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明
-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抑郁障碍与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关系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早期运动障碍加重的影响。方法收集首次发病的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85例,所有患者完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入院时通过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将入选患者分为无抑郁障碍组和抑郁障碍组;入院后依据美国国立卫生脑卒中量表(NIHSS)对早期运动障碍动态评分,将以上每组再分成稳定亚组和进展亚组。比较各组的早期运动障碍进展发生率、梗死灶体积前后比(V2/V1)、大脑中动脉(MCA)病变及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结果 1.抑郁障碍组早期运动障碍进展率(10/27,37.04%)明显高于无抑郁障碍组(9/58,15.52%)(χ2=4.92,P=0.03);2.基底节区脑梗死存在明显MCA狭窄或闭塞(37/85,43.53%),抑郁障碍组与无抑郁障碍组MCA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56);3.进展亚组V2/V1大于稳定亚组;在进展亚组中,抑郁障碍组V2/V1与无抑郁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39,P=0.00);4.收缩压、空腹血糖在病情进展时明显偏高,其中空腹血糖与抑郁障碍存在明显相关性(r=0.425,P=0.000)。结论抑郁障碍能促进基底节区脑梗死早期运动障碍进展。
- 伍明李梅笑
-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障碍磁共振成像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 2009年
- 新生血管生成和炎症浸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重要特点,其产生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缺氧诱导因子-1是一个能在缺氧状态下发挥活性的转录因子。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缺氧诱导因子-1通过α活性亚单位调控多种靶基因表达而促进新生血管生成、促进炎症反应和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导致病变进展。
- 伍明范学军
-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血管生成炎症不稳定斑块
- 中青年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LDL-C/HDL-C比值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LDL-C/HDL-C比值在中青年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通过NIHSS评分对37例中青年sICAS新发患者分成两病例组,同时收集同期住院中青年头晕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LDL-C/HDL-C比值差异。治疗6个月后再次分析病例组血管病变、LDL-C/HDL-C比值前后对比情况。结果中青年sICAS患者LDL-C/HDL-C比值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治疗后,研究组中64.71%的颅内血管狭窄好转,LDL-C/HDL-C比值变小,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DL-C/HDL-C比值增大是中青年sICAS重要的危险因素;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干预能降低LDL-C/HDL-C比值,缓解中青年sICAS。
- 伍明范学军李梅笑蒙巍王扬吴珊
- 关键词:中青年颅内动脉狭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磁共振血管成像
- 脑梗死抑郁应用盐酸氟西汀的作用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分析脑梗死抑郁应用盐酸氟西汀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于2013年6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抑郁患者80例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本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2组各4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加盐酸氟西汀治疗方案,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抑郁改善状况,并观察2组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总效率达到85%、抑郁恢复达到70%;常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总效率达到了67.5%、抑郁恢复达到45%;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抑郁患者予以盐酸氟西汀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十分显著,疗效满意,即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活动能力。
- 王杨李梅笑伍明
- 关键词:脑梗死盐酸氟西汀抑郁疗效
- 丁苯酞联合多奈哌齐对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CI)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多奈哌齐(DPZ)治疗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治疗的62例脑梗死后V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DPZ治疗,观察组采用丁苯酞与DPZ联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WBV)、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T)]水平、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WBV、FIB、PV及HT、NP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WBV、FIB、PV及HT、NPI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后VCI患者采用丁苯酞与DPZ联合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认知功能,减轻精神行为症状,未增加不良反应。
- 赵彦儒伍明刘永存
- 关键词: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丁苯酞多奈哌齐血液流变学指标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对象入院当日和治疗第14天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判定,对比两组对象血清IL-1β、IL-6及TNF-α与其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当日、及第14天的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NIHSS评分与ACI患者入院当日的IL-6呈正相关,与ACI患者第14天的IL-1β及IL-6呈正相关。Barthel指数与ACI患者第14天的IL-1β及IL-6呈负相关,而与TNF-α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监测ACI患者的血清IL-1β、IL-6对其病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 谭昌锐谢江霞伍明陈小丹蔡洁丹
- 关键词:脑梗死血清IL-1ΒIL-6TNF-Α神经功能评分
- 氟西汀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观察氟西汀对脑梗死患者治疗1年内不同时期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住院48 h内常规二级预防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治疗,观察时间1年。截取住院48 h内,即氟西汀治疗前、脑梗死后1 w、1个月、3个月、1年5个时间点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及MoCA量表检测及一般情况评定,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1年内两组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脑卒中后3个月、1年MoCA评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 w、1个月MoCA评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脑卒中后3个月,1年治疗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脑卒中后1 w、1个月NIHSS评分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氟西汀治疗能显著改善脑梗死后1年的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
- 李梅笑王国香王杨吴珊伍明吴军
- 关键词:氟西汀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
- 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斑块内HIF-1α与新生血管的关系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通过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模型来探讨早期斑块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研究超声造影(CEUS)能否检测早期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变化。方法:采取高脂饮食联合硅橡胶圈干预建立兔CAS模型。第14,28天行CEUS检测CAS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得出斑块内的造影剂峰值强度(PI)并进行前后对比分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斑块内CD31,HIF-1α,VEGF,α-actin,RAM-1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同时对PI与CD31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第14天CEUS显示CAS斑块内已有新生血管形成;第14,28天斑块内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斑块内HIF-1α,VEGF,RAM-11,α-actin,CD31第14,28天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斑块内HIF-1α分别与VEGF,RAM-11,α-actin,CD31表达呈正相关;PI与CD31表达亦呈正相关。结论:在CAS演变过程中,早期斑块内即有新生血管形成,HIF-1α在CAS早期病变中促进新生血管形成。CEUS能检测CAS早期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其变化。
- 伍明何纬赵华栋樊建华张丽婷李婷周平范学军
-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缺氧诱导因子-1Α新生血管超声造影
- MMP-9、TIMP-1和VEGF在兔颈动脉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的关系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兔颈动脉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高脂饮食组(B),硅橡胶圈干预联合高脂饮食(C、D组);分别于14,28 d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形成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变化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斑块内MMP-9、TIMP-1,VEGF及CD31的表达情况,分别计算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MVD),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C、D组均有斑块及新生血管形成,A、B组无斑块形成;免疫组化显示C组、D组MMP-9/TIMP-1,VEGF及CD31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MMP-9/TIMP-1,VEGF与新生血管呈正相关(P<0.01)。结论 MMP-9/TIMP-1比值失衡及VEGF表达增强与颈动脉早期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形成有关,在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赵华栋范学军伍明樊建华周平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基质金属蛋白酶-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