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全身
  • 3篇全身热疗
  • 3篇热疗
  • 3篇肿瘤
  • 1篇蛋白
  • 1篇对心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管紧张素系...
  • 1篇血浆
  • 1篇血浆肾素
  • 1篇照射
  • 1篇肾素
  • 1篇肾素-血管紧...
  • 1篇体外
  • 1篇体外照射
  • 1篇器官

机构

  • 4篇徐州医学院第...

作者

  • 4篇刘芳
  • 3篇吕凯荣
  • 3篇苑玉环
  • 2篇赵华斌
  • 2篇韩洪涛
  • 1篇张新花
  • 1篇王丽

传媒

  • 3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对心脑影响的临床研究
2005年
目的探讨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对心、脑的影响。方法采用国产ET-SPACE-Ⅱ型红外线体表照射系统。择期热疗患者16例,ASA分级Ⅱ~Ⅲ级,麻醉诱导后放置温度探头,分别在加温前、加温到41.8℃、维持41.8℃60min、复温至38℃及停机后24h等5个时间点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与升温前比较,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从加温40℃一直到复温38℃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氧摄取率(ERO2)在温度升高至40℃时明显下降,一直到复温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S-100蛋白β(S-100β)在升温40℃时明显上升,一直到复温38℃,差异显著(P<0.01);肌酸激酶同功酶(PKC-MB)和肌红蛋白(MyO)从41.8℃开始升高,一直到术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中升温前基本均无肌钙蛋白I(cTnI),从升温至41.8℃起开始出现cTnI,至复温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无明显临床心肌损害症状。结论全身麻醉下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热疗对心脑组织无显著器质性损害。
吕凯荣赵华斌韩洪涛苑玉环刘芳
关键词:体外照射高热器官功能
全身热疗对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β_2-微球蛋白浓度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晚期肿瘤患者行全身热疗对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晚期肿瘤患者行全身热疗20例,随机均分为全麻插管组(A组)和静脉麻醉组(B组),分别在加温前、加温至41·8℃维持60min时(加温后)、复温至38℃(复温后)用放射免疫法测肾素活性(RA)、血管紧张素Ⅱ(AⅡ)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浓度。结果A组血浆RA浓度在加温后比加温前增高(P<0·05),而AⅡ、β2-MG浓度稍有下降;B组血浆RA、AⅡ、β2-MG浓度在加温后均比加温前明显增高(P<0·05),B组加温后RA、AⅡ、β2-MG浓度均高于A组(P<0·05)。结论全麻插管能够抑制全身热疗高温刺激所致的RAAS反应。
吕凯荣张新花王丽刘芳
关键词:全身热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热疗护理体会
2006年
苑玉环刘芳
关键词:全身热疗恶性肿瘤护理
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围全身热疗期肌钙蛋白I的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远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治疗(全身热疗)时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动态变化。方法40例ASAⅡ-Ⅲ级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择期行全身热疗患者,以热疗前cTnl≥0.3μg/L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于热疗前、麻醉诱导后、出热疗舱和热疗后6h对2组患者进行血清cTnI的动态检测,记录围全身热疗期心电改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h的cTnI均显著高于热疗前(P〈0.05或P〈0.01);阳性组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h时点的cTnI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全身热疗后心电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亦高于阴性组。结论全身热疗前cTnI升高对评价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危险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吕凯荣赵华斌韩洪涛苑玉环刘芳
关键词:肿瘤缺血性心脏病光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