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芳
- 作品数:209 被引量:1,239H指数:19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1970s—2010s玉米品种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为明确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提升过程中籽粒营养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用1970s—2010s五个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高产玉米品种进行3年大田试验,分析产量提升过程中各年代品种冠层结构、干物质积累量与转运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营养品质等变化规律及各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对比1970s—2000s的品种,2010s品种(‘登海618’)的产量提高了9.37%~55.89%,收获穗数和百粒重分别增加4.18%~10.48%和9.85%~33.48%(P<0.05)。2010s品种(‘登海618’)具有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百粒重,主要原因是百粒重的提升依赖于籽粒总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显著增加。相较于1970s和1990s品种,2010s品种(‘登海618’)的籽粒可溶性糖和总淀粉含量分别增加6.56%~16.48%和0.70%~2.14%,但其籽粒粗蛋白含量则降低3.98%~8.17%。吐丝后65 d,2010s品种(‘登海618’)穗位叶净光合速率较其他年代品种提高31.86%~105.35%;成熟期时,其穗位叶SPAD较其他年代品种也增加8.22%~42.66%(P<0.05);同时其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也较1970s(‘中单2号’)、1980s(‘丹玉13’)、1990s(‘掖单13’)、2000s(‘先玉335’)代表品种分别增加0.72%~33.22%和5.34%~43.77%。综上,2010s品种(‘登海618’)的籽粒可溶性糖、总淀粉含量均较高,但籽粒粗蛋白含量较低。在保证花期较高的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维持生育后期的穗位叶SPAD,同时显著增加花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量则是2010s品种(‘登海618’)籽粒总淀粉、可溶性糖含量高于1970s和1990s品种的主要原因。
- 王利青高聚林王富贵马达灵于晓芳郭怀怀
- 关键词:玉米营养品质冠层结构
- 密度对超高产春玉米氮素积累、运转、利用及叶片衰老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为阐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利用与叶片衰老的影响,选用不同穗型超高产春玉米品种浚单20(高秆大穗型)和内单314(中秆中穗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的SPAD值、光合速率(Pn)和植株各器官的氮含量,研究4种种植密度(7.5,9.0,10.5和12.0万株/hm2)对不同穗型春玉米植株器官氮素及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穗型品种叶片和茎鞘的氮素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而氮素运转率和贡献率正好相反;在高密度条件下,氮运转率较高,叶片和茎鞘中的氮被过多的运转,削弱了营养器官的光合特性,加速植株的衰老;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氮素吸收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两穗型品种的氮收获指数均在10.5万株/hm2时最大。
- 王海燕高聚林王志刚于晓芳孙继颖崔超高鑫
- 关键词:超高产春玉米氮素
- 春玉米根系形态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深松深度的响应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深松30 cm(CH30)、40 cm(CH40)、50 cm(CH50)3个不同水平,以常规浅旋15 cm(SR)为对照。通过2014、2015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与对照相比,CH30、CH40、CH50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5.5%、6.0%和7.4%;0-80 cm土层的根长分别增加26.64%、35.96%和47.45%,根表面积分别增加26.82%、42.92%和62.49%,根干重分别增加4.02%、8.48%和13.23%,3个处理间表现为CH50〉CH40〉CH30。深松处理干物质较对照平均增加4.8%,各深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产量平均增加4.3%,表现为CH50〉CH40〉CH30处理。
- 张凤杰孙继颖髙聚林于晓芳王志刚胡树平
- 关键词:玉米土壤理化性质根系
- “互联网+”模式下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快速且高效地提高大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大学生迫在眉睫。本文将“互联网+”模式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相结合,探索科学、全面的教育策略,实施导师制教学管理,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步入社会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 潘艳飞郝一男于晓芳
- 关键词:导师制
-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肥力对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改善内蒙古西部地区玉米增密增产与倒伏相矛盾的问题。【方法】以不同耕作方式提升土壤肥力为手段,设置种植密度梯度,分析不同土壤肥力对玉米茎秆抗倒伏指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土壤肥力提升,玉米倒伏率降低。茎粗、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折断强度增加;且增加种植密度后,土壤肥力降低倒伏率的效果越加明显,先玉696和西蒙6号在低密度下,低、中、高肥力倒伏率平均较农户浅旋耕作方式(CK)分别降低0.33、1.41、2.50和0.51、1.78、2.67个百分点。增密后,分别较农户浅旋耕作方式(CK)降低0.59、1.95、3.71和0.68、2.30、3.90个百分点。提升土壤肥力,玉米产量提高。在先玉696和西蒙6号达到最高籽粒产量时,低肥力水平平均较农户浅旋耕作方式(CK)增加0.21 t/hm^2和0.26 t/hm^2,中肥力增加0.73 t/hm^2和0.86 t/hm^2,高肥力增加1.41 t/hm^2和1.68 t/hm^2。【结论】通过提升土壤肥力,增加玉米茎粗、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折断强度,从而降低了倒伏率,同时增加了产量。
- 雷娟玮于晓芳高聚林马达灵王志刚孙继颖胡树平许鹏
- 关键词:玉米土壤肥力抗倒伏性
