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翔宇

作品数:63 被引量:204H指数:10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1篇入路
  • 15篇神经内镜
  • 15篇内镜
  • 14篇手术
  • 11篇切除
  • 11篇胶质
  • 9篇血管
  • 9篇胶质瘤
  • 7篇血管减压
  • 7篇切除术
  • 7篇外侧入路
  • 7篇外科
  • 7篇小脑
  • 7篇脑胶质瘤
  • 7篇开关
  • 7篇侧入路
  • 6篇乙状窦
  • 6篇乙状窦后
  • 6篇切口
  • 6篇脑膜

机构

  • 63篇山东大学
  • 1篇济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滕州市中心人...

作者

  • 63篇马翔宇
  • 43篇李新钢
  • 38篇徐淑军
  • 32篇李卫国
  • 14篇李超
  • 13篇陈腾
  • 10篇王东海
  • 7篇赵鹏
  • 7篇徐硕
  • 6篇王新宇
  • 6篇张鑫
  • 5篇张文华
  • 5篇吴倩倩
  • 4篇李刚
  • 4篇李学元
  • 4篇郭兴
  • 3篇倪石磊
  • 3篇张超
  • 3篇杨宁
  • 3篇黄斌

传媒

  • 15篇中华神经外科...
  • 7篇山东大学学报...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神...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4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补救黏膜瓣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 初步探讨补救黏膜瓣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应用补救黏膜瓣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3例.观察鼻腔期及蝶窦期手术耗时及患者的嗅觉障碍、脑脊液漏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鼻腔期和蝶窦期耗时为15~30 min,平均(24.0±4.5) min;术中27例(23.9%)发生脑脊液漏,其中低流量脑脊液漏24例,20例转为鼻中隔黏膜瓣行鞍底重建;高流量脑脊液漏3例,均转为鼻中隔黏膜瓣行鞍底重建.术后随访时间为3~15个月,平均(8.0±4.3)个月.术后17例(15.0%)嗅觉减退或消失(其中11例为转为鼻中隔黏膜瓣者);1例(0.9%)鼻出血(为对侧蝶腭动脉分支出血),1例(0.9%)脑脊液漏,均再次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应用补救黏膜瓣技术处理蝶窦开口处鼻中隔黏膜,可以在术中出现鞍膈破裂脑脊液漏的情况下制作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鞍底重建,且不增加蝶窦期和鼻腔期的手术时间.
马翔宇时传君倪石磊黄斌李超李卫国陈腾徐淑军李新钢
关键词:垂体肿瘤经鼻蝶窦入路
颈部单切口在迷走神经刺激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7年
1988年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首次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VNS是通过放置神经控制辅助系统进行间歇性迷走神经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作为一项新技术,VNS以其独特的安全性、长期有效性及可耐受性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
李超马翔宇徐硕陈腾李卫国徐淑军
关键词:迷走神经刺激术单切口药物难治性癫痫颈部神经控制
颈部单切口迷走神经刺激器植入术的研究
李超徐淑军李卫国陈腾马翔宇
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颅技术单中心标准化操作流程被引量:2
2019年
乙状窦后入路是进入桥小脑角区的主要入路,适用于听神经瘤、岩骨背侧脑膜瘤、胆脂瘤等桥小脑角区病变的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临床常常遇到如何快速实施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达到良好的术中显露、避免术中过多出血及静脉窦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问题的困扰。自2014年起实施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颅技术并于2015年初步制定并实践了该入路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乙状窦后入路无血快速开关颅技术快速、简单,出血量极少,术野干净整洁,可有效避免静脉窦损伤,极大地缩短手术时间,改良了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技术,其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提出有助于该技术的推广。
马翔宇刘士宝李卫国徐淑军李新钢张磊
关键词:桥小脑角区乙状窦后入路
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单纯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3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并对其疼痛缓解程度、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术中35例均在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平均手术时间为85.6 min;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3例,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能够单独完成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可消除传统显微镜下手术的视野盲区,不易损伤血管、神经,明显减小对正常脑组织牵拉和损伤。故单纯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传统微血管减压术或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的替代手术,有临床推广价值。
王济潍李超陈腾张文华李卫国马翔宇徐淑军李新钢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神经内镜微血管减压术
高压氧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探讨高压氧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钻孔引流术后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6例在常规钻孔引流手术的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高压氧组);余60例在钻孔引流术后未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结果高压氧组76例患者,血肿腔均于10周内消失,治愈率为100%,复发率为0;对照组60例患者,46例血肿腔于10周内消失,10例明显减少,4例血肿复发,再次手术,治愈率为78.3%,复发率为6.7%。对两组病例治愈率、复发率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SDH患者钻孔引流术后,辅助高压氧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的痛苦。
李学元赵青菊马翔宇赵鹏李新钢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高压氧钻孔引流术
单纯神经内镜下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单中心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应