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萌 作品数:26 被引量:105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纳入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9-80,平均(52.5±14.8)岁。... 史萌 王辉昊 王树强 黄仕荣 詹红生 李云 过依莎 俞仲翔关键词:微创 腰椎管狭窄症 文献传递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8—2017-10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122例老年Colles骨折,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长度,末次随访时非CooneyⅣ级骨折与CooneyⅣ级骨折、Colles解剖Ⅰ级与Colles解剖Ⅱ级、掌倾角≥0°与掌倾角<0°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结果 1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5(6~24)个月,122例均骨性愈合,4例出现腕管综合征,3例出现正中神经炎,8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4例出现肩外展、上举、后伸轻度受限,5例出现外观畸形。末次随访时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优85例,良19例,可11例,差7例。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尺偏角较治疗前增加,桡骨短缩长度较治疗前减小,非CooneyⅣ级骨折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CooneyⅣ级优,CollesⅠ级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CollesⅡ级优,掌倾角≥0°的患者改良Green-O'Brien功能等级较掌倾角<0°的患者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老年Colles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于CooneyⅣ型、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和闭合复位失败的严重Colles骨折宜采用内固定复位骨折。 俞仲翔 邹翰林 詹红生 史萌关键词:老年COLLES骨折 手法复位 石膏固定 微创小切口与髂腹股沟入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比较前路微创小切口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6月~2017年12月回顾性分析行前路手术治疗的40例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髂腹股沟入路组20例,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微创小切口入路组20例,采用微创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术后使用止痛药的情况,随访影像学评价和Majeed临床评分。结果两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止痛药使用例数比较,微创小切口入路组均少于髂腹股沟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均随访1年,至随访终末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均未出现内固定失败。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月开始下地行走。髂腹股沟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9个月(2~4.5月),微创小切口入路组平均2.5个月(2~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月Majeed评分:髂腹股沟入路组优10例,良9例,可1例;微创小切口组优11例,良7例,可2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髂腹股沟入路组出现股外侧皮神经麻痹4例,伤口感染或伤口渗出延迟愈合5例,微创入路组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1,P<0.01)。结论两种入路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价无明显差异,但微创小切口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伤口愈合快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俞仲翔 詹红生 史萌 邹翰林关键词:骨盆骨折 髂腹股沟入路 3D打印辅助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改善胫骨旋转不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比较微创接骨板内固定术(MIPO)、髓内钉内固定术(INT)和3D打印辅助MIPO 3种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方法纳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80例单侧胫骨骨折患者(年龄16~60岁),不论分型按入组先后顺序依次分入MIPO组、INT组和3D打印辅助MIPO(3D-MIPO)组,每组60例,平均年龄分别为(39.18±9.10)、(39.28±9.23)和(39.07±10.40)岁。术后CT扫描双侧膝、踝关节层面,测量患侧和健侧旋转角并计算其差值,其差值绝对值>10°定义为胫骨旋转不良。比较并分析3组患者在治疗胫骨骨折后胫骨旋转不良的程度和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发生,个别患者伤口出现渗液经换药或清创后愈合。MIPO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6.85±3.82)°,其中内旋9例、外旋51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7例,发生率为11.67%;INT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6.34±3.44)°,其中内旋10例、外旋50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6例,发生率为10.00%;3D-MIPO组旋转角平均差值为(3.96±2.24)°,其中内旋8例、外旋52例,确诊胫骨旋转不良1例,发生率为1.67%。3组旋转角平均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0,P<0.01),3D-MIPO组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低于MIPO组和IN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利用3D打印辅助完成术前钢板塑形可降低MIPO后胫骨旋转不良的发生率。 张磊 房雷 陈晓 史萌 史萌 周琳 苏佳灿关键词:胫骨骨折 髓内钉 膝关节骨髓水肿综合征 被引量:11 2010年 郑昱新 李志强 顾新丰 史萌关键词:骨髓水肿综合征 膝关节 自限性疾病 病因不明 疾病认识 骨溶解 单纯骨软骨镶嵌成形术与联合组织工程方法治疗急性骨软骨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骨软骨镶嵌成形术与联合组织工程方法及联合未转染基因的BMSCs-藻酸钙修复急性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携带hTGF-β1的重组腺病毒转染BMSCs(hTGF-β1转染组)、采用携带Lac-Z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βgal)转染BMSCs(Adv-βgal转染组)及未转染BMSCs(未转染空白对照组)进行Western blot检测hTGF-β1、ColⅡ及Aggrecan表达。将雄性6月龄崇明山羊18只,体重22~25kg,随机分为A、B、C组(n=6)。取B、C组自体骨髓进行BMSCs分离、培养,传至第3代。B组细胞行hTGF-β1重组腺病毒转染。3组动物于双后肢股骨内髁负重区采用骨钻制备直径5mm、长3mm的缺损,A组采用自体骨软骨柱修复;B组修复材料同A组,并同时将5mL转染hTGF-β1的BMSCs藻酸钠混合液注入空隙,加入CaCl2产生凝胶;C组:修复方法同B组,采用未转染hTGF-β1的自体BMSCs藻酸钠混合液。术后观察山羊一般情况,于术后12周及24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并参照O’Driscoll,Keeley and Salter组织形态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术后24周行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转染后5d,hTGF-β1转染组细胞hTGF-β1、ColⅡ及Aggrecan表达均显著强于Adv-βgal转染组及未转染空白对照组。