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星宇
- 作品数:58 被引量:26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2005~2015年CERN光合有效辐射数据集被引量:3
- 2017年
- 光合有效辐射在生态学、农学以及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是揭示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的基本生理变量,是光合潜力、潜在产量的评估研究和作物生长模拟研究、土壤碳的固定模拟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关键数据之一。该数据集涵盖了中国8个典型陆地生态类型、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下属的40个辐射观测站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日均值,时间跨度为2005~2015年。通过对传感器的集中标定与规范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案,保障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与可比性。采用光谱仪、辐射标准灯传递辐射基准方案,对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进行集中标定与比对,标定精度小于5%,符合世界气象组织(WMO)标准;采用极值法对观测的光合有效辐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
- 刘慧刘慧胡波胡波刘广仁王跃思白帆陈永福程一松杜明武杜明武高美荣高永平高永平郭永平郭永平韩军韩军何其华姜峻蒋正德李国振李猛李玉霖李玉霖林静慧刘文杰刘允芬娄金勇孟泽宋星宇宋星宇孙维孙维王可琴王克林武传胜徐浩徐文婷
- 关键词:CERN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光合有效辐射
- 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04年
- 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与大洋生态系统相比,其理化环境因子复杂多样,且易受近岸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更高。初级生产力是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渔业资源评估、水环境评价及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河口及海湾初级生产力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并从河口及海湾水域影响初级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赤潮机理研究、初级生产力估算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河口及海湾初级生产力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现在相关水域初级生产力估算的技术发展和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 宋星宇黄良民石彦荣
- 关键词:海湾初级生产力
-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细菌生长效率初步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2010年9月对南海北部海域细菌生长效率、细菌呼吸率、细菌生产力及相关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细菌生产力(C)和细菌呼吸率(C)表层平均值分别为0.08±0.02mg·m 3·h 1和0.92±0.18mg·m 3·h 1,细菌生长效率在6.20%—9.84%范围波动。细菌生产力、细菌生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递减趋势,而细菌呼吸率的分布特征相对不显著。细菌呼吸率和细菌需碳量明显高于初级生产力,表明南海北部海域整体呈异养性特征,初级生产过程不足以满足细菌生长代谢对碳的需求。尽管细菌生产力与细菌呼吸率相关性显著,但与两者相关的环境因子不完全一致,说明它们可能存在不同的调控机制。综合分析细菌生产力、细菌呼吸率和相关生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异养细菌二次生产和呼吸代谢2种不同的生态功能在微食物环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 王生福宋星宇黄良民谭烨辉柯志新
- 关键词:南海北部
- 珠江口微微型光合生物的分布特点
- 根据2005年春季和秋季对珠江河口及附近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其微微型光合生春季主要为聚球藻和真核生物;秋季分布着原绿球藻、聚球藻和真核生物,其中原绿球藻主要在外海区域出现。春季真核生物和聚球藻的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
- 邱大俊黄良民张建林宋星宇张俊彬谭烨辉尹建强刘胜
- 关键词:珠江口聚球藻
- 文献传递
- 海洋细菌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8年
- 综述了海洋细菌生产力的生态学意义,细菌生产力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我国细菌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海、黄海海域,而面积最大的南海研究尚少。分析了海洋细菌生产力的调控机制,温度﹑DOM、无机营养盐﹑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等都对其产生影响,海水中的DOM主要由可溶性糖类和可溶性氨基酸组成,不同种类的细菌对DOM的吸收并不一致,海水温度直接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能力,对细菌生产力大小产生很大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对细菌生物量产生抑制作用,但浮游动物在摄食中通过DOM的释放和对无机盐的再生,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菌的生产活性。在不同海域不同的因子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
- 刘华雪宋星宇黄良民谭烨辉
- 关键词:海洋细菌生产力生物量
- 2007年夏季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对南海北部的7个站位开展了微型浮游动物研究,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增长率变化范围为0.136~6.21/d;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变化范围为0.012~4.61/d,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1.2%~99%;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2.18%~434%。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与微型浮游动物丰度和叶绿素a呈负相关,随着叶绿素a和微型浮游动物丰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提高。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与其丰度呈正相关,微型浮游动物种类越多,丰度越高,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越大。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叶绿素a浓度升高而摄食压力变大。
- 刘华雪黄良民谭烨辉宋星宇苏强黄建荣李涛
- 关键词: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摄食
- 南海区域海洋生物种群多样性与生产机制
- 黄良民钱培元王文雄黄小平唐丹玲陈清潮尹健强谭烨辉黄晖张俊彬刘胜何毛贤孙丽华宋星宇李开枝
- “南海区域海洋生物种群多样性与生产机制”项目属于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基础研究,时间跨度长达20余年,以南海典型生态区和典型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海洋生物种群多样性、生产过程与调控机制等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学术成...
- 关键词:
- 关键词:海洋生物资源
- 夏季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及其水平分布被引量:9
- 2010年
-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设计了两条纤毛虫采样断面(X断面、Y断面),共13个站位,涵盖了珠江冲淡水区、粤东上升流区和陆坡开阔海区,旨在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共检出4纲8目22属38种纤毛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属是砂壳目拟铃虫属(9种),其次是急游目急游属(5种)。本航次中纤毛虫主要是砂壳目纤毛虫(27种),共鉴定出砂壳虫15属27种。纤毛虫优势种为蚤状中缢虫Mesodinium pulex(18.1%),其次是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9.7%),盾形拟铃虫Tintinnopsis urula(5.8%)。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少,纤毛虫种类数与温度(R2=0.53,P<0.05)和盐度(R2=0.43,P<0.05)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纤毛虫种类数逐渐降低。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盐度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近岸上升流高盐区存在着纤毛虫丰度较为丰富的情况。叶绿素a浓度与纤毛虫种类数(R2=0.36,P<0.05)和纤毛虫丰度(R2=0.36,P<0.05)呈正相关,近岸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纤毛虫种类丰富,丰度大,叶绿素a沿纵断面降低,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也降低。
- 刘华雪谭烨辉黄良民宋星宇黄建荣李涛
- 关键词: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
- 大亚湾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对温排水和营养盐输入的响应被引量:10
- 2018年
- 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对其邻近海域的生态效应日益突出。文章结合现场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夏季和冬季大亚湾海域沿温排水温度梯度的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特征,探讨了营养物质的输入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以期深入了解浮游植物对升温以及富营养化作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适温条件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在极高温(36.0℃)环境下则产生抑制作用,在排水口邻近高温区夏季和冬季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均呈较低分布。交互模拟实验发现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对于温度和营养盐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夏季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比温度明显,冬季温度的作用则更为显著。现场观测和模拟实验均显示,水温升高和营养盐加富均可造成小粒级浮游植物(<20μm)所占比例的增加;因此,升温和营养盐输入均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呈小型化趋势,并对食物网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海洋渔业的产量造成潜在影响。
- 谢福武刘华雪黄洪辉宋星宇
- 关键词:浮游植物粒级结构温排水营养盐
- 一种水生生态系统碳源汇在线监测装置及水体检测方法
- 本申请提供一种水生生态系统碳源汇在线监测装置及水体检测方法,该装置包括在线培养室、处理器和固定装置;在线培养室和处理器相连,在线培养室和处理器设置于固定装置内,且固定装置放置在待监测水体中;在线培养室的第一培养室和第二培...
- 宋星宇许占堂向晨晖黄亚东郑传阳符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