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文超

作品数:66 被引量:187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预算内科研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 11篇文化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27篇针灸
  • 22篇针刺
  • 17篇针刺手法
  • 12篇教学
  • 9篇失眠
  • 8篇失眠症
  • 7篇中医
  • 6篇针灸器材
  • 6篇针疗
  • 6篇针疗法
  • 5篇针灸针
  • 4篇电针
  • 4篇神经网
  • 4篇神经网络
  • 4篇失眠症患者
  • 4篇温针疗法
  • 3篇电温针
  • 3篇电阻
  • 3篇电阻抗
  • 3篇动态检测

机构

  • 66篇上海中医药大...
  • 4篇天津中医药大...
  • 2篇上海体育学院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上海市中医医...
  • 1篇大连市中心医...
  • 1篇安徽省体育局

作者

  • 66篇唐文超
  • 48篇高明
  • 48篇徐刚
  • 44篇刘堂义
  • 44篇杨华元
  • 21篇胡银娥
  • 8篇黄韬
  • 6篇黄平
  • 5篇王翘楚
  • 5篇蒯乐
  • 4篇安圣海
  • 3篇顾训杰
  • 2篇吴瑛
  • 2篇郭义
  • 2篇李稚
  • 2篇孙艳红
  • 2篇曹志超
  • 2篇李瑞霞
  • 1篇章越
  • 1篇苏冬冬

