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蕾
- 作品数:15 被引量:25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肾病综合征血液流变性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改变
- 2002年
- 李洁李琳毕莉孙蕾宋丽婷辛晓敏
-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肾病综合征血小板聚集功能
- 中国人肥胖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被引量:4
- 1998年
- 为研究肥胖(obesity)的病因及肥胖基因(ob)的表达与调控.根据工就报道的h。b序列设计引物.经RT-PCR扩增中国人的山基因(包括信号抹在内的cDNA全长540bp).PCR产物采用T-A克隆法首先连接到克隆载体PUC119.然后定向转移到经改造的真核表达载体PSV-β-lacZ,酶谱分析表明克隆基因为人的肥胖基因。
- 马本江毕莉潘尚哈林春艳孙蕾常东刘小民邓国华
- 关键词:肥胖基因克隆真核表达载体
-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种病毒混合感染
- 1999年
-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100 例门诊妇科病人进行了人乳头瘤病毒、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的检测。结果表明,生殖系各病毒组综合检出率为34 % ,混合病毒感染综合检出率为4% ,宫颈3 种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卵巢肿瘤及人工流产后不孕等有密切关系。
- 孙蕾林春艳潘尚哈毕莉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聚合酶链式反应
- 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观察被引量:3
- 2002年
- 李琳李洁孙蕾刘奉
-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正常健康人
- F1+2、TAT和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血中凝血酶原片段 1+2 (F1+2 )、凝血酶 抗凝血酶 复合物 (TAT)和D 二聚体 (D D)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均于6h内接受溶栓治疗 )溶栓前及溶栓后 2、4、6、8、2 4、4 8h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测定F1+2、TAT、D D水平。其中有效组 (n =14 ) ,无效组 (n =7) ,并与正常对照组 (n =2 2 )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1+2、TAT、D D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溶栓后有效组 2hF1+2、D D水平达到峰值 ,2h后D D水平迅速下降 ,但 4 8h仍然高于治疗前水平 3倍以上。无效组F1+2、TAT持续缓慢上升 ,D D 4~ 6h低于有效组 ,但 3项指标 2 4h均达到峰值。结论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后F1+2、TAT、D D水平变化对判断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 辛晓敏李洁关秀茹王琳琳孙蕾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法F1+2TATD-二聚体
- 脑梗塞患者 ApoE 基因多态性初探被引量:5
- 1997年
- 本文应用PCR-RFLP方法对40例脑梗塞患者及相应健康对照进行了ApoE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在脑梗塞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脑梗塞组中ApoE-ε4等位基因频率(0.325)明显高于对照组(0.100)(P<0.001),而ApoE-ε3等位基因频率脑梗塞组(0.550)低于对照组(0.850)(P<0.001)。本研究表明PCR-RFLP方法是一种简单、可靠的ApoE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ApoE-ε4可能是脑梗塞患病易感性的遗传标志。
- 王德生江龙代亚美代亚美辛晓敏刘晓民孙蕾
- 关键词:脑梗塞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多态性
- 脑梗死溶栓治疗中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2年
- 溶栓疗法是一项常用的治疗技术,但药物应用过量或不足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实验室监测是必要的。 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例脑梗死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42~80岁(平均58岁)。本组病例均经神经内科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全部进行了颅脑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及其他颅脑病变。
- 孙蕾辛晓敏李洁耿美容李琳
- 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动态监测
- 恶性胸水癌基因检测方法的探讨
- 1999年
- 林春艳沈红杨爱民曹鸿雁孙蕾毕莉
- 关键词:癌性胸水癌基因
-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法检测解脲支原体的应用
- 1996年
- 孙蕾潘尚哈辛晓敏邵淑清
- 关键词:支原体聚合酶性传播疾病
-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妊娠失败与沙眼衣原体的关系
- 1998年
- 韩旭潘尚明孙蕾刘艳计红萍郝淑娟
- 关键词:妊娠失败沙眼衣原体分子生物CT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