后与成人有较大区别,病因以精神心理性眩晕为主,预后良好。对于儿童眩晕和头晕的诊疗,多学科共同诊疗的模式至关重要。
- 曾祥丽郑俩荣戴永强尹根蒂黄绮玲牟一坤秦峰张姝琪李凌伟黎志成
- 关键词:精神心理因素儿童
-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被引量:44
- 2016年
- 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从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住院的11例(13耳)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全麻下施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术后随访12月,以患者的咽鼓管功能评分作为评价指标,分别记录和比较术前、术后1月、6月和12月时的咽鼓管功能评分,并在术后12月复诊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术后1月时全部患者患耳症状均明显改善,咽鼓管功能评分增加,有效率为100%;术后6月,全部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咽鼓管功能评分显著增加,有效率为100%;术后12月,2耳症状复发,其咽鼓管功能评分比术后6月时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术前,其余10耳症状改善明显,咽鼓管功能评分比术前明显提高,有效率为84.6%。术后12月时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4.6%患者对治疗过程满意。结论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施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鼓膜切开置管术,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其咽鼓管功能评分显著提高。其近期和中期疗效均显著,总体治疗满意度高。
- 李永奇陈愈彬尹根蒂
- 儿童眩晕症的病因学研究--10年的诊断及随访结果分析
- 曾祥丽岑锦添张姝琪黎志成尹根蒂袁涛柯卓丽
- 鼻内镜评分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儿致病菌相关性的研究分析
- 尹根蒂黄子真谭静芊刘秀红李鹏
- 鼓室乳突术后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治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分析和探讨鼓室-乳突手术后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0年3月~2014年12月接受鼓室-乳突手术术后出现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共7例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包括其病史、专科查体、影像学及听力学检查、手术经过、面神经麻痹发生的时间、治疗用药及随访情况等。结果664例鼓室-乳突手术的患者中,有7例在术后出现了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发生率为1.05%,面神经麻痹的发生时间是术后5~14天,平均11天,面神经功能情况:HBⅣ级4例,Ⅲ级2例,Ⅱ级1例,6例术前颞骨CT检查显示面神经水平段裸露,3例伴有耳周疼痛,3例有面部受冷风刺激史,3例进行了疱疹病毒抗体检测,其中3例阳性;经抗病毒、糖皮质激素、营养神经等治疗,10天后所有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症状明显好转,其中1例恢复正常,1月后5例恢复正常,余1例在2月后也恢复正常。结论迟发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鼓室-乳突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术后10天左右,其发生的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局部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鼓室内填塞物刺激或鼓索神经牵拉肿胀等因素有关。经积极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的面瘫症状可在10天内得到明显改善,2月后均恢复正常。
- 李永奇陈愈彬尹根蒂李鹏曾祥丽
- baha
- 目的:掌握BAHA植入术后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手术后皮肤不良反应的认识水平。方法:对1例因BAHA植入术后皮肤不良反应导致植入物取出的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BAHA植入手术后皮肤不良反应常与...
- 尹根蒂李鹏
- 梅毒感染所致耳聋及眩晕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眩晕以及临床表现不符合已知疾病谱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可能病因,探讨预防漏诊或误诊的筛查方法,拓宽少见病因的诊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梅毒血清学阳性的4例眩晕症患者以及2例听力损失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6例均采用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2 400万U/d),分次给药,疗程14 d。结果:梅毒感染者的眩晕及听力损失等临床表现、听功能、前庭功能及影像诊断缺乏特异性。经规范的驱梅治疗,5例临床症状改善满意,1例低频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仍然反复波动。结论:梅毒感染后可通过颞骨骨炎、内淋巴囊周围纤维化导致迷路积水或神经梅毒侵犯第Ⅷ脑神经而导致眩晕及听力损失。对于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眩晕及临床表现不符合已知疾病谱的单耳或双耳快速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建议做梅毒血清学筛查及验证以防漏诊或误诊。
- 曾祥丽岑锦添黎志成张姝琪顾晶袁涛尹根蒂王志远吴喜福
- 关键词:神经梅毒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