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明

作品数:25 被引量:15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内镜
  • 4篇生物化学
  • 4篇细胞
  • 4篇小肠
  • 4篇胶囊内镜
  • 4篇教学
  • 3篇胆管
  • 3篇纤维化
  • 3篇消化道
  • 3篇消化道出血
  • 3篇化道
  • 3篇教学模式
  • 3篇肝纤维化
  • 2篇胆管上皮
  • 2篇胆管上皮细胞
  • 2篇医学生
  • 2篇上皮
  • 2篇上皮细胞
  • 2篇食管
  • 2篇食管反流

机构

  • 24篇中山大学附属...
  • 7篇中山大学
  • 1篇东莞市虎门医...

作者

  • 25篇任明
  • 11篇陈旻湖
  • 7篇曾志荣
  • 7篇胡品津
  • 7篇宋志宏
  • 5篇高国全
  • 5篇何瑶
  • 5篇肖英莲
  • 5篇杨荣萍
  • 4篇熊理守
  • 4篇元刚
  • 4篇陈白莉
  • 3篇陶莎
  • 3篇林金坤
  • 3篇朱森林
  • 3篇杨莉
  • 3篇黄文生
  • 2篇陈瑜君
  • 2篇陈瑞莞
  • 2篇高翔

传媒

  • 3篇新医学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3篇中国高等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医学教育探索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40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后的随访研究
目的近年来血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doscope,DBE)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GIB)的病因诊断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病变检...
曾志荣高翔陈旻湖张芳宾任明胡品津
文献传递
胆管上皮细胞株抑制共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株增殖
2011年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mIBEC)与肝癌细胞株HepG2,探讨mIBEC对HepG2细胞株的可能作用。方法体外共培养HepG2与mIBEC,采用CellTiter 96○R AQueous One Solution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分别测定并比较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增殖的情况;实时定量PCR法分别测定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其Ki67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测定HepG2细胞单独培养时以及与mIBEC共培养后其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mIBEC共培养后24~72 h,HepG2细胞增殖水平低于其单独培养时的水平(P<0.01),且伴有Ki67 mRNA表达的下调(P<0.05);与mIBEC共培养后,HepG2细胞caspase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其单独培养时均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BEC可抑制共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caspase3激活表达上调可能是mIBEC抑制共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何瑶黄文生杨荣萍任明
关键词:胆管上皮细胞共培养CASPASE3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2002年9月至2007年3月间对155例患者所进行的159例次胶囊内镜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胶囊内镜在胃和小肠的平均运行时间,评价患者的耐受性、胶囊内镜完成检查情况及胶囊内镜下病变的检出情况等。结果155例患者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97例,腹痛42例,腹部不适6例,腹泻4例,体检6例。93.1%的患者(148/159)完成了全小肠摄影。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未诉特殊不适。胶囊内镜胃内平均停留时间为65.5(1~335)min,小肠平均停留时间为282.2(45~524)min。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为78.6%(125/159)。胶囊内镜发现血管病变43.4%(69/159),小肠炎性病变28.3%(45/159),黏膜下结节10.1%(16/159),小肠憩室8.2%(13/159),小肠肿物5.7%(9/159)以及小肠息肉、小肠异物、小肠寄生虫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变检出率为89.7%(87/97),腹痛查因病变检出率为73.8%(31/42)。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性较高,患者容易接受。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任明元刚朱森林曾志荣陈白莉陈旻湖胡品津
关键词:胶囊内镜小肠疾病胃肠出血
大鼠免疫性与淤胆性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比较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大鼠肝脏长期暴露于猪血清后可出现免疫损伤及随后发生的肝纤维化,而胆总管结扎后亦可诱导大鼠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最终发生肝纤维化。这两种损伤后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及机制均不同。本研究比较这两种不同处理后肝脏损伤的发生发展,探讨炎症与纤维化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1)通过给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IPS)(3ml/kg,1次/周,连续12周)诱导慢性肝纤维化(IPS组)。通过结扎胆总管诱导急性淤胆性肝纤维化(BDL组);(2)采用Knodell组织学评分评价肝脏组织学改变;(3)采用抗αSMA抗体、抗ED1抗体、抗CK7抗体、抗CD45抗体对肝脏进行免疫荧光染色;(4)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肝脏中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包括I型胶原蛋白(col-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结果(1)Knodell组织学评分示BDL组汇管区坏死、肝小叶内变性和灶性坏死、汇管区炎症均显著高于IPS组(P<0.01),而肝纤维化评分则低于IPS组(P<0.05);(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BDL组肝脏内炎性细胞浸润极为明显,并伴有多量αSMA阳性细胞,IPS组肝脏见较多αSMA阳性细胞,但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3)实时定量PCR显示与正常对照组肝脏相比,IPS组肝脏中与细胞外基质重建有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而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除RANTES外,均与正常对照组相当(P>0.05)。而BDL组肝脏中所有的与炎症相关的前炎性因子及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均增高(P<0.05)。结论IPS诱导的肝纤维化表现为显著的细胞外基质的重建而不伴明显的炎性�
