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凯
- 作品数:26 被引量:59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影像学证实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出现肺栓塞1例被引量:1
- 2014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3岁,因"左膝疼痛加重、活动受限1个多月"于2013年9月22日收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时明显,上下楼梯及下蹲时加重,制动休息后可好转,无肢体麻木、乏力,症状反复渐加重。2年前诊断为"双膝骨关节炎"并于我院行右侧全膝关节置换术,
- 宋凯戎朕史冬泉徐志宏陈东阳蒋青
- 关键词:肺栓塞影像学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关节肿痛
- 股骨头坏死继发头颈短缩全髋关节置换术被引量:2
- 2014年
- 1病例简介患者女,45岁,因“左髋疼痛伴跛行25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25年前开始出现左髋疼痛不适,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好转。当时外院就诊摄片示左股骨头坏死,并行中药热敷等对症处理,左髋部仍有不同程度疼痛不适。近1年来自觉疼痛加重,跛行明显,需扶拐行走,且休息不能缓解,遂来本院就诊,门诊以“左股骨头坏死”收入院。查体:步态跛行,骨盆倾斜,左下肢较左下肢短缩约3cm,左髋关节屈曲90o、后伸-5o、外展10o、内收10o、外旋15o、内旋5o,左下肢肌肉萎缩,足趾活动正常,末梢血运及感觉存在。 Thomas征阳性, Trendelenburg征弱阳性。辅助检查:X线片(自带)示:左股骨头坏死(图1)。诊断:左股骨头坏死。入院后完善检查及各项术前准备,行左侧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顺利,围术期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造影未见明显血栓。术后康复锻炼,术后5天患者出院(图2)。
- 史冬泉宋凯徐兴全蒋青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下肢短缩头颈继发下肢肌肉萎缩
- 激素通过诱导肌腱干细胞向非肌腱细胞方向分化从而导致肌腱病
- 宋凯蒋青
- 早期康复介入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 姚尧周允超高伟健徐兴全戎朕宋凯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戴进蒋青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柄前倾角相关因素分析
- 2023年
-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股骨柄前倾角(femoral stem anteversion,FSA)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术前设计FSA、降低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1年10月—2022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93例(103髋)TH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5例;年龄25~88岁,平均58.5岁。身体质量指数18.00~37.84 kg/m2,平均24.92 kg/m2。诊断:股骨头坏死51例(57髋),骨关节炎35例(39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7例(7髋)。基于手术前后CT图像测量以下指标:术前指标包括股骨颈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股骨旋转角(femoral rotation angle,FRA)、髋臼前倾角(acetabular anteversion,AA),并计算联合前倾角(combined anteversion,CA),即术前FNA与AA之和;术后指标为FSA,并计算术后股骨前倾角变化值,即术后FSA与术前FNA的差值。基于术前X线片测量以下指标:股骨皮质厚度指数(cortical thickness index,CTI);股骨髓腔开口指数(canal flare index,CFI),并根据Noble分类法对股骨近端髓腔解剖形状分型(香槟杯型、正常型、烟囱型);股骨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偏心距(femoral offset,FO)。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Point-biserial相关分析术后FSA、术后股骨前倾角变化值分别与患者诊断、股骨近端髓腔解剖类型、性别、年龄以及术前FNA、FRA、AA、CA、NSA、FO、CTI、CFI相关关系。以FSA作为因变量,纳入与其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基于CT图像测量示,术前FNA(15.96±10.01)°、FRA(3.36±10.87)°、AA(12.94±8.83)°、CA(28.9±12.6)°,术后FSA(16.18±11.01)°,术后股骨前倾角变化值(0.22±9.98)°。基于术前X线片测量示,CTI 0.586±0.081;CFI4.135±1.125,其中股骨近端髓腔为香槟杯型23髋、正常型68髋、烟囱型12髋;NSA(132.87±7.83)°;FO(40.53±10.11)mm。患者术前FNA与术后F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821)。Pearson相关分�
- 刘政宋凯蒋青蒋青
-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前倾角
- 膝、髋关节置换术后近端静脉血栓的特点被引量:2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近端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5月至2016年10月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的近端静脉血栓4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9例,女31例;年龄38~86岁,平均67岁;体重指数16.94~31.25 kg/m^2,平均24.3 kg/m^2。膝关节置换组11例,髋关节置换组29例。记录近端静脉血栓的分布、长度、影像学特征、临床症状,并比较年龄、性别、手术侧别、手术类型、术前诊断,血栓发现时间对近端血栓分布的影响。