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惠惠

作品数:17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黏膜
  • 5篇胃黏膜
  • 4篇幽门螺
  • 4篇幽门螺杆菌
  • 4篇幽门螺杆菌感...
  • 4篇黏膜损伤
  • 4篇胃黏膜损伤
  • 4篇螺杆菌
  • 4篇螺杆菌感染
  • 4篇膜损伤
  • 4篇杆菌感染
  • 4篇TOLL样受...
  • 3篇胰腺
  • 3篇胰腺炎
  • 3篇乳头
  • 3篇乳头状
  • 3篇乳头状瘤
  • 3篇食管
  • 3篇食管乳头状瘤
  • 3篇受体

机构

  • 10篇佛山市高明区...
  • 5篇徐州医学院
  • 3篇徐州医学院附...
  • 2篇江苏省麻醉学...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作者

  • 17篇叶惠惠
  • 6篇张咏梅
  • 5篇张凌云
  • 2篇关伟群
  • 2篇刘河霞
  • 2篇罗艳贞
  • 2篇刘亿托
  • 1篇黄尚书
  • 1篇赵冠耀
  • 1篇杜宝如
  • 1篇张姣丽
  • 1篇费素娟
  • 1篇陈荧
  • 1篇吴克俭
  • 1篇石春勤
  • 1篇刘翠娴
  • 1篇张凌云

