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强

作品数:72 被引量:250H指数:10
供职机构:徐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9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9篇心肌
  • 25篇动脉
  • 24篇梗死
  • 23篇冠状
  • 22篇心肌梗死
  • 22篇冠状动脉
  • 16篇介入
  • 15篇急性心肌梗死
  • 15篇病变
  • 12篇血管
  • 11篇介入治疗
  • 10篇冠状动脉介入
  • 9篇无复流
  • 9篇经皮冠状动脉...
  • 9篇复流
  • 8篇心脏
  • 8篇造影
  • 8篇冠脉
  • 6篇维拉帕米
  • 6篇无复流现象

机构

  • 71篇徐州市中心医...
  • 4篇江苏大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连云港市第二...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徐州医科大学

作者

  • 72篇吴强
  • 41篇付强
  • 34篇王临光
  • 28篇王海波
  • 27篇路雯
  • 24篇王彦炯
  • 10篇李振勇
  • 9篇李为东
  • 8篇朱可
  • 7篇李旭东
  • 7篇张毅刚
  • 7篇李明哲
  • 6篇韩冰
  • 6篇宗雪峰
  • 5篇傅强
  • 5篇冯春光
  • 5篇刘奕
  • 3篇王跃涛
  • 3篇娄明
  • 3篇李先进

