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国明

作品数:50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地磁
  • 16篇地磁场
  • 14篇磁异常
  • 7篇地磁场模型
  • 7篇地质
  • 7篇地质构造
  • 7篇青藏高原
  • 7篇小波
  • 5篇地壳
  • 5篇地球主磁场
  • 5篇多尺度
  • 4篇岩石
  • 4篇岩石圈
  • 4篇CHAMP
  • 3篇东北缘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东北...
  • 3篇重磁
  • 3篇重磁异常
  • 3篇北缘

机构

  • 50篇云南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50篇高国明
  • 29篇康国发
  • 27篇白春华
  • 4篇文丽敏
  • 4篇侯静
  • 3篇王天媛
  • 3篇李伟
  • 2篇狄传芝
  • 2篇韶丹
  • 1篇张学民
  • 1篇王军
  • 1篇吴迎燕
  • 1篇冯丽丽
  • 1篇徐浩
  • 1篇孙玉婷
  • 1篇狄传之
  • 1篇朱腾
  • 1篇邵丹

传媒

  • 13篇云南大学学报...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物理通报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天文研究与技...
  • 1篇电脑知识与技...
  • 1篇震灾防御技术
  • 1篇西部素质教育
  • 1篇云南省地球物...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磁活动指数与太阳活动的小波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根据1957—2012年的地磁指数Ap、Dst、AE和太阳活动参数(太阳黑子相对数R与太阳射电流量F10.7)数据,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地磁活动与太阳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Ap、Dst、AE指数和太阳活动参数均存在准11 a和准22 a的周期特征.Ap和AE峰值滞后于太阳参数峰值1~2 a;而Dst指数与太阳参数存在近似负相关的关系,但从第21太阳周起逐渐延迟于太阳参数,表明地磁活动受太阳活动影响的滞后性.此外,地磁指数峰值从第20太阳周开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地磁活动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减弱.
罗小荧康国发高国明孙玉婷
关键词:地磁活动指数
云南地区磁异常与大地热流关系研究
云南地区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北东向碰撞挤压的前沿地带和深部物质逃逸地带。强烈的造山运动和大型的走滑断裂活动,使得该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云南西部的澜沧江以西地区是喜马拉...
文丽敏康国发高国明白春华
川滇地区重力异常分布特征的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川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南北向碰撞挤压的前沿地带和深部物质逃逸地带.研究川滇地区的重力异常特征,对揭示青藏高原的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最新高精度的全球重力场模型World Gravity Map 2012(WGM2012)分析川滇地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的空间展布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进行分解,分析重力异常的逼近和细节特征,探讨重力场与壳内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块体之间的重力异常特征证实了青藏高原存在物质东流;滇中次级块体的重力异常分布揭示了青藏高原地壳流遇到四川盆地,一边沿龙门山断裂带向东北流,一边沿小江断裂带、红河断裂带以及澜沧江断裂向南流出.
杨滢王树琴潘莹高国明
关键词:小波多尺度分解
均匀带电半球面轴线上场强的计算
2021年
根据库仑定律和场强叠加原理,通过球面积分计算了均匀带电半球面轴线上的电场分布,包括球心处、球面上以及球面内外的电场强度,并给出电场随场点到球心距离变化的E-z曲线.计算和模拟结果表明,均匀带电半球面的电场大小并不是单调变化的,电场分布在球面半径处发生跃变,并在距球心约5倍半径处电场减小到趋于零.求解思路和计算结果可以为求解其他多层同心均匀带电球壳、圆筒、均匀带电球冠模型的电场问题提供参考.
白春华高国明文丽敏
关键词:电场强度
太平洋地区地球主磁场长期变化特征的研究
地磁场是地球的重要物理场,它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主磁场,地壳磁场,变化磁场和感应场。主磁场起源于地球外核的磁流体发电机过程,约占地磁场的95%,构成地磁场的主要部分,控制着地磁场的形态和强度。起源于外核的主磁场穿过近300...
潘莹高国明杨滢王树琴张站稳
关键词:地球主磁场磁异常地磁场
太平洋地区地球主磁场长期变化特征的研究
2023年
研究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对揭示该地区的“偶极子窗”的时间演变和长期变化规律有重要意义.作者使用最新的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13模型资料,分析1900—2020年期间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00—2020年太平洋地区主磁场的空间展布符合“太平洋偶极子窗”的分布特征.该地区主磁场的长期变化在赤道以北为缓慢变化,以南则是较快变化.偶极子场成分变化缓慢,非偶极子场成分变化较快.非偶极子场的长期变化以西向漂移为主,但各分量的西漂速率有显著的差异.垂直分量(Z)和北向分量(X)的西漂速率分别为0.23°/a和0.21°/a,均接近于0.2°/a的全球非偶极子西漂速率;东向分量(Y)的西漂速率为0.17°/a,低于全球非偶极子西漂速率.Y分量的长期变化在34°N附近发生扭曲并且在北太平洋表现为缓慢东漂,这一长期变化特征可能与太平洋北部的30°N和45°N之间在核幔边界处存在的古板块的俯冲过程有关.