何瑶陈白莉杨荣萍任明曾志荣
关键词:肝纤维化猪血清胆管结扎
急性胃扩张的诊治被引量:9
2008年
任明
关键词:急性胃扩张胃肠减压
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传统检查手段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空肠、同肠病变的判断较为困难,胶囊内镜的问世使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本研究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评价胶囊内镜病变的检出率,并对部分进行...
任明陈旻湖曾志荣元刚陈白莉高翔胡品津
文献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肌成纤维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有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迁徙至损伤器官参与其纤维化形成过程。因此,本研究拟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可能作用及机制。方法:(1)以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株(MSCs)Ap8c3进行标记(Ap8c3-eGFP)。(2)制作胆总管结扎(BDL)及猪血清腹腔注射(IPS)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3)经大鼠尾静脉将Ap8c3-eGFP注入前述动物体内。(4)检测大鼠肝脏、骨髓中eGFP阳性(eGFP+)细胞分布及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情况。结果:(1)静脉注射的Ap8c3-eGFP干细胞最终可出现于发生肝纤维化的大鼠肝脏及骨髓中。(2)大鼠肝脏中的eGFP+细胞同时表达α-SMA,主要分布于肝脏增生纤维束内。(3)迁徙至骨髓的Ap8c3-eGFP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表达α-SMA。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何瑶熊理守黄文生杨荣萍陈瑜君任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肝硬化
不同亚群肝脏巨噬细胞在猪血清诱导大鼠免疫性肝损伤中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正常大鼠肝脏中存在2个巨噬细胞亚群,本实验将探讨猪血清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肝脏巨噬细胞的构成及作用。方法:(1)制作大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2)肝脏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荧光研究。(3)流式细胞技术研究并分离肝脏巨噬细胞。(4)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巨噬细胞、炎症及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及Ki67(细胞增殖抗原,MKI67)的表达。结果:(1)猪血清腹腔注射组(IPS组)大鼠肝内大量纤维间隔形成,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阳性的肌成纤维细胞增生,ED2(CD163,表面抗原分化簇163)阳性细胞增多。(2)免疫荧光及印度墨注射后显示IPS组肝脏中巨噬细胞大小不一,自身荧光强弱不等,在肝内分布不同;GdCl3仅可清除体积大、自身荧光强的细胞。(3)自大鼠肝脏分离出2个巨噬细胞亚群,即ED2染色强阳性、自身荧光强的细胞(ED2high/AFhigh)和ED2染色弱阳性、自身荧光弱的细胞(ED2dim/AFdim),与对照组相比IPS组2个亚群细胞数量均显著增多。(4)ED2high/AFhigh细胞中主要表达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ED2dim/AFdim细胞则主要表达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5)ED2dim/AFdim细胞Ki67表达显著高于ED2high/AFhigh细胞,IPS组巨噬细胞Ki67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猪血清诱导免疫性肝脏损伤大鼠肝脏中亦存在2个巨噬细胞亚群,它们在肝脏损伤发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ED2dim/AFdim细胞增殖活跃,主要表达与纤维化相关的基因,可能在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何瑶黄文生杨荣萍陈瑜君任明
关键词:流式细胞术巨噬细胞猪血清
内镜下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出血
2006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内镜下单独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或联合其他措施治疗消化道出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内镜下单独应用APC或联合用局部注射肾上腺素、喷洒组织胶或钛夹治疗各种病因的消化道出血。【结果】自2002年10月至2006年1月共治疗了69例次,年龄3~80岁,平均53岁,其中消化性溃疡20例次,下消化道溃疡5例,恶性溃疡4例,炎症性病变14例次,息肉或原位癌切除术后出血7例,消化道血管病变19例次,无效止血3例,总的止血率达94.2%,除少数患者腹胀,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单独应用APC或联合其他措施治疗消化道出血是非常安全有效的。
王锦萍李初俊张定国任明陈旻湖崔毅
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消化道出血
雷贝拉唑不同用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比较
目的目前在国内未见雷贝拉唑不同用法对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抑酸特点研究的报道。本研究拟观察雷贝拉唑 10mg Bid 和20mg qd 对 GERD 患者反流症状控制的效果,比较两者的抑酸效应及减少食管酸暴露的...
林金坤肖英莲任明杨莉胡品津陈旻湖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