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芳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艺术
  • 3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女裙
  • 2篇袍服
  • 2篇西化
  • 2篇民国
  • 2篇民国时期
  • 2篇考古
  • 2篇出土
  • 1篇型制
  • 1篇悬垂
  • 1篇样式
  • 1篇月氏
  • 1篇织品
  • 1篇收藏
  • 1篇丝织
  • 1篇丝织品
  • 1篇唐代
  • 1篇土丝
  • 1篇女真
  • 1篇女装
  • 1篇片式

机构

  • 11篇东华大学

作者

  • 11篇万芳
  • 3篇李甍
  • 1篇王乐
  • 1篇钱欣
  • 1篇赵丰
  • 1篇于淼
  • 1篇李文心
  • 1篇王博

传媒

  • 2篇艺术与设计(...
  • 2篇装饰
  • 1篇毛纺科技
  • 1篇纺织学报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西域研究
  • 1篇乾陵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片式多穿型服装创新设计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一片式服装历史悠久,为探究其构成原理及设计方法,从服装制作及其构成方式出发,对古代至当代的一片式服装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人体的支撑点、支撑部位是影响一片式服装结构的核心因素。进而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提出可使一片式服装具备多穿型功能的创新假设。通过分析大量结构设计实验,归纳出一片式多穿型服装结构设计的3种方法:开口置换法、重组重构法和融合创新法。其中,开口置换法又可细分为位移置换法、交换置换法和替换置换法;重组重构法包含扭转重构法和闭合重构法;而融合创新法则是将开口置换法和重组重构法进行综合运用的结构设计方法。该研究成果扩展了一片式服装在可持续设计方面的可能性。
万芳马彦君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1920年代西方女裙研究
2014年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服装产业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地位与生活方式的变迁,这一时代的审美眼光也颠覆了以往的标准。同时,装饰艺术运动席卷欧洲,这种艺术风潮影响了20年代时尚风潮的方向,造就了一批极具天赋头脑灵活的设计师,而他们为这一时期所设计的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便是直筒女裙。国内业界对这一时期女裙的特点研究,仍是停留在廓形和整体风格,而未对具有标志性的装饰特点加以分类研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丰富,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裙装实物,实属难得,文章以大都会博物馆馆藏1920年代女裙实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总结这一时期女裙装饰手法,从而加深对该时期服饰风格的理解和掌握,能够运用到以后的设计与创新中。
万芳李文心
关键词:大都会博物馆女裙装饰
葛蕾夫人设计中的古典主义风格表现被引量:1
2014年
葛蕾夫人是20世纪法国高级定制行业精湛技艺和优雅设计的典型代表。本文对其作品中的古典主义风格表现方法进行了归纳,认为葛蕾夫人在继承、模仿古典主义服装的制作形式、典型样式的同时,结合时代变化进行了创新,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古典主义风格。
万芳于淼
关键词:古典主义悬垂褶皱
民国时期上海女装西化现象研究
本文着重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论述。分析西化服装的西化特征;将不同表征的西化服装按照出现的年代排比,根据排比结果对民国女装西化的过程加以动态的描述;以西化特征以及西化过程两方面的分析结果,结合相关资料,对民国上海女装西化现象产...
万芳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装
文献传递
新疆出土三角形及长方形衣饰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以新疆地区汉唐时期的三角形及长方形衣饰为研究对象,以相关考古资料为依据,对其存在的时期及地区、主要用途和装饰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又综合其他时期及地区的相关考古发现,参考前人相关语言学及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三角形及长方形衣饰的源流问题进行了探讨。
万芳李甍
关键词:月氏龟兹
契丹袍与女真袍被引量:1
2013年
史载金代女真服饰多承辽制,学术界也大都持此观点。本文将出土的辽代契丹袍和金代女真袍作一比较分析,并和五代两宋时期人马画中人物之袍相印证,以探究二者在结构上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契丹袍和女真袍的主要区别在于袍后开衩的高度和外接片的宽度,此可作为契丹和女真服饰的甄别依据之一,同时,对于五代两宋"人马画"的鉴定有一定借鉴作用。
李甍万芳
关键词:女真袍服
TAM170出土丝织品的分析与研究
TAM170位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北区中部,与TAM 169、TAM 171及TAM186三墓相邻。本文作者通过对吐鲁番阿斯塔那TAM170墓出土丝织品考古发掘原始档案的整理和研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赵丰万芳王乐王博
关键词:丝织品文物研究考古发现文化价值
晚清民国时期汉族女裙的西化被引量:3
2008年
在了解清代女裙形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的部分传世实物,认为在西式女裙取代传统汉族女裙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中西合璧的裙式,而这种独特的裙式可被看作是传统汉族女裙的西化产物。女裙西化的关键是由"围系"到"套穿"的转变。随之而变的还有传统的"裙腰""裙门"等结构。留存至今的此类中西合璧式女裙实物较少,其应用时间及人群可能并不宽泛,但仍不失为近代女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钱欣万芳
关键词:汉族女裙西化
考古所见晋唐时期间裙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一、“间裙”界说 “间裙”一词见《旧唐书》卷一高宗本纪,云“(高宗)思还淳返朴,示天下以质素……其异色绫锦,并花问裙衣等,靡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遵节俭也。”
万芳
关键词:型制
唐代胡俑“袍”的领型被引量:2
2008年
文中所指'胡俑',是随葬于唐代墓葬中且具有'深目高鼻'特征的俑像。由于此面貌特征仅在男俑中突显,故本文所研究的服饰也限于男服。文章通过比对中原及中亚地区的俑像及壁画形象,对唐代中原西胡所穿的'袍服'的不同领型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唐代胡人所穿袍服主要有三角形单翻领及双翻领两式,其中,三角形单翻领源于中亚哒,而双翻领则是四至七世纪广泛流行于中亚地区的一种袍服样式。相对于三角形单翻领,双翻领袍服更为中原人所接受。而圆领样式,很可能是翻领闭合后的另一种穿着形态。
万芳
关键词:袍服样式领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