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海霞
-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AMD3100增加白血病细胞对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和AMD3100增加白血病细胞对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G-CSF、AMD3100单药或联合处理HL-60细胞株后,与HS-5上清或HS-5细胞共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AnnexinⅤ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膜表面CXCR4蛋白、总CXCR4蛋白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情况。结果:HS-5上清或细胞能够保护HL-60细胞免于自发或药物诱导的凋亡,而G-CSF和AMD3100均能够部分逆转这种保护作用,两药联合时更明显;G-CSF能够降低细胞膜表面和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及CXCR4 mRNA的表达,同时上调micro RNA-146a(miR-146a)表达;AMD3100只能降低膜表面CXCR4表达,对细胞质内总CXCR4蛋白、CXCR4 mRNA和miR-146a表达无影响。结论:G-CSF和AMD3100通过不同机制降低白血病细胞的CXCR4表达而阻断CXCR4/CXCL12信号轴,从而打破骨髓微环境-白血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增强化疗药物杀伤作用。
- 盛贤福钟华万海霞钟济华陈芳源
-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AMD3100化疗耐药骨髓微环境
- DCK基因多态性与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研究脱氧胞苷激酶(DCK)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对阿糖胞苷(Ara-C)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检测126例接受Ara-C治疗的AML患者(AML组)和10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DCK基因7个SNP位点(SNP1~7)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DCK不同基因型分布AML组患者的Ara-C治疗效果。结果 DCK基因SNP1(rs2306744)等位基因和SNP2(rs12648166)基因型分布频率,在正常对照组与AML组和Ara-C治疗无效组(n=35)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L组,SNP1的CC型基因型和SNP2的多态性基因型(AG+GG型)以及SNP3(rs4694362)的野生型基因型,对Ara-C治疗表现出较好的临床反应。结论 DCK基因的SNP能作为潜在的Ara-C治疗AML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之一。
- 杨冠群陈芳源万海霞钟华王海嵘钟济华蔡佳翌欧阳仁荣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阿糖胞苷脱氧胞苷激酶单核苷酸多态性
- 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细胞EVI-1基因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对白血病细胞中EVI-1基因的作用。方法:采用1μmol/L的As2O3处理1例高表达EVI-1基因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细胞,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细胞的EVI-1 mRNA表达率;同时采用RT-PCR检测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HL-60、U937和THP-1中EVI-1 mRN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选取EVI-1 mRNA表达量最高的THP-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经多位点PCR测序确认其包含EVI-1基因全长片段后,分别以1、3、5μmol/L的As2O3处理THP-1细胞株,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EVI-1 mRNA表达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EV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s2O3能下调原代细胞中EVI-1 mRNA,抑制THP-1细胞株增殖、诱导其凋亡,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As2O3能下调THP-1细胞株EVI-1 mRNA、EVI-1蛋白的表达。结论:As2O3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EVI-1 mRNA、EVI-1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其凋亡。
- 周凌云陈芳源沈莉菁万海霞钟济华蔡佳翌
- 关键词:三氧化二砷凋亡
- 三氧化二砷对Molt-4细胞株Notch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Molt-4中Notch1基因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反转录(RT)-PCR检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A3和Molt-4中Notch1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量,选取Notch1 m RNA表达量较高的Molt-4细胞,分别经浓度0、2、4μmol/L As2O3处理细胞后,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Notch1 m RNA表达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内Notch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As2O3能下调Molt-4细胞中Notch1基因及蛋白的表达,降低Bcl-2/Bax蛋白比例,并促进凋亡蛋白胱天蛋白酶3的活化,2μmol/L As2O3处理后,随作用时间延长,Molt-4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高(r=0.989,P<0.05)。Molt-4细胞分别经2μmol/L和4μmol/L As2O3处理72 h后,流式结果显示,随As2O3浓度升高,Molt-4细胞凋亡率升高(r=1.000,P<0.05)。As2O3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诱导Molt-4细胞凋亡。结论:As2O3通过抑制Molt-4细胞株Notch1信号通路的表达,抑制其增殖并诱导凋亡。
- 刘海艳沈莉菁陈芳源万海霞钟济华王婷钟华
- 关键词:NOTCH三氧化二砷MOLT-4细胞
- 细胞膜上平衡型核苷转运体基因表达与阿糖胞苷敏感性的关系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细胞膜上平衡型核苷转运体基因表达与阿糖胞苷(Ara-C)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液病细胞系中平衡型核苷转运体(hENT)四种亚型基因(HL-60、NB4、U937、MOLT4、JURKAT)的表达,并观察髓系细胞株HL-60和NB4经Ara-C处理后hENT1表达的变化。以未加药处理细胞株作为对照组。结果四类亚型hENT中仅hENT1基因表达与Ara-C的敏感性相关(r=0.939,P=0.018),且hENT1基因在髓系细胞膜上的表达高于它在淋系细胞膜上的表达。经Ara-C作用4 h内,髓系细胞株hENT1基因表达均下调(P<0.05或P<0.01),而8 h后HL-60细胞膜上hENT1的基因表达又上调达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介导Ara-C转运的hENT1参与了细胞株对药物的敏感性,其基因表达的变化是Ara-C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 李文陈芳源王海嵘钟济华万海霞钟璐钟华韩洁英
- 关键词:基因表达阿糖胞苷耐药
- 氟达拉滨联合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存活率及代谢酶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fludarabine,Flu)、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体外对HL-60细胞株存活率及细胞内代谢酶的影响,探讨Flu对Ara-c的增敏机制及G-CSF的最佳应用时机。方法:将HL-60细胞分成5组,分别用Ara-C(A)、Flu(F)、Flu+Ara-C(FA)、G-CSF+Ara-C(GA)和G-CSF+Flu+Ara-C(FLAG)进行处理,收集加药后不同时间段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FQ-PCR)检测细胞内5种不同代谢酶5’-核苷酸酶(5-nucleotidase,5’-NT)、脱氧胞苷激酶(deoxy-cytidine kinase,DCK)、CDD、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和RRM2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FCM检测加G-CSF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FA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用A或F,先用G-CSF培养24h再加入Ara-C的细胞存活率要低于单用Ara-C者。加用G-CSF培养24h后,S期细胞的百分率从(54.73±0.95)%升高至(59.0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G-CSF培养12h后,S期细胞的百分率变化不大(P>0.05)。HL-60细胞GA组5’-NT、CDD、RRM1和RRM2均比A组的低。在Ara-C800μg/mL+Flu20μg/mL浓度时,RRM1和RRM2的表达下调。结论:Flu或G-CSF均能增加Ara-C对HL-60细胞的细胞毒作用,Flu或G-CSF对Ara-C的增敏作用主要通过对核苷酸还原酶抑制作用的增强而实现的,G-CSF提前24h应用是用药的最佳时机。
- 万海霞陈芳源王玲钟济华王海嵘钟华韩洁英
- 关键词: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鼻眶脑毛霉菌病1例被引量:2
- 2008年
- 韩洁英钟璐沈莉菁肖菲万海霞欧阳仁荣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毛霉菌病
- 伊曲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9例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对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I)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例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予以伊曲康唑静脉及口服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真菌镜检等判定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伊曲康唑辅以综合治疗有效率达89%(8/9),其中痊愈7例,显效1例;1例患者因肺部体征继续进展导致呼吸衰竭死亡。未发生不能耐受的毒副反应。结论伊曲康唑在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
- 沈莉菁韩洁英陈芳源钟璐万海霞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血液病伊曲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