传媒

  • 11篇中国针灸
  • 5篇上海针灸杂志
  • 4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针刺研究
  • 2篇江西中医药
  • 2篇中医教育
  • 2篇中医药管理杂...
  • 2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中医文献杂志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上海体育学院...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医学信息(中...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9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手法参数量化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以手法参数和量化研究为切入点,查阅近8年来国内外针灸工作者的研究进展。从针刺手法参数的量化方法研究、针刺手法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影像技术与针刺手法研究的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类总结分析,并提出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经络、针刺、穴位的图像可视化研究也一直是针灸手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针刺手法研究在原有的生化、生理、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上,与成像技术的结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徐刚杨华元刘堂义高明胡银娥唐文超
关键词:针刺手法
基于APACHE SPARK与NLTK的针灸文献词频统计及对比分析
2017年
目的:总结近30年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医学文献分析和联机索引(MEDLINE)收录的针灸文献,通过词频分析针灸科研的现状。方法:以10年为一个检索时间段,将所有针灸文献分为3组,通过APACHE SPARK与自然语言工具包(NLTK)统计每组文献的前50位热门词频,对比每组热门词频的异同,分析各时间段的研究侧重点。结果:急症与疼痛为针灸科研领域持续关注的病种,除传统针刺外,电针、激光针灸与耳针同样受到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科研的热门方向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逐渐扩大至对骨骼、呼吸、心血管系统以及精神状态干预作用。同时随机对照、定量化实验的普及、Meta分析等新型分析方法的引入也为针灸临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结论:针灸科研经历了研究方法由简易转向严谨,病种侧重由狭窄转向广泛的转变,这样的改变加速了中医国际化、现代化进程,该统计方法也为中医文献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唐文超肖彬温佩彤吕若云宁可杨华元
关键词:针灸文献词频APACHESPARK
针刺进针疼痛客观原因分析与对策及教学要点
针刺因其简、便、验等特点,在治疗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因进针引起的疼痛(主观不良的伤害性感受),使许多患者不敢采用针刺疗法治疗疾病,或因惧怕针感,影响针刺治疗效果。目前毫针的运用依然占有重要地位,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
高明杨华元刘堂义徐刚唐文超
关键词:进针法针刺技术针灸教学
文献传递
代替传统温针的仪器研制思路与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了解传统温针的起源,分析其临床治疗特征及取效方式,可以认为传统温针主要是通过对针灸针的加热,达到"温通经气"的治疗目的。而目前临床上温针的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市场和临床上研发的温针替代方法,都存在着许多问题,...
刘堂义杨华元高明徐刚唐文超蒯乐
关键词:温针疗法电温针
文献传递
基于绝缘针探测技术的穴位内电阻检测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观察穴位内电阻在留针过程中的变化及不同探针检测穴位电阻的变化。方法以普通针灸针和绝缘针灸针作为探针,应用安捷伦数字万用表(Agilent 34401A型)观察针刺留针过程中穴位内电阻变化,并对穴位和非穴位的电阻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应用普通针进行的检测中,无论穴位或穴位旁,留针前后阻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而且留针后的电阻是显著增大的,即R留针后>R留针前;应用普通针测得的穴位和穴位旁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绝缘针检测的穴位或穴位旁电阻,留针前后阻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而且留针后的电阻是显著减小,即R留针后0.05);应用普通针和绝缘针两种探测方法检测的穴位(及穴位旁)内部电阻有显著不同,且R绝缘针>R普通针。结论应用两种探针检测穴位内电阻,无论是穴位还是穴位旁,在留针前后都出现电阻显著性变化,提示针刺治疗会改变穴位内电阻;在本次试验中,我们未发现穴位与穴位旁内部电阻的差异性;穴位内电阻值与探测的方式及方法有关。
李瑞霞刘堂义杨华元高明徐刚唐文超
关键词:穴位电阻抗穴位研究
170例失眠症患者病机特点分析被引量:24
2009年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病机特点。方法:对失眠专科2007年3月~12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170例失眠症患者的发病因素、主症及常见兼症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失眠症患者大多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病程较长,除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于入睡,早醒等主症外,多见头晕、乏力、眼皮沉重、口干、易汗、畏寒等兼症表现,治疗多以益阴和阳,调肝化瘀、祛痰利湿而取效。结论:失眠症病机特点以肝郁血结,气化不利,阴阳二虚为本,气机失调,痰湿、瘀血互结为标。
黄韬唐文超安圣海黄平王翘楚
关键词:失眠症兼症辨证论治病机特点
实时监测穴位皮肤温度微型艾灸器的研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制一种具有对温和灸过程中穴位皮肤表面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功能的艾灸器。方法根据传统温和灸的原理及操作特点,结合机械设计、温度检测和单片机等现代技术和方法,研制微型艾灸器。结果微型艾灸器包括艾灸器主体、温度监测装置、显示装置、控制电路及固定器件等,可以代替人手完成温和灸,并对艾灸过程中穴位皮肤表面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显示和数据存储功能的艾灸器,并具有定时和超出温度范围提醒作用。结论微型艾灸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全、易操作,保持了传统灸疗的特点,且操作者或患者可根据温度数值的变化及时、准确地调节调距旋钮,保证艾灸过程中关键影响因素"温度"稳定在最适宜的范围内,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推进温和灸技术的规范化实施。
高明杨华元刘堂义顾训杰胡银娥徐刚唐文超
关键词:艾条灸针灸器械艾灸器温和灸温度监测
脾阴虚及其兼证临证体会被引量:1
2007年
通过对脾阴虚及其兼证临床特征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以甘润养阴为主,审兼证轻重不同辅以甘寒清热、苦甘化阴等方法,认为脾阴虚及其兼证的临床治疗重在识证。
黄韬唐文超安圣海黄平王翘楚
关键词:脾阴虚兼证
针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回顾和思考
2014年
针刺手法以及刺激量的选择对临床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少,缺乏经过严格设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不同针刺手法的临床疗效,这也主要是针刺手法的刺激量实际操作很难做到真正的定量化及客观化,操作很难做到重复性以及规范性。本文从针刺手法的量化和客观化、针刺手法的作用机理、针刺手法刺激量和针刺效应的关系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针刺手法客观化、量化研究方面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概况,认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研究手段对于针刺手法的量化以及针刺量效关系作用机理的阐明有着积极的意义,提出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对针刺手法参数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可以使得该领域研究进一步深入。
胡银娥杨华元刘堂义高明徐刚唐文超
关键词:针刺手法刺激量量效关系
回旋灸对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的调节作用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艾灸对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3组。对照组、模型组不干预,艾灸组采用回旋灸大椎穴、后三里穴等20min;对照组直接麻醉并进行肌肉力量检测,模型组直接麻醉造模并进行肌肉力量耐力检测,艾灸组回旋灸后麻醉造模并进行肌肉力量耐力检测。造模采用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导腓肠肌疲劳实验,用PowerLab/8SP生理记录仪记录腓肠肌收缩振幅随时间变化的疲劳曲线(F-T曲线),分别选取疲劳实验中第1、10、20、30、40、50次刺激,计算相对应的力量耐力平均值(force endurance mean,FEm),力量耐力最大值(maximal force endurance,FEmax);对照组采用造模方法中的电刺激参数间隔刺激6次,并计算出相对应的FEm和FEmax,与模型组和艾灸组比较,分析力量耐力变化。结果:(1)模型组20FEm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30FEm、40FEm、50FEm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艾灸组仅40FEm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模型组20FEmax、30FEmax、40FEmax、50FEmax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P<0.01),艾灸组40FEmax、50FEmax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艾灸对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有调节效应,可延缓力量耐力下降点过早出现,相对增强大鼠骨骼肌力量耐力,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高明杨华元刘堂义顾训杰胡银娥徐刚蒯乐唐文超
关键词:回旋灸骨骼肌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