术后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伤口Ⅰ期愈合。大体观察B组修复组织边界模糊,移植修复区域表面光滑;A、C组软骨间空隙有裂隙存在。组织学观察A组软骨间空隙区纤维软骨样组织修复、纤维组织填充或相邻软骨增生;B组修复软骨细胞排列规律,交界区整合良好;C组软骨间的空隙区见纤维软骨样组织,存在裂隙。各时间点B组组织学评分均高于A、C组,C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2周与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免疫组织化学示B组软骨间修复组织染色以软骨细胞和陷窝周围明显,A、C组呈淡染。透射电镜观察示B组修复组织可见典型软骨细胞,A、C组见平 孙骏 侯筱魁 李旭 汤亭亭 张如明 匡勇 史萌关键词:基因转染 BMSCS 腰痛穴动留针一针灵对重症急性腰扭伤的即时疗效——基于800例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重症急性腰扭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20年9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门诊确诊急性腰扭伤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腰痛穴动留针强刺激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结果治疗后,患者VAS评分为(1.6±1.4)分低于治疗前的(8.8±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6%,其中痊愈536例(67%),显效160例(20%),有效72例(9%),无效32例(4%),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腰痛穴动留针法强刺激治疗可即时解除患者腰部疼痛症状,并随之恢复腰椎活动功能,疗效确切显著,且具有简便可靠、成本低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仕荣 陈羽 王聪 冯俊涛 史萌 蔡雨卫 房磊 王辉昊 俞仲翔关键词:急性腰扭伤 腰痛穴 强刺激 中医药适宜技术 O型臂导航在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B组。其中徒手置钉方法治疗患者15例为A组,采用O型臂导航辅助手术治疗患者11例为B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情况;比较术后1周骨折部位疼痛VAS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Frankel分级)。结果 26例手术患者中,除A组1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其余患者随访12~86个月,至末次随访时骨折部位均骨性愈合,随访过程中无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效等情况。B组术中出血量(72±20. 8) m L、手术时间(126. 7±16. 5) min低于A组的(97. 4±16. 3) m L、(168. 2±10. 8)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所有患者症状均在随访过程中逐步改善。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程度及骨折部位疼痛缓解程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出现肺炎,予以加强抗感染、促进排痰、翻身拍背后等处理痊愈。A组2例出现术中硬膜囊破裂、脑脊液漏,经腰大池引流、换药、伤口加压后愈合;3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AS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病情复杂,治疗棘手,保守治疗效果不佳。O型臂导航辅助手术提高了置钉的精确性,较传统徒手置钉手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临床意义显著。 俞仲翔 王树强 史萌 邹翰林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下颈椎骨折 尖顶距与股距尖顶距对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比较 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通过比较亚洲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sian type proximal femoral nail,A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不同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和股距尖顶距(calcar referenced tip-apex distance,Cal-TAD)患者间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上述两种概念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APFN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8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TAD和Cal-TAD,并根据测量结果将其分别分为<25 mm及≥25 mm两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AO分型;患者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螺旋刀片轴向移动、股骨颈内翻塌陷或螺旋刀片向上切出、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患者中TAD<25 mm 119例、≥25 mm 69例,Cal-TAD<25 mm 142例、≥25 mm 46例。TAD<25 mm、≥25 mm组间以及Cal-TAD<25 mm、≥25 mm组间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AO分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TAD<25 mm组6例(5.04%)、≥25 mm组10例(14.49%)发生并发症,Cal-TAD<25 mm组1例(0.70%)、≥25 mm组15例(32.61%)发生并发症;不同TAD患者间、不同Cal-TAD患者间,以及TAD<25 mm与Cal-TAD<25 mm患者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F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TAD或Cal-TAD控制在25 mm以内均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Cal-TAD对于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更大。 蔡雨卫 冯俊涛 陈羽 史萌 俞仲翔 房雷 周琳 徐盛明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 并发症 微创脊柱融合术在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年 目的:探究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我院90例多节段脊柱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据手术方式分为PLIF组(n=45)和MIS-TLIF组(n=45)。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影像学评估指标(椎间隙高度、Cobb角)、融合情况、并发症。结果:MIS-TLIF组手术时间短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2组椎间隙高度、Cobb角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和PLIF治疗多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疗效相似,均可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椎间融合,但MIS-T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早期疼痛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周学军 田晓舜 胡江滔 李选民 史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