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子宫
  • 5篇子宫内膜
  • 5篇细胞
  • 5篇临床病理
  • 5篇内膜
  • 5篇宫内
  • 5篇宫内膜
  • 5篇病理
  • 3篇增生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临床病理学分...
  • 3篇米非司酮
  • 3篇非司酮
  • 3篇病理学
  • 3篇病理学分析
  • 2篇低剂量
  • 2篇低剂量米非司...
  • 2篇阴道
  • 2篇植入
  • 2篇植入窗

机构

  • 15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5篇周峰
  • 8篇陈晓端
  • 5篇黄丽丽
  • 4篇谢幸
  • 2篇石海燕
  • 2篇张晓飞
  • 2篇梁云
  • 1篇朱长焜
  • 1篇庄亚玲
  • 1篇滕晓东
  • 1篇王文文
  • 1篇张武文
  • 1篇吕炳建
  • 1篇高琪琪
  • 1篇李莉

传媒

  • 6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妇幼健康...
  • 1篇国际生殖健康...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剂量米非司酮对人植入窗期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对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子宫内膜自然杀伤(u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正常妇女植入窗口期的子宫内膜12份,将每份内膜组织平均分为3部分,分别用浓度为65 nmol/L米非司酮(A组)、200 ...
周峰黄丽丽谢幸
文献传递
子宫内膜简单型及复杂型乳头状增生1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 PPE)是一类少见病变,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以进一步认识此类病变。方法对 13 例 PPE 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史、大体及镜下特征。结果 13 例患者发病年龄为 24 ~75 岁(平均年龄 56 岁),9 例患者为绝经后妇女,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大体,11 例为子宫内膜诊刮或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后标本,2 例为子宫全切标本。镜下,9 例为子宫内膜简单型乳头状增生,4 例为子宫内膜复杂型乳头状增生;13 例均伴有不同类型的化生性改变( 100%),其中 8 例伴黏液性化生( 61. 5%),2 例伴鳞状化生( 15. 4%),2 例伴嗜酸性化生( 15. 4%),1 例伴输卵管上皮化生( 7. 7%),1 例同时伴有黏液性化生及嗜酸性化生( 7. 7%)。病变均局限于子宫内膜表面或子宫内膜息肉中,9 例合并子宫内膜息肉,2 例合并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1 例合并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1 例合并子宫浆液性癌;13 例患者均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 1 ~ 48 个月(平均14. 5 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PPE 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通常发生于绝经期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为阴道出血,病变常局限于子宫内膜表面或子宫内膜息肉中。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报道,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尚不完全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王文文周峰陈晓端
关键词: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
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在静脉内平滑肌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2022年
目的分析静脉内平滑肌瘤(IV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血管生成相关分子在IVL中的表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0例IV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特征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FS)率的差异。对10个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分析其在IVL中的表达特点,计算表达率高的分子诊断IVL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价值。结果 40例IVL患者年龄[M(Q1,Q3)]为47(43,50)岁,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2.5%(5/40),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诊断准确率为26.7%(8/30),术中冰冻切片诊断准确率为30.0%(12/40)。IVL总体复发率为10.0%(4/40)。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既往有剖宫产史的IVL患者的累积RFS率(40.9%)低于无剖宫产史者(96.4%)(P<0.05);中位RFS时间短于无剖宫产史者(16.4比22.2个月)。肾上腺髓质素(ADM)、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1(TIE1)在IVL中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65.0%(26/40)、75.0%(30/40)、57.5%(23/40)和50.0%(20/40)。肿瘤最大径>5 cm者FGFR1表达强度和阳性率高于肿瘤最大径<5 cm者(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FGFR1联合ADM、VEGFR3和TIE1诊断IVL的AUC为0.876(95%CI:0.788~0.964,P<0.001)。结论 IVL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既往有剖宫产史者累积RFS率低,复发间隔较短,影像学及冰冻切片诊断率低。FGFR1与ADM、VEGFR3、TIE1在IVL中均呈高表达,四者联合应用诊断IVL的效能高于影像学及经典的血管内皮标志物的诊断水平。
孙利娟周峰Chitapa Benjoed朱长焜吕卫国李阳
关键词:平滑肌瘤病血管生成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米非司酮的糖皮质激素拮抗效应对人子宫内膜uNK细胞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黄丽丽陈悦洲张武文庄亚玲周峰李莉陈绣英
