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竞
- 作品数:29 被引量:115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全髋关节置换术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 asty,THA)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假体选择与技术特点。方法2001年10月至2006年11月因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接受THA患者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30-80岁,平均57.5岁。按骨折后经保守治疗(23例)或内固定治疗(37例)分组。比较两组股骨柄使用类型、髓腔张开指数、骨质疏松程度。分析术前、术后肢体长度差、股骨头加长长度及旋转中心位置。结果41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4个月(2~48个月)。(1)保守治疗与内固定治疗组骨水泥型柄使用率分别为61%、27%(P〈0.05);术前患侧股骨髓腔张开指数分别为2.62±0.85、3.23±0.68(P〈0.05);Barnett指数分别为0.40±0.15、0.48±0.08(P〈0.05);股骨距平均长度为(0.9±0.6)cm;(2)53%的患者术前髋臼侧骨质疏松等级患侧大于健侧;术后Delee1、2、3区出现透光线的患者分别占33%、15%及17%(P〈0.05);(3)术前、术后平均肢体长度差分别为(21.8±13.0)mm、(1.5±6.7)mm,股骨头平均加长(5.4±2.2)mm。结论经内固定治疗后的患者骨质及形态优于经保守治疗者,内固定组股骨柄易被置于内翻位。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多伴有骨质疏松,易发生过度磨锉,导致髋臼安置上移。骨折后瘢痕组织弹性差,易过度松解而不得不使用加长股骨头颈,因此术中应注意软组织松解的程序和范围。
- 张理昂徐海军唐竞徐辉李为周一新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骨质疏松
- 平稳度过学习曲线,避免早期并发症--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并发症防治分析
-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手术具有损伤小,恢复快,早期疗效好,关节活动不受限制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采用直接前入路手术具有明显而陡峭的学习曲线,在学习早期往往容易出现比较多而且严重的并发症,限制了这种手术方法的广泛开展,给术者学...
- 唐竞周一新吕明郭盛杰
- 关键词:并发症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的B超观察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不同修复方法的确切性。方法 43例单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男37例,女6例;年龄31-52岁,平均45.6岁。常规采用后外侧人路、生物固定型假体。其中21髋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于股骨大转子后缘(骨性修复方法),22髋修复于臀中肌后缘接近股骨大转子连接部(软组织修复方法)。其他手术技术完全相同。于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Harris评分;术后6周及3个月以B超检测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的完整性。B超检查采用双盲法,图像中修复部位不连续超过50%视为连续性差或修复失效,不连续少于50%定义为连续性好或修复成功。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B超检查显示骨性修复方法组修复成功率57.1%(12/21);软组织修复方法组86.4%(1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0,P=0.033)。术后3个月修复成功率与术后6周无变化。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将后关节囊及外旋肌修复于股骨大转子后缘相对修复于臀中肌后缘失败率更高,建议将后关节囊与外旋肌缝合于臀中肌后缘接近股骨大转子连接部。
- 周一新郭盛杰陈涛刘庆唐竞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股骨头坏死超声检查
- 假体位置改变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平台表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 目的:研究股骨、胫骨假体位置改变对膝关节置换术后胫骨平台表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方法:使用正常成人下肢全长CT影像数据建立三维立体模型。在MIMICS10.01软件环境下导入DELUXE膝关节假体数字模型,进行模...