传媒

  • 28篇上海医学
  • 3篇中国动脉硬化...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山东医药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微循环技术杂...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0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后对慢/无复流的影响。方法47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在术前或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情况分为A(替罗非班)组:PCI术前术中使用替罗非班,起始剂量为10μg/kg,静脉推注大于3 min,并以0.15μg·kg-1·min-1的速度维持静脉滴注36 h;B(对照)组:术前术中未使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300 mg。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于发病后12 h内或仍有症状者超过12 h行急诊PCI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慢/无复流标准:冠脉造影诊断中排除病变部位急性闭塞、血栓、严重夹层、高度狭窄心外膜血管痉挛等因素后冠脉前向血流急性减少,TIMI≤1级为无复流,TIMIⅡ级为慢复流。结果替罗非班组:19例患者,年龄(67±7)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7例;植入支架21枚;对照组:28例患者,年龄(65±8)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20例;植入支架31枚;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1例慢/无复流;发生率5.25%;对照组:4例慢/无复流发生率1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中或术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慢/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预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路雯付强王彦炯吴强王临光黄宜杰王海波
关键词:无复流现象梗死相关血管波立维急性闭塞受体拮抗剂
静脉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的疗效对比
2007年
目的比较静脉使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29例,持续性10例但病程不超过半年),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52±11)岁。其中冠心病17例,高血压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孤立性房颤2例,心功能Ⅰ-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0例)和普罗帕酮组(19例)。胺碘酮组:150 mg稀释于100 mL0.9%氯化钠溶液中,15-20 min内快速静脉滴入,然后500-1000μg/min维持点滴:普罗帕酮组:70 mg稀释于20 mL的5%葡萄糖液中静脉推注,心律转复后立即停药,如无效,30- 60 min后可重复使用。结果胺碘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2例(10%),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0%),48 h内转复为窦律5例(25%),总转复成功率为75%。普罗帕酮组有效率:4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24 h内转复为窦律8例(42%),48 h内转复为窦律4例(21%),总转复成功率为84%。不良反应:胺碘酮组窦缓和房室传导阻滞2例,静脉炎2例;普罗帕酮组窦性停搏1例,低血压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结论胺碘酮对心功能抑制作用较弱,减慢心率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小,对心功能不全患者相对安全,与口服制剂胺碘酮转复房颤的较高成功率比较,其转复成功率相对较低,另外静脉应用胺碘酮较易出现静脉炎。比较而言,静脉普罗帕酮转复房颤成功率相对高些,但对心脏抑制作用相对较强,易出现窦性停搏、房室阻滞、低血压等,因此对心衰患者是不安全的。
李为东蒋树中付强吴强黄宜杰
关键词:普罗帕酮心房颤动转复房颤孤立性房颤房室阻滞
特发性单形性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2007年
目的评价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29±11)岁,全部患者经超声心动图、ECT、心肌酶学等检查均排除器质性心脏病,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均示频发室早,且所有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术中先行常规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对比室早与起搏的12导心电图QRS形态完全一致)或激动顺序标测(最早激动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至少25 mS),采用4 mm温控消融电极。成功标准:室早消失,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反复刺激(S1S1、S1S2、S1$2S3)均不能诱发出室性早搏。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随访动态心电图。结果室早位于右室流出道者6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部1例,左室流出道1例。术中输出功率30-50 W,消融时间(180±90)s。8例成功,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者术中放电后早搏消失,但停止放电后早搏又复出现,反复消失出现,考虑早搏起源部位较深,放弃消融。术中无任何并发征发生。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随访示早搏数均<30个/24 h。结论大多数特发性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风险小。对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且抗心律失常药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选择该方法。该方法创伤小,如果一次不成功,可再次或多次进行治疗。但应当注意,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多次放电有导致心肌穿孔的危险。
李为东蒋树中付强吴强黄宜杰
关键词:室早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标测
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的意义
2007年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Holter)对冠心病患者下壁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比分析96例临床疑诊冠心病(CHD)患者的12导联Holter监测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结果12导联Holter诊断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的敏感度为64.91%,特异度为53.85%,阳性预测值67.20%。Holter检查下壁心肌缺血的阳性检出率在单纯右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病变组)、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前降支或回旋支病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分别为20%、70.37%和80%。结论12导联Holter对冠心病下壁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定位诊断价值,但应密切结合临床。
李振勇吴强
关键词:单支病变三支病变回旋支
心脏海绵状血管瘤伴大量心包积液一例
2016年
患者男性,44岁,2个月前因"心前区反复闷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患者主诉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以剑突下为著,活动后加重,每次持续数分钟,有2次为如厕时急性发作,休息后可缓解,未予以重视.1个月前患者再次发作时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包积液.心包穿刺引流出血性液体约330 ml,静置后凝固,积液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即给予活血化瘀和利尿药物,症状缓解,但诊断不明。
李振勇韩冰吴强
关键词:大量心包积液海绵状血管瘤心脏心包穿刺引流症状缓解出血性液体
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肌病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78例,男性41例,女性37例,年龄42~80岁;符合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HR>60次/min,BP>90/60mm Hg,超声心动图LVEF均<45%。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38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状况比较无明显差异,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另一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试验均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改变,6min步行试验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左室收缩(LVS)、舒张末期内径(LVD)明显缩小(P<0. 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肌病疗效肯定,可能改善患者得预后。
李先进龙建军李为东吴强付强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缺血性心肌病
压力导丝在冠心病弥漫性长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心病弥漫性长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检查安全性及患者远期预后.方法:选取72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AG)明确存在弥漫性长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5例患者(40...
李旭东路雯李明哲王海波吴强王临光黄宜杰韩冰
窦性心律下射频导管消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2007年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下射频导管消融(RFCA)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室性早搏的临床结果。方法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室性早搏,按消融方法分为两组: 1993年2月至2005年6月间3l例患者,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7岁(21.5-48岁)。28例患者均有明确VT发作史,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18例、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VOT) 9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4例。常规检查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A组19例为常规技术组,IVT以心动过速时最提前P电位、RVOT以心动过速时最早心室激动点(EVA),或大头刺激记录12道心电图11道相同为靶点,持续放电120 s,术后反复程序刺激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为消融终点。B组为窦律下放电组,12例(3例RVOT、5例IVT及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符合上述条件,窦律下试放电过程中出现同形或近似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为靶点,在窦律下进行消融;室性早搏10 s内减少或消失为靶点,持续放电120 s,术后反复程序刺激不能诱发心动过速为消融终点.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100%,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别.并发症:常规技术组1例有一过性II度AVB,1例有一过性I度AVB。窦律下放电组无AVB发生;复发:常规技术组1例、窦律下放电组无。结论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比心动过速下消融更加安全、有效。
蒋树中张毅刚李卫东吴强王彦炯傅强
关键词: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心动过速右室流出道窦性心律消融方法
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及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2007年
目的分析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NOT)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两者之间关系,探讨两者病因、早期诊断措施以及正确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19例已确诊为右室起源的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16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32.5±9.6)岁。患者分为2组,诊为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而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者8例,并以RVNOT-N表示;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者11例,并以ARVC表示。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收集,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辅助检查:室速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上RVNOT-N组患者均呈左束支图形,按起源点不同表现电轴正常或左偏, ARVC组患者电轴亦表现为正常或左偏,形态多样化,均出现LBBB形态室速,下壁及胸前导联QRS形态变化较多;胸片RVNOT-N组患者均无心脏扩大及心室增大,而ARVC组7例报告心脏扩大。心脏彩超记录ARVC组右室扩张、右室功能低下,而RVNOT-N组无明确阳性记录;CT及MRI检查ARVC组中有右室变薄、右室收缩力下降、右室增大、纤维脂肪影、左室受累等指标,组间统计结果除左室受累1项外,余4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情况:18例患者接受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仅3例手术成功,7例部分消融成功,术后部分患者服用胺碘酮、倍他乐克,心律平等药物,3例ARVC组患者植入ICD。随访情况:16例仍间断有室速发作,14例需再入院治疗,1例死亡,余患者尚存活。11例患者坚持服用维持剂量胺碘酮,部分患者连用或单独服用倍他乐克、索他络尔、氨酰心安等药物。讨论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早期表现。ARVC多有家族史,国际上已报道6个ARVC的基因相关位点。目前针对ARVC的诊断除依靠病史、ECG外主要依靠X线片、UCG、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绝大多数患者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症状发作,�
李为东蒋树中付强吴强黄宜杰
关键词:流出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心律转复除颤器电生理检查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肺栓塞的预防作用
2004年
目的探讨肺栓塞 (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 (IVCF)对PE反复发作的预防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我院1998年10月~2002年10月经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下肢深静脉造影及血管超声明确诊断的急性肺栓塞 (APE)合并DVT患者15例 ,男9例 ,女6例 ,年龄40~66(54±7)岁 ,大面积PE10例 ,次大面积PE5例 ,均予尿激酶、低分子量肝素及华法令溶栓、抗凝治疗。治疗后显效9例 ,有效6例。在溶栓、抗凝治疗后9~21d行IVCF置入。滤器置放于双肾静脉以下的腔静脉内 ,分别于置入滤器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摄腹部平片及行超声检查观察滤器位置及病人的临床症状。结果15例DVT患者置入IVCF全部成功 ,随访病例无丢失 ,随访率100 %。置入15枚IVCF ,随访无1例发生滤器超过肾静脉水平或滑入髂静脉 ,彩超检查未发现IVCF内血栓形成 ,15例患者随访2~26个月 ,无一例死亡及再次发生PE ,有2例分别于置入后3个月、12个月感活动后胸闷 ,经同位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检查未见异常。结论本组15例置入IVCF患者 ,均证实为大面积或次大面积PE合并DVT,临床属高危PE ,且已予正规抗凝、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 ,为预防PE反复发生而置入IVCF,定期门诊随访2 -26个月 ,无1例再发PE 。
傅强吴强黄宜杰王彦炯王海波蒋树中张毅刚路雯
关键词:肺栓塞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DVTPE肺通气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