-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默川平原灌区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默川平原灌区土壤物理特性的改良效果,探究最适合的秸秆还田方式。【方法】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种秸秆还田方式:农户常规耕作(CK)、深翻秸秆还田(DPR)、深松秸秆还田(SSR)、秸秆覆盖免耕(NTR)、秸秆覆盖条带深旋(SCR),研究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2019—2021年,DPR和SSR处理土壤容重下降4.9%~8.5%,土壤孔隙度增加2.9~5.2个百分点,>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18.1~19.2个百分点,改善了土壤结构;田间持水量提高2.6~5.6个百分点,水分入渗阻力减少,累积入渗量增大,玉米主要需水时期土壤含水量提高,达到了增产效果。DPR和SSR处理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12.6、12.3 t/hm^(2),较CK分别增产19.7%、17.5%。【结论】深翻秸秆还田和深松秸秆还田方式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物理特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增加玉米产量。
- 张清旺孙继颖高聚林刘剑张悦忠于晓芳王志刚胡树平包海柱黄志远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物理特性土壤水分
-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的制约瓶颈和突破路径被引量:39
- 2020年
- 保护性耕作是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新世纪以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经历了从农机主导向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的历程,呈现出技术结构集成化、推广主体多元化、应用主体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农户认知、技术结构、土地规模、推广体系、补偿机制等方面的现实障碍。因此,需要从提升农户认知水平、加强先进适用的技术研发与集成、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加强政策引导与法制建设等方面营造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之路。
- 孟凡杰于晓芳高聚林赵益平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 基于热量定量密植协同提升春玉米粒收品种产量及热量利用效率被引量:7
- 2021年
- 以缩短熟期换取充分脱水时间的机械粒收品种选择和推广给北方春玉米增产和热量充分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揭示不同热量条件下玉米机械粒收品种如何通过合理密植实现产量和热量资源高效利用协同的机制,可为机械粒收品种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内蒙古4个不同热量条件区域[分属于热量充沛地区(以种植中晚熟或晚熟品种为主的生态区)和热量有限地区(以种植中早熟、早熟品种为主的生态区)]进行密度联网试验,分析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阶段发育、产量形成和热量利用效率(HUE)的影响,并解析其对热量资源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机械粒收品种均在区域≥10℃积温利用率达86.0%~89.3%的前提下获得最高产量,各区域机械粒收品种最高产量及其对应密度均高于主推品种,特别是在热量有限区域差异明显。机械粒收品种最高产量对应密度随热量资源总量增加呈线性降低,区域≥10℃积温每减少100℃,密度需增加0.17万株·hm^(−2)。热量有限地区机械粒收品种的花前∶花后的生育天数比例、≥10℃积温比例、生物量比例均趋近5∶5,实现最高产量需在常规种植密度6.0万株·hm^(−2)的基础上增密2.8万~3.1万株·hm^(−2),增密后产量为11.1~12.7 t·hm^(−2),可增产20.1%~23.3%,HUE可提高20.6%~30.1%;热量充沛地区机械粒收品种花前∶花后的生育天数比例及积温比例趋近4.5∶5.5,花前∶花后的生物量比例为4∶6,产量为15.4~16.9 t·hm^(−2),实现最高产量需在6.0万株·hm^(−2)基础上增密2.1万~2.3万株·hm^(−2),增密后可增产6.1%~11.5%,HUE可提高8.6%~17.5%。可见,品种热量需求与区域热量资源有效匹配是获得高产并充分挖掘区域产量潜力的前提,基于热量资源定量密植是春玉米机械粒收品种实现增产和热量资源高效利用协同的有效途径,热量有限
- 于胜男高聚林明博王振张宝林于晓芳孙继颖梁红伟王志刚
- 关键词:春玉米积温
- 内蒙古平原灌区高产春玉米(15thm^(-2)以上)产量性能及增产途径被引量:31
- 2012年
- 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高产(15thm-2以上)群体产量进一步提高难度大,产量挖潜途径不明确的问题,采用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产量性能参数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在4年52点次高产(15thm-2以上)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品种密度试验,研究增密对不同品种群体产量性能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增产途径和栽培调控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穗数和穗粒数是决定高产(15thm-2以上)群体产量的主要因素。实现15thm-2以上群体的产量结构为:穗数(7.08~9.60)×104穗,穗粒数477~654粒,千粒重324.7~388.7g,穗粒重168.9~234.0g。其合理群体结构衡量指标是LAImax在6.5以上,平均LAI在5左右,收获期LAI在3.5以上。高秆大穗型品种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7500~75000穗hm2,每穗610~640粒,千粒重380g左右,单穗粒重220~240g,产量大于15thm-2;株高适中的中小穗型品种,理想产量结构是:75000~97500穗hm-2,每穗520~600粒,千粒重340~355g,单穗粒重180~220g,产量在16.5thm-2以上。密度增加促进平均作物生长率(MCGR)和单位面积总籽粒数(TGN)的增加进而提高产量,但增密后平均净同化率(MNAR)降低导致穗粒数显著降低并限制了TGN的提高潜力。通过增密为主的结构性挖潜,使得群体功能的增益大于个体生产性能的降低,实现高产(15thm-2以上),属于"得失性补偿增产";在优化群体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个体生产能力、突破个体库容降低的限制、进行功能性挖潜、实现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协同增益的"差异性补偿增产"、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 王志刚高聚林张宝林罗瑞林杨恒山孙继颖于晓芳苏治军胡树平
- 关键词:春玉米高产群体
- 不同覆膜滴灌方式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为进一步明确不同覆膜滴灌方式的光合特性和增产机理,2012年至2013年间,试验以春玉米为材料,对照为不覆膜滴灌,研究了4种覆膜滴灌方式对玉米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SPAD、荧光参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QM、KM、SM、JM处理的Pn、Tr、Gs、WUEi、SPAD、荧光参数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CK,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个覆膜滴灌方式的产量较CK增产7.6%~28.5%,其中增产幅度最大的为QM,较CK增加28.5%和18.3%,其次是KM,较CK增加24.0%和12.2%,是该地区最佳的覆膜滴灌方式。
- 李维敏孙继颖高聚林胡树平于晓芳王志刚李晓龙
- 关键词:玉米覆膜滴灌光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