- 唐竞周一新刘勤邵宏翊唐杞衡郭子学及松洁徐海军杨德金
- 关键词:假体位置膝关节置换术应力分布
- 文献传递
- 拉网式松解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外翻膝中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拉网式松解技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外翻膝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20例(23膝)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拍摄膝关节负重位X线影像、下肢全长X线影像,观察有无腓总神经损伤的症状,并进行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评分。结果本组20例患者,18例使用后稳定型假体,2例使用限制性假体。全部患者膝关节置换术中行外侧软组织的拉网式松解,松解深度≤5 mm。平均手术时间(79±12)min,平均出血量(150±30)ml,术中及术后无输异体血,术后伤口平均引流量(190±70)ml。术后第1天患者可以扶拐杖下地活动。术后和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腓总神经损伤的并发症。KSS评分从术前的(39±10)分提高至术后的(91±6)分,术前、术后K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网式松解技术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有效方法,松解深度≤5 mm安全、有效,可以得到满意的软组织平衡。
- 唐竞周一新张金庆柳剑及松洁
- 关键词:外翻松解腓总神经
- 使用标记针辅助定位髋臼假体前倾角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 2007年
- 介绍
在采用后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假体位置不良的问题非常常见。术中由于患者股骨再次向前方牵引,导致体位向前旋转(内旋)会经常出现髋臼假体的后倾现象(图1)。Hassan等指出髋臼前倾角度在术中很难精确估计^1。Dorr等推荐术中使用解剖标记方法防止髋臼假体位置不良^2。
- 唐竞周一新
- 关键词:髋臼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全髋置换术后外侧入路后侧入路
- 一种髋臼陶瓷内衬打出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髋臼陶瓷内衬打出装置,所述髋臼陶瓷内衬打出装置一端为打击部,所述打击部抵接在髋臼上边缘,该装置还包括保护部,所述保护部与所述打击部搭接或者呈L状结构,其中,所述保护部抵接在所述髋臼侧边缘。本实用新型用...
- 唐竞柳剑周一新田伟
- 文献传递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疗效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临床非常少见的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特点,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患者,占同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0.3%。其中男11例,女1例;平均年龄(49±12)岁。从最初出现髋关节疼痛的症状到影像学检查股骨头消失时间平均为(9±3)个月。全部使用生物固定型假体,术后平均随访(37±12)个月,无松动失败病例。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20±2)分提高到术后(97±3)分(P<0.01)。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快速破坏性髋关节病临床上非常少见,病情进展迅速,破坏严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 唐竞周一新邵宏翊张纪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 滑移截骨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滑移截骨术在人工膝关节置换( TKA)治疗膝关节固定外翻畸形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09年1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11例11个膝关节外翻畸形TKA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男2例,女9例,平均年龄67(58~76)岁。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软组织松解后行股骨外侧髁滑移截骨,应用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12~61个月,采用膝关节手术患者功能评分表( KSS)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和评估。结果膝关节评分由术前为(51.5±7.8)分增加到(89.9±2.8)分;KSS功能评分从术前(40.4±7.3)分增加至(84.2±5.9)分。股胫角由术前(161.4±4.4)°增加到(172.8±1.0)°。随访时没有发现有膝关节不稳及髌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膝关节有固定外翻畸形患者,采用股骨外侧髁滑移截骨方法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 周新华唐竞吴坚张纪周一新
- 关键词:膝外翻
- 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假体位置的准确性分析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评价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假体安放位置的准确性。[方法]自2005年9月~2006年3月行后外侧单切口入路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30髋和常规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34例35髋。小切口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52±14.4岁,常规切口组男17例,女17例,平均48±11.7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切口长度和并发症,分析术后影像学资料,测量髋臼杯外展角,髋臼杯前倾角,髋关节旋转中心,肢体长度,股骨假体内外翻比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假体安放位置的准确性。[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体重质量指数无统计学差别。小切口组25例(29髋),常规切口组32例(33髋)随访18~24月(平均20.1个月)。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497±64.9ml)比常规切口组(675±181.4ml)少(P<0.05)。常规切口组术后需要输血量明显增多(P<0.05)。两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小切口组37.7°±6.8°,常规切口组40.3°±5.8°;髋臼杯前倾角小切口组10.8°±7.2°,常规切口组13.2°±8.9°;髋关节旋转中心平均上移小切口组-1.4±2.5mm,常规切口组-1.5±3.8mm;术后肢体延长小切口组1.1±7.1mm,常规切口组1.5±8.4mm;股骨假体小切口组内翻1例,中置27例,外翻2例;常规切口组内翻2例,中置30例,外翻3例。两组假体位置相关参数测量数值差别无统计意义。[结论]在合理选择病例,术者具有丰富经验的情况下,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少,与常规切口手术相比并不影响假体位置的安放。
- 唐竞周一新周乙雄徐辉
- 关键词:小切口关节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