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雨
- 作品数:62 被引量:325H指数:10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胸腰椎结核前路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被引量:1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后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的策略。方法对13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经前路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对其中15例术后复发合并窦道形成并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并均采取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取出、植骨融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的翻修术治疗。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14例治愈,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1例再次复发,再次复发率为6.67%(1/15),经抗结核及换药4个月治愈。结论胸腰椎结核一期前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与病灶清除不彻底、耐药性结核菌株出现、非活性异物过多放置、内固定松动失效、长期营养不良及不正规化疗有关;前路病灶的彻底清除及良好的植骨支撑、后路坚强的内固定结合有效的化疗可明显减少翻修术后结核的复发率。
- 桂钱欢李波余雨屈一鸣卢旻鹏
- 关键词:脊柱结核复发翻修术
- 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固定装置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载荷的影响。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人脊柱标本(L1~S1),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为完整组(N组);损伤组(I组);棘突钉-钩-板组(L组);置入Wallis系统(W组);椎弓根螺钉固定组(P组),每组2具标本。用WDW-4100电子万能试验机,分别重复测试中立位(AC)、前屈后伸(Flex/Ext)、左右侧弯(LB)、旋转运动加载模式下,完整标本、损伤标本和各种固定方式之间的稳定性的差异,以及固定后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结果:力学稳定性,L组固定节段标本的生物学稳定性与I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垂直位移:AC(3.17±0.43)mm,Flex(3.13±0.34)mm,Ext(5.52±0.63)mm,LB(5.62±0.53)mm;水平位移:AC(0.72±0.06)mm,FLex(0.57±0.06)mm,Ext(0.72±0.06)mm,LB(0.67±0.06)mm,P〈0.05],与N组及W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即L组稳定性与N组和W组相仿。L组与P组比较,稳定性有差异(P〈0.05)。即L组稳定性较P组稳定性差。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应力载荷的影响。L、W组在相同力学载荷下,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垂直位移:AC(3.12±0.43)mm,Flex(2.72±0.36)mm,Ext(4.32±0.36)mm,LB(4.82±0.55)mm;水平位移:AC(0.67±0.01)mm,Flex(0.54±0.04)mm,Ext(0.70±0.04)mm,LB(0.78±0.05)mm,P〉0.05];L组与P组在相同力学载荷下,对固定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力学载荷影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垂直位移:AC(2.91±0.53)mm,Flex(4.22±0.59)mm,Ext(5.22±0.56)mm,LB(5.42±0.49)mm;水平位移:AC(0.92±0.06)mm,Flex(0.62±0.06)mm,Ext(0.98±0.09)mm,LB(0.99±0.09)mm,P〈0.05],即L组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关节突载荷的影响小于P组。结论:腰椎棘突钉-钩-板静态稳定装置生物力学性能优良,刚度适
- 张红军邵高海李敬花张涛李波余雨王群波
- 关键词:腰椎棘突生物力学
-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5年
- 骨外科学与解剖学、神经病学、影像学等学科联系紧密,知识面广、专业性强;是一门既需要大量记忆,又需要充分理解的学科。由于各大医学院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学生多、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1],目前骨外科学教学仍以"教师集中讲、学生仔细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1-2]。虽然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削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
- 余雨王娟
- 关键词:骨外科学神经病学学科联系临床思维高等医学教育
-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4年
- 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给西方医学带来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中医领域。近几十年来国内关于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教学实践的讨论层出不穷,他们各自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但是考虑到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与古代社会的差异,中医学循证已成大趋势。回顾这些年来中医循证之路,群策群力,却收效甚微。中医学本身就存在着"循证基因",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基因的作用发挥出来。中医循证的教学应该侧重于循证理念,而临床实践则应该侧重于辨证论治与循证医学相结合。
- 王娟谭玖清余雨唐成林黄思琴
- 关键词:循证医学中医教育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脊柱手术后皮下积液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脊柱手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科采用VSD治疗脊柱手术后皮下积液患者26例(A组),选取同期接受传统换药治疗的23例患者为对照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次手术率、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对患者影响程度、满意度及医疗费用。结果所有病例伤口愈合出院,随访3月无复发。A组再次手术率为19.23%(5/26),与B组(47.83%,11/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38,P=0.033);A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对患者影响程度分别为(4.77±2.20)次、(12.88±2.80)d、(1.23±0.86)分,与B组(12.70±1.36)次、(17.87±1.71)d、(2.17±0.6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939、t=-7.386、t=-4.275,P=0.000)。疗效满意度评价分"满意、合格、不满意",A组分别为20例、4例、2例,与B组(10例、5例、8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87,P=0.032)。A组中再手术组、非手术组费用分别为(7504.20±130.34)、(2738.05±96.71)元,与B组(4741.18±153.98)元、(2014.08±109.64)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704、t=19.713,P=0.000)。结论 VSD治疗脊柱术后皮下积液效果良好,相比传统方法具有痛苦少、满意度高、工作量少等优点,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