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是药物流产的常规用药。但其同时还具有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作用,可能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进来的研究表明低剂量的米非司酮具有“内膜避孕”作用,然而其作用的机制却并不清楚。因此,在该研究中课...
关键词:
关键词:米非司酮孕激素受体拮抗剂药物流产疾病治疗
子宫浆液性癌伴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及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一例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Ⅱ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1例子宫浆液性癌伴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及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该肿瘤同时具有子宫浆液性癌、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及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的病理形态特点。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伴发于子宫浆液性癌及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结论子宫内膜性癌伴浆液性子宫内膜上皮内癌及子宫内膜乳头状增生兼具3种病理形态特点。
周峰张晓飞陈晓端
关键词:乳头状增生浆液性癌内癌病理形态特点临床病理特点临床病理资料
卵巢原发性促纤维增生/结节型髓母细胞瘤一例
2018年
患者女,28岁。因"右下腹忽发疼痛,间断发作、逐渐加重"于2017年8月9日入院。超声提示,右卵巢6.7 cm×5.9 cm×4.1 cm囊性肿块,部分囊壁可及低回声附着,大小2.1 cm×1.9 cm×1.9 cm,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考虑卵巢囊肿扭转。盆腔CT检查提示,盆腔内见5.7 cm×8.5 cm肿块,考虑畸胎瘤。
王塑周峰陈晓端
关键词:右卵巢髓母细胞瘤纤维增生结节型原发性卵巢囊肿扭转
剖宫产术后不典型上皮样滋养细胞病变伴囊肿或瘘管形成四例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不典型上皮样滋养细胞病变伴囊肿或瘘管形成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进一步认识此类病变。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8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4例子宫下段瘢痕处的剖宫产术后不典型上皮样滋养细胞病变伴囊肿或瘘管形成的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二步法,观察病变的组织学特征并总结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为32~41岁(平均36.5岁)。4例患者中,3例为包块切除标本,另1例为子宫次切标本。4例病变边界清楚,囊肿壁内衬4~10层单核滋养细胞,细胞膜清楚,核染色质略增粗,可见1~2个不明显的核仁,具有丰富的透明或嗜酸性细胞质,细胞周围可见纤维素样或透明变性物质沉积。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其具有典型的绒毛膜型中间型滋养细胞特点(CK18+,p63+,CD146-)。4例患者均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40个月(平均2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后不典型上皮样滋养细胞病变伴囊肿或瘘管形成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
周峰石海燕梁云吕炳建张晓飞陈晓端
关键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囊肿上皮样细胞
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3例并文献复习
2021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3例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7~59岁,平均48.3岁,3例均为FIGOⅠA期。3例均含有典型的子宫内膜样癌形态结构伴有鳞状分化,肿瘤组织学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另外,10%~50%区域可见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的组织成分。免疫表型:性索样区CK(局灶+),β-catenin(核+),2例ER、PR均(-),1例ER、PR(散在+),EMA、CD10、inhibin、SMA、CgA、Syn均(-),Ki-67增殖指数2%~5%。网状纤维染色显示性索样区呈巢团状分布。3例患者随访时间5~51个月(平均22.3个月),均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样癌伴性索样结构和玻璃样变具有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相对较好的预后,其可能来源于上皮-间质转化,但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韩颖陈晓端周峰
关键词:子宫肿瘤子宫内膜样癌
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与人类生殖
2008年
人类子宫内膜含有大量的CD56bright大颗粒自然杀伤细胞,它的产生可能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在表型和功能上有别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不表达CD16和CD3,对靶细胞K562具有较低的杀伤活性,并显示出独特的基因表达类型。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学者都致力于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在生理、病理学上的研究。非孕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周期性变化已被认为是子宫内膜周期性更新及月经期脱落中的一个环节。在正常妊娠过程中,子宫内膜自然杀伤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趋化性细胞因子、血管生成因子等起到有利于妊娠的作用。该文现对其起源、激素调节以及在生殖相关方面的作用研究作以综述。
周峰黄丽丽谢幸
关键词:激素调节生殖
低剂量米非司酮对人植入窗期子宫内膜水通道蛋白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剂量米非司酮对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中子宫内膜水通道蛋白(AQP1/AQP2)蛋白与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正常妇女植入窗口期的子宫内膜17份,将每份内膜组织平均分为3部分,分别用浓度为65 nmol/L米...
周峰黄丽丽谢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