传媒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深圳中西医结...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四川中医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医院用药...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 1篇中华胃食管反...
  • 1篇全国第一次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附84例临床分析)
2018年
目的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于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诊断为胃大部切除术患者84例(残胃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4000例(对照组)。对比残胃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胆汁反流及Hp感染情况,对残胃患者行组织病理学评分,总结残胃患者行抗Hp治疗的根除率,对比根除治疗前后残胃组织病理学情况。结果 (1)残胃组胆汁反流率(80.9%)高于对照组(7.5%,P<0.01)。(2)残胃组Hp感染率(45.2%)低于对照组(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残胃伴及不伴Hp感染,患者炎症评分及活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给予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甲硝唑抗HP治疗的根除率为68.4%。(5)根除Hp后,残胃组织炎症、活动性明显改善(P<0.01)。结论 Hp感染可加重残胃患者的残胃病变状态,对Hp感染者应尽早行根除治疗。
叶惠惠张凌云丘延俊
关键词:残胃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
温肾健脾汤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对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汤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及探究其对BDNF/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10例腹泻型IBS患者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温肾健脾汤治疗。两组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生活质量问卷(IBS-QO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BS-SSS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509,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痛即泻、腹部冷痛、腰膝酸软、不思饮食、形寒肢冷中医证候积分及IBS-QOL积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TrkB、BDNF及CGRP水平显著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的TrkB、BDNF及CG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健脾汤联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可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并且有效调节患者BDNF/TrkB信号通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傅艳群叶惠惠刘翠娴
关键词:脾肾阳虚型腹泻型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4%高于对照组的7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傅艳群叶惠惠谢文栋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医辨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乳头状瘤发病的相互关系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食管乳头状瘤(esophageal papilloma,EP)的临床胃镜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高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04/2014-04行胃镜检查并经活检标本病理证实的82例EP患者,选取该8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分析其胃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并随机选取同期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0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者H.pylori阳性感染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1)82例行胃镜检查发现的EP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EP可发生于全段食管,形态多样,多呈球形或半球形广基息肉样隆起,质地软,色灰白,单发多见,直径多≤0.5 cm;(2)82例EP患者经病理检查,均未见恶变;(3)82例EP患者与10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H.pylori阳性感染率分别为21.95%及67.4%,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ylori在EP中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H.pylori感染可能对EP的发病起着一定的反作用,其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丘延俊叶惠惠张凌云麦燕贞叶银凤杜宝如
关键词:食管乳头状瘤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一、二线治疗方案中7天与14天治疗根除率比较的临床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应用幽门螺杆菌一线、二线治疗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7天后、14天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方法:本研究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以随机信封法将这些患者分为7天一线治疗组(109例)和14天一线治疗组(10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一线治疗。将治疗失败患者随机分为7天二线治疗组(45例)和14天二线治疗组(3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二线治疗。对比这些患者治疗效果。结果:14天一线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于7天一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二线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于7天二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一线治疗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率低于7天一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二线治疗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率低于7天二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一线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高于7天一线治疗组患者(P<0.05)。14天二线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高于7天二线治疗组患者(P<0.05)。这些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较轻微,以2级和3级为主。对于不良反应较轻的患者,无需对其进行特殊处理。对于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给予其积极处理,可迅速改善其不良反应,促使其继续参与治疗。结论:应用幽门螺杆菌一线、二线治疗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14天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较高,但随着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延长,患者对治疗依从性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上升,发生不良反应的程度普遍较轻,仍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在具体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为其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其进行过度治疗,降低其医疗成本。
刘亿托黎美玲叶惠惠张凌云杨亚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的效果
2018年
目的:分析对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9),分别行传统外科手术、ERCP取石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水平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抗感染治疗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腹痛缓解时间以及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治疗的效果良好,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丘延俊黄尚书叶惠惠关伟群
关键词:高龄患者
干预前后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含果糖注射液应用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含果糖注射液规范化使用的效果,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按季度提取2015—2016年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含果糖注射液的使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随机抽取2015年(干预前)、2016年(干预后)使用含果糖注射液的患者各120例,对比分析药学干预前后含果糖注射液的使用情况。药学干预包括专项点评、沟通建议、用药宣教等一系列措施。结果:2015年(干预前),我院含果糖注射液使用金额达128.66万元、限定日费用高达206.51元、药物利用指数为2.64(远>1.0);含果糖注射液不合理使用率高达79.17%(95/120)。2016年(干预后),我院含果糖注射液使用金额大幅降至60.64万元;药物利用指数降至1.21,接近标准值1.0;限定日费用降至172.61元,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幅减轻;含果糖注射液不合理使用率仅19.17%(23/120)。结论:药学干预大大促进了含果糖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陈荧石春勤赵冠耀叶惠惠刘亿托
关键词:药学干预合理用药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抑制食管乳头状瘤发病的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食管乳头状瘤(EP)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早期诊断食管乳头状瘤并科学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内镜的常规检查及Hp检测,回顾性分析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15年3~9月以来患者的情况,选取食管乳头状瘤患者62例为观察组,均经我院胃镜检查初步诊断,对照组为同时期我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1 000例。均应用尿素[^(13)C]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从而判断是否感染Hp。组间采用对比研究,分析两组Hp阳性感染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观察组Hp阳性感染率为22.58%(14/62),对照组Hp阳性感染率为62.4%(624/1 0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对食管乳头状瘤的发病可能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丘延俊叶惠惠关伟群张凌云麦燕贞
关键词:食管乳头状瘤幽门螺杆菌
丙泊酚对小鼠胃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丙泊酚对小鼠胃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后胃黏膜损伤程度及胃黏膜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探讨丙泊酚的胃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S组)、I/R组、脂肪乳组(fat emulsion,F组)、丙泊酚组(propofol,P组).通过夹闭小鼠腹腔动脉30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1h制作胃I/R模型.取胃观察大体形态变化、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原位DNA末端标记(TUNEL)染色法分别检测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测定胃黏膜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腹腔注射25mg/kg丙泊酚后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具体表现为胃黏膜及黏膜下层的充血、水肿及糜烂均有明显改善;与I/R组相比,P组细胞内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增强(P<0.01);与I/R组相比,丙泊酚可明显抑制胃黏膜细胞凋亡(33.9%±1.3%vs60.8%±6.9%)、促进细胞增殖(16.0%±1.8%vs6.4%±1.2%)、下调Bax(0.453±0.025vs0.268±0.023)及上调Bcl-2蛋白(0.513±0.014vs0.752±0.015)的表达(均P<0.01).结论:丙泊酚能促进小鼠胃I/R后胃黏膜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对胃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与其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
刘河霞费素娟叶惠惠张姣丽张咏梅
关键词:丙泊酚再灌注损伤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细胞增殖
广东省食管乳头状瘤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总结广东省食管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通过万方医学网以"食管乳头状瘤"为关键词,对1979年1月~2016年2月发表的中文论文进行检索,提取其中有关食管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来自5家医院共267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进入本研究,男125例,女142例。发病年龄在16~78岁,平均年龄47岁。250例单发,17例多发。56个病灶位于上段食管,102个病灶位于中段食管,109个病灶位于下段食管。病灶直径多≤0.5cm。所有食管乳头状瘤均未发现恶变。[结论]广东省食管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女性多见,多为单发,直径通常在0.5cm以下,最常见于食管中下段,与国内水平基本一致。
丘延俊叶惠惠张凌云罗艳贞麦燕贞
关键词:食管乳头状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