- 徐海涛余雨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脊柱手术皮下积液
- 聚D,L-乳酸多孔支架的体外相容性研究
- 2015年
- 目的 评估聚D,L-乳酸(PDLLA)三维多孔支架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类材料的可行性,为进一步进行体内试验提供依据.方法 将分离、获取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0,3,6,9,12周组),分别用含体积分数20%降解液(0,3,6,9,12周时的PDLLA降解液)的细胞培养液和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液进行细胞培养(以不含有降解液的细胞培养液或者成骨诱导分化培养液培养组为对照组,即0周组),从BMSCs的毒性、活力、成骨分化能力等方面定量评估PDLLA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将分离、获取的第3代BMSCs种植于PDLLA支架材料上,定期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从不同时相点细胞在PDLLA材料表面的生长情况定性评估PDLLA支架材料的细胞相容性. 结果 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未发现对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各组均未发现对细胞的活力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t3=-0.441,P=0.671;t6=1.596,P=0.154;t9=-0.492,P=0.636;t12=-1.135,P=0.283);各组细胞ALP染色和钙结节染色结果均表现为阳性,ALP活性定量检测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定量检测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结果显示,BMSCs在PDLLA三维多孔支架材料上呈现较好的贴壁生长.结论 PDLLA支架材料对BMSCs具有较好的体外相容性,可以作为一种骨组织工程支架类材料进行后续的体内试验.
- 朱水涛王群波邵高海卢旻鹏余雨李波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骨髓L-乳酸
- 退变性脊柱侧弯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10月~2006年3月,笔者收治45例退变性脊柱侧弯,将病人随机分成2组。第1组行针对有神经、脊髓压迫症状的狭窄部位进行减压、植骨、原位固定;第2组通过充分减压,运用长节段固定,短节段融合的方法,重建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平衡。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平均22个月。全部获得植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5个月。术后Cobb角0°~29°。结论充分减压,最大限度重建脊柱在冠状面和失状面的平衡,的手术方法。关键词退变性侧弯;充分减压;融合术95%患者自诉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长节段固定、短节段融合的方法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邵高海钟斌余雨赵波周永发
- 关键词:融合术
- 13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固定及后路半椎体切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评价由单个孤立半椎体引起青少年侧后凸畸形经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的初期手术效果,并探讨固定节段的选择。方法对13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为9~17岁,平均12.4岁。均经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长节段矫形内固定。结果侧凸畸形由术前平均68.3°改善至27.2°(矫正率达60.2%);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45.6°矫正至19.3°。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随访11个月至3年,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长节段矫形内固定对青少年脊柱结构性侧后凸畸形的矫形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 王群波邵高海李波余雨钟斌
- 关键词:后路半椎体切除青少年
- 胸腰椎半椎体后路矫形术失效原因及翻修策略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术失效原因,并总结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9例胸、腰椎半椎体畸形后路矫形术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岁10个月~24岁,中位年龄12岁。结合原始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明确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型半椎体,位于胸段2例,胸腰段5例,腰段2例。翻修术前侧凸Cobb角为(45.4±17.4)°,后凸Cobb角为(29.8±22.0)°。分析初次手术失效原因后制定矫形策略,行后路翻修术,对脊柱畸形进行再次矫正。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6.5 h,平均4.5 h;术中出血量400~2 500 mL,平均95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深部感染、呼吸衰竭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1例出现单侧下肢麻木,经消肿、营养神经治疗1周后完全缓解。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X线片示术后8~14个月,平均11个月植骨均融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侧凸和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末次随访时获得的矫形均无丢失。结论半椎体的处理、固定及融合范围选择、术中矫形操作、内固定物选择均是影响后路矫形术成败的常见因素。总结失效原因并制定个性化翻修策略进行翻修,临床疗效满意。
- 李波卢旻鹏王群波余雨邵高海
- 关键词:胸腰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后路矫形术翻修术
- 颈脊髓损伤后一周内外周血白细胞变化的临床观察
- 目的:分析颈脊髓损伤患者伤后一周内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特点以及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观察2013年9月-2015年01月期间共收治的78例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按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分为三组,A组:完全性损...
- 徐海涛邵高海屈一鸣李波卢旻鹏余雨
-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