潘莹高国明王树琴张站稳杨滢
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的重力异常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根据全球重力模型WGM2012得出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的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分析这3种重力异常的空间展布,并探讨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的联系.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及其邻区重力异常的空间展布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基本吻合.西部的重力异常的北西—东南向展布,揭示了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下,对研究区地质构造造成的影响.东部的重力异常的东西向展布,揭示了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亚欧大陆的碰撞影响.太行山山脉的0布格重力异常值证明了该处为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这两种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达到平衡的地方.
石岚高国明
关键词:布格重力异常均衡重力异常地质构造
中国地磁台观测的2014年地磁急变被引量:4
2020年
地磁急变(jerk)是起源于地球外核并在导电地幔过滤效应后在地球表面观测到的一种地磁现象,其反映了地核内部某些动力学过程.Jerks在空间范围上既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中国地区地磁台能否检测到2014年jerk?针对这一问题,利用中国大陆10个地磁台的磁静日月均值和CHAOS-6全球磁场模型,分析了X、Y和Z分量2008—2018年期间的长期变化,估算了2014年前、后的长期加速度值,确定了2014年地磁jerk的时间和强度.研究表明中国地磁台Y分量的长期变化为“Λ”型,Z分量存在明显的“V”型,具有典型的jerk特点.Y分量jerk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14年6月,比非洲大陆的Algeria TAM台和南美洲French Guiana KOU台时间滞后大约4个月.这暗示着产生jerks的地核流体波动的时序特点.中国西部和东北部地磁台的长期变化形态有明显的差别,主要由非偶极磁场引起.CHAOS-6模型与地面台站的长期变化形态并非始终一致.本文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长期变化的时间演变和地理分布,并为深入探讨jerks的地核起源和驱动机制提供新的观测约束.
康国发高国明文丽敏白春华
关键词:地磁场磁测
CHAMP卫星主磁场长期变化和长期加速度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本文利用CHAMP卫星磁测资料建立的新一代地磁场模型POMME-4.2S,分析了全球和中国地区地磁长期变化■ 7个分量以及长期加速度、■、■ 3个分量的分布特征,比较了POMME-4.2S长期变化模型与中国长期变模型CGRF-SV的磁异常分布差异.主要结果表明,地磁长期变化磁四极子起主要贡献,长期加速度变化磁八极子贡献最大.2004.0年全球长期变化的减小要比增加大得多,地磁场总体在减弱.长期加速度在中低纬度地区变化较大,高纬度地区变化小.■和■分量磁异常沿经度方向正、负交错形成几个大片区,分量主要正负磁异常成对分布于赤道两侧.长期加速度、■、■ 3个分量的磁异常分布存在明显的关系:在■异常焦点的南北两边出现的异常焦点,东西两边出现■的异常焦点.中国地区的长期变化和长期加速度变化量小,分布相对均匀.
康国发高国明白春华狄传之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重磁异常多尺度横向构造分析
2025年
青藏高原深部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问题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论.文章基于全球最新高精度的EMAG2磁异常模型、SGG-UGM-2重力场模型和ETOPO 2022地形模型,分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重磁异常空间展布特征,并采用频率域优化滤波方法,对不同深度重磁异常场的横向构造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①重磁异常空间展布图显示,青藏高原整体呈现弱的或负的磁异常和强的负布格重力异常,周边地块表现为强的正磁异常和正布格重力异常,重磁异常空间展布与该区域的岩石圈构造特征基本一致;②低频重磁异常信息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温度高、密度低,软弱的熔融物质膨胀上涌造成了地壳的隆升与增厚;③中等尺度的磁异常信息显示,青藏高原中下地壳流自西向东流动,受到周围块体的阻挡,逐渐向东南方向流出;④中等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信息显示,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边界在西部到达了可可西里块体西部、帕米尔高原东部、龙木错—独立石湖断裂附近;中部到达了班公错断裂、巴措断裂、雅鲁藏布江断裂、怒江断裂一带;东部俯冲到了羌塘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的东部地区.
王再骄高国明李业成
关键词:磁异常青藏高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