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超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退耕
  • 6篇退耕还林
  • 5篇黄土丘陵
  • 4篇退耕还林(草...
  • 4篇丘陵
  • 4篇丘陵沟壑区
  • 4篇黄土丘陵沟壑...
  • 4篇沟壑
  • 2篇植被
  • 2篇生态
  • 2篇退耕还林(草...
  • 2篇退耕还林还草
  • 2篇退耕还林还草...
  • 2篇农民
  • 2篇农民经济
  • 2篇经济生活
  • 2篇还草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被类型
  • 1篇生态服务

机构

  • 7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7篇刘志超
  • 6篇杨改河
  • 5篇杜英
  • 4篇冯永忠
  • 2篇王得祥
  • 1篇张笑培
  • 1篇胡江波
  • 1篇徐丽萍
  • 1篇贺桂芹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4篇2008
  • 3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以安塞县为例被引量:9
2008年
能值分析方法是惯用的评价生态系统能量输入输出的方法之一。本文以位于陕西省黄土丘陵区的安塞县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退耕还林(草)前后生态系统投入产出的能值动态变化,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受退耕还林工程的影响,安塞县生态系统年总投入能值和总输出能值均呈先下降后上扬的发展趋势,其中有机能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量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减少表土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总能值产出中,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能值产出占绝对优势,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林业的能值产出表现出快速的增长势头,系统的结构日趋多元化;在系统主要能值指标中,能值投资率、环境负载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和能值持续性指数均呈先降低再增长的趋势,系统稳定性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退耕还林后系统的生态环境压力趋于减小,持续性增强,系统结构趋于稳定,系统功能协调,基本可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目标。
杜英杨改河刘志超冯永忠
关键词:退耕还林能值分析黄土丘陵区
退耕还林(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经济生活影响的分析--以安塞县为例被引量:6
2008年
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和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促进了当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生活用能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对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志超杨改河杜英冯永忠王得祥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黄土丘陵沟壑区经济生活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以安塞县为例被引量:26
2008年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关系到人工重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退耕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科学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经济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采用主成分析法对6个经济指标与退耕还林(草)经济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用聚类分析法对8个模式的经济效应进行分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经济效应指标可以简化为特色农业收入因子、粮食收入因子和非农业收入因子,并对各因子对经济效应的贡献作了详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个退耕模式可分成4个经济效应发展类型:经济效应增效型、经济效应稳步型、经济效应迟缓型和经济效应滞后型;从而进一步验证经济效应与农业结构调整、后续产业的发展、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为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提供研究依据。
刘志超杜英徐丽萍杨改河冯永忠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经济效应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黄土丘陵沟壑区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采用野外调查、定点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A组为刺槐林1和荒坡,B组为封育和未封育,C组为刺槐林2和农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的季节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近似于抛物线形,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0月份以前,A、B两组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小于对照,此后较对照明显提高,说明在降水较少的月份,尤其是旱季,保水效果好;C组中,刺槐林2土壤含水量表现出和农田基本相似的变化趋势,且土壤含水量始终较农田高。3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平均值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当年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偿作用均较好;其变异系数总体上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逐渐减小;3组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变化幅度差异较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呈减少趋势。
胡江波杨改河贺桂芹张笑培刘志超淮宗安李会萍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水分渭北旱塬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耦合研究
本研究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的种植类型、气候背景、地质和土壤背景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6种退耕模式,并将没有退耕的地区作为对照。通过对6种退耕还林(草)模式和对照的调查与分析,确定了适合退耕还林(草)区的经济效应和生态...
刘志超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效应退耕模式生态指标气候背景
文献传递
退耕还林(草)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经济生活影响的分析——以安塞县为例
2007年
以安塞县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为对象,以参与性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为调查方法和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安塞县实行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后促进了当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生活用能的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家庭收入呈现多元化,对退耕还林(草)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志超杨改河杜英冯永忠王得祥
关键词:退耕还林(草)黄土丘陵沟壑区经济生活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以安塞县为例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可以由农田生态系统转变为林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量来体现。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可以为验证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完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选取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固碳释氧、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研究了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对退耕后生态系统中各植被类型的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安塞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从退耕前(1998年)的188.37亿元增加到退耕后(2005年)的241.03亿元,增幅达27.95%;在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价值的贡献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77.08%),接近于总价值的3/4,其次是土壤保持价值(11.43%)、维持营养物质循环价值(6.83%)、固碳释氧价值(3.94%)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0.54%),净化空气价值(0.18%)最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各植被类型的总服务价值表现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经济林;从各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系统服务价值量来看,系统服务功能大小依次表现为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经济林>农田。【结论】实例分析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保护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杜英杨改河刘志超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植被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