结果40例,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31例,彩超诊断9例;根据累及部位2例仅限于近端静脉,38例近端血栓同时合并远端,膝、髋关节置换两组的近端静脉血栓是否连续性以及孤立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端静脉血栓长度2~35 cm,平均(8.85±9.31)cm;膝关节置换组长度为(5.0±2.05)cm,髋关节置换组(10.31±10.55)c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例中累及股静脉及以上部位13例均为髋关节置换组,膝关节置换组,近端血栓均累及腘静脉,手术类型(膝/髋)及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其他)对近端血栓分布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因素对近端血栓分布无统计学意义。本组40例中,25例(62.5%)在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前接受血栓症状、体征的评估,对比9例膝关节置换组及16例髋关节置换组的患肢肿胀、疼痛评分、Homans征、Neuof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髋膝关节术后近端静脉血栓多合并远端静脉血栓并与之呈连续性分布,手术类型以及疾病对近端血栓的分布有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及术前诊断为股骨颈骨折者更容易累及股静脉及以上部位。
- 姚尧戎朕薛龙乔梁杨献峰徐兴全宋凯戴小宇谌业帅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戴进蒋青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静脉血栓形成静脉造影术
- 肌腱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促进损伤肌腱的修复
- 目的 肌腱损伤是运动医学领域常见的疾病,但是目前的治疗方法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治疗已被证实可以修复损伤的肌腱,但是细胞治疗存在一系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近年来逐渐有研究证实各种细胞分泌的外泌体...
- 宋凯蒋涛蒋青
- 关键词:外泌体肌腱损伤修复
- 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 2019年
- 背景:前交叉韧带断裂多合并半月板损伤,部分需一并行手术处理,有缝合机会的半月板预后较成形好。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半月板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8年6月间因前交叉韧带断裂行韧带重建术的患者284例,其中115例行缝合术(缝合组),169例行半月板成形术(成形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时长、半月板损伤侧别、部位、类型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半月板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缝合组与成形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579,P<0.001;χ~2=10.478,P=0.002;χ~2=6.908,P=0.010;Z=-3.572,P<0.001;χ~2=6.483,P=0.011),而半月板损伤侧别、部位、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8岁、男性、受伤时长>1个月是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半月板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88,95%CI=1.563-6.101,P=0.001;OR=0.451,95%CI=0.251-0.810,P=0.008;OR=2.019,95%CI=1.223-3.333,P=0.006)。结论:在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年龄≤18岁患者、女性患者和受伤时长≤1个月患者更倾向于行半月板缝合。
- 韩啸宋笑笑宋凯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蒋青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半月板
- 间充质干细胞干性维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8年
- 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最常用的种子细胞,在组织损伤后修复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干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及移植人体内参与组织修复的过程中,干细胞自身的干性下降,难以较好分化成为特定的组织类型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干性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以及干性维持的机制和方法进行综述。
- 郑力铭宋凯蒋青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多能干细胞
- 迟发性脊椎骨骼发育不良并渐进性关节病行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研究
- 2018年
- 目的探讨迟发性脊椎骨骼发育不良并渐进性关节病累及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案选择、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2012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3例迟发性脊椎骨骼发育不良并渐进性关节病者,均为女性,3例(5髋)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评估全身骨骼系统,了解骨骼畸形情况。术中选择合适假体,调整双下肢长度,重建髋臼,假体均置于真臼位置。术后进行随访,了解假体情况,评估髋关节功能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3例均获随访,最长随访时间7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94.6分,较术前平均33.4分明显提高,能正常行进并上下楼梯,步态良好。VAS评分均为0分,较术前(平均5.4分)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管、神经损伤,随访期间未发生假体松动、脱位及下沉等并发症。结论迟发性脊椎骨骼发育不良并渐进性关节病累及髋关节者可行全髋置换,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钱玉陈东阳宋凯戴进严文津蒋青
- 关键词:髋关节病变全髋关节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