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预后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异常
  • 1篇代谢障碍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短期预后
  • 1篇心电
  • 1篇心电描记
  • 1篇心电描记术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形
  • 1篇血管成形术

机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于长江
  • 2篇高连波
  • 2篇田沈
  • 1篇贾麾
  • 1篇刘千朔
  • 1篇王君梅
  • 1篇李明
  • 1篇高红华
  • 1篇徐传利
  • 1篇王正则
  • 1篇徐艳媛

传媒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糖代谢异常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变特点及对早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糖代谢异常合并急性脑梗死的病变特点,探讨糖代谢异常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本院急性脑梗死病例307例,根据血糖化验结果分为两组:糖代谢异常组(糖尿病、糖调节受损)122例、正常血糖组185例。所有患者均完善头磁共振及血管超声等相关检查,并进行CISS分型。入院及发病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将评分的差值作为结局变量,分为预后良好(NIHSS差值≥4分或≥50%)及预后不良(NIHSS差值<4分<50%)组,比较各组相关情况。【结果】①糖代谢异常组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及心源性卒中(CS)的比例高于正常血糖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两组穿支动脉疾病(PAD)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②糖代谢异常组再发性、大面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③正常血糖组早期预后良好者为64.86%(120/185),明显高于糖代谢异常组45.90%(56/122),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05,P <0.05)。【结论】糖代谢异常可加快大动脉硬化进程,为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田沈王君梅于长江徐艳媛徐传利
关键词:脑梗死葡萄糖代谢障碍预后
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33例,在发病48 h内(入组时)、发病第7天及第(14±2)天分别监测患者的心电图。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TOAST)分型进行卒中分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预后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将预后分为预后极差、预后不良、预后一般和预后良好。结果 (1)233例患者研究期间共149例(63.95%)发生心电图异常;入组时、发病第7天、发病第(14±2)天心电图异常率〔52.79%(123/233)、55.79%(130/233)、51.07%(119/233)〕间无差异(P>0.05),其中ST-T改变者比例分别为69.11%(85/123)、67.69%(88/130)和77.31%(92/119)。(2)心电图异常者的责任血管、卒中分型与心电图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两组的病灶位置间有差异(P<0.05)。(3)根据mRS评分,ST-T改变者发病第7天、发病第(14±2)天的预后优于心律异常者(P<0.05);根据NIHSS评分差值,心电图正常者的预后优于心电图异常者(P<0.05)。(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纤颤是急性脑梗死伴发心功能异常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3.070,95%CI(1.118,8.430),P=0.02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容易诱发心功能异常,早期出现心电图改变,主要为ST-T改变,其与短期预后密切相关。脑叶梗死更易诱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内的心电图异常。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者常预后不良,尤其是合并心房纤颤者。
高连波于长江高红华李明
关键词:脑梗死心脏病心电描记术预后
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对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分析应用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对患者发生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的影响,并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153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脑梗死病史、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情况等),其中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72例、单纯药物治疗81例。治疗48个月后,对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24个月时,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发生率显著高于动脉支架成形术组(P<0.05)。48个月后153例患者中共发生认知功能障碍47例,单因素分析表明嗜烟(吸烟>10年,每日>20支)、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侧颈内动脉轻度狭窄、房颤、支架成形术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支架成形术(OR=0.44,95%CI:0.21~0.88,P=0.01)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性因素。高血压病史(OR=1.79,95%CI:1.22~2.01,P<0.01)、房颤(OR=1.57,95%CI:1.01~1.98,P=0.03)是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支架成形术可显著降低严重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与高血压病和房颤相关,且与高血压病相关性较高。
刘千朔于长江贾麾王正则田沈高连波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认知功能障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