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作品数:4 被引量:51 H指数:3 供职机构: 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北京市科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北京市≥15岁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研究 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15岁常住人口麻疹抗体水平和影响因素,评价成人麻疹易感性。方法采用分层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城区、近郊、远郊分层选择调查对象,收集个人基本信息、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接种史、患病史等信息,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北京市≥15岁常住人口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2.83%;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的地理位置、年龄、患病史均对抗体水平有影响。结论北京市≥15岁常住人口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高,不会发生大范围的爆发或流行,但成人活动范围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重大,从消除麻疹的要求考虑,仍有必要对成人接种MV。 刘东磊 孙美平 卢莉 王冬梅 刘芳 徐若辉 宁召起 张曙光 庞星火关键词:麻疹 抗体水平 人群免疫力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评价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程序的基础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在北京居住的≥2月龄(60~89d)婴儿,分为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122名)、2剂IPV和1剂OPV序贯(I—I-O,103名)、IPV全程(I—I—I,114名)、OPV全程(O—O—O,106名)共4组,分别在2、3、4月龄时接种。检测其血清中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以及接种1剂和2剂IPV后的抗体滴度,计算各组保护率。结果完成基础免疫后,O—O—O组I、Ⅱ、Ⅲ型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788.32、738.42、631.17,I-I-I组分别为212.02、262.30、537.52,I-O-O组分别为940.35、929.72、940.35,I-I-O组分别为901.09、1102.68、111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7.71、53.84、9.81,P值均〈0.01);各组3个型别的抗体保护率为98.1%(104/106)~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第1剂IPV后,I-O—O组I、Ⅱ、Ⅲ型抗体GMT分别为18.88、37.77、24.64,保护率为82.6%(122/138)。96.4%(133/138);接种第2剂IPV后,I—I-O组I、Ⅱ、Ⅲ型抗体GMT分别为177.03、168.25、321.86,保护率为99.1%(108/109)~100.0%(109/109)。结论IPV与OPV序贯接种后,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GMT比单独接种3剂IPV或3剂OPV高;序贯程序中,接种2剂IPV后抗体保护率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减少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PP)。为维持高水平免疫屏障并避免VAPP发生,可采用IPV与OPV序贯程序,并以2剂IPV的序贯程序为首选。 卢莉 李晓梅 刘东磊 张合润 张朱佳子 王海红 刘芳 宁召起 张丽文 褚平 解艳涛 许颖 李娟 庞星火 邓瑛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免疫活性 IgG抗体亲和力实验在麻疹疑似病例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使用IgG抗体亲和力方法鉴别麻疹病例中的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研究麻疹消除阶段免疫失败病例的检出状况。方法选择出疹后3 d内和4~28 d采集的双份血清IgM结果均为阴性的麻疹疑似病例以及有明确免疫接种史的麻疹疑似病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标本的IgG抗体,对于检出的IgG抗体进一步进行亲和力测定。结果52例双份血IgM阴性的麻疹疑似病例中,根据核酸或者IgG结果可确诊的麻疹病例有23例,其中19例IgG抗体为高亲和力,提示为再次感染。有明确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的病例7例,其中1例病例接种一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采集的双份血中首份血产生低亲和力抗体,第二份血产生高亲和力抗体;其余6例接种≥2剂次含麻疹成分疫苗,均产生高亲和力抗体。结论IgG抗体亲和力检测可以发现再次感染的不典型麻疹病例,并能有效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反应病例,为麻疹消除阶段的病例检测和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刘洁 刘芳 高艳 李崇 孙灵利关键词:麻疹 抗体亲和力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不同序贯免疫程序基础免疫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 评价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 vaccine,IPV)和减毒活疫苗(oralpolio vaccine,OPV)不同序贯免疫程序基础免疫的安全性.方法 2009至2011年在北京市选择2月龄(60~89 d)婴儿,分为1剂IPV和2剂OPV序贯(I-O-O)、2剂IPV和1剂OPV序贯(I-I-O)、IPV全程(I-I-I)、OPV全程(O-O-O)4个观察组,分别在2、3、4月龄时接种疫苗,收集每次接种后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最终入组553名婴儿,中途退出89名,观察1492人次.结果 I-O-O组、I-I-O组、I-I-I组和O-O-O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9% (94/410)、18.4%(60/327)、22.0%(78/354)和17.7%(71/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84,P=0.184).第1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22.7%(32/141) ~35.3%(54/153)],第2、3剂依次降低.没有与接种疫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I-O-O组、I-I-O组、I-I-I组和O-O-O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5%(88/410)、17.7%(58/327)、20.1% (71/354)和17.7%(71/4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2.53,P=0.472).异常哭闹在各组中发生率最高[7.2%(29/401) ~11.3%(37/327)],异常哭闹、嗜睡和易激惹观察到极少数重度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反应.I-O-O组、I-I-O组和I-I-I组局部压痛、硬结和红肿发生率分别为2.2%(5/229) ~5.6%(22/393)、0~0.9%(2/229)、0~ 1.0%(4/393),均以轻度为主[0 ~4.1%(5/12t)].结论 IPV全程及IPV/OPV序贯免疫程序与口服三剂OPV-样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张朱佳子 李娟 王海红 刘芳 宁召起 许颖 褚平 解艳涛 李晓梅 卢莉关键词:脊髓灰质炎 减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