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树玲
-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河北省荣军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瑞波西汀治疗氯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2013年
- 目的观察瑞波西汀治疗氯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筛选110例长期住院的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试验期间原氯氮平剂量不变,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6、24周末测定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空腹血糖、血脂、血浆胰岛素(INS)水平等指标,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6、24周末以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周后,研究组患者体重、BMI、腰围、臀围、WHR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1、t=2.71,P<0.01、t=2.89,P﹤0.01、t=3.02,P﹤0.01、t=1.98,P﹤0.05)。TG、TC、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血浆胰岛素(INS)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1;t=2.75,P﹤0.01;t=2.68,P﹤0.01;t=2.78,P﹤0.01;t=3.02,P﹤0.01)。HDL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5),血糖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结论瑞波西汀治疗氯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安全有效。
- 赵树霞李占胜耿寒松尹秀茹刘亚丽崔慧敏刘红任树玲张卫青赵慧王兴谢宝钦路保慧
- 关键词:瑞波西汀氯氮平代谢综合征
- 瑞波西汀治疗氯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观察瑞波西汀治疗氯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和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10例我院长期住院的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疗程2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末测定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空腹血糖、血脂、血浆胰岛素(INS)水平等指标,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评定对认知功能的疗效;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周后,研究组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TG、TC、LDL、VLDL、血浆胰岛素(INS)均低于治疗前(P<0.05或<0.01),HDL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血糖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BANS评分研究组即刻记忆、注意、延时记忆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或<0.01),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瑞波西汀有效改善氯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并改善认知功能。
- 赵树霞李占胜耿寒松尹秀茹刘亚丽崔慧敏刘红任树玲张卫青赵慧王兴谢宝钦路保慧
- 关键词:瑞波西汀氯氮平代谢综合征
- 瑞波西汀对氯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瑞波西汀对氯氮平所致代谢综合征的改善作用,以及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男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5例,疗程2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末测定体重、BMI、腰围、臀围、wHR、空腹血糖、血脂、血浆胰岛素(INS)水平等指标,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对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4周后,研究组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TG、TC、LDL、VLDL、血浆胰岛素(INS)均低于治疗前,HDL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无明显改变。GQOLI-74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功能维度、社会功能维度及总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研究组失眠、便秘、出汗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波西汀可有效改善氯氮平所致的代谢综合征,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 赵树霞李占胜耿寒松尹秀茹刘亚丽崔慧敏刘红任树玲张卫青赵慧
- 关键词:氯氮平代谢综合征生活质量瑞波西汀
- 循证护理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效果研究
- 2022年
- 分析循证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质量的改进效果,同时分析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符合条件的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各73例,实验组加用循证护理,对比组传统护理,观察两组冲动行为发生率、住院时间等差异。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NOSI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理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依从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冲动行为发病率8.21%,对照组冲动行为发病率13.69%,差异明显(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是我国精神科常见疾病,患者发病后需通过药物治疗,但患者的病情会导致其出现冲动行为,单纯依靠药物干预效果较差,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整体护理质量,值得临床重视。
- 任树玲王伟卓
- 关键词:循证护理精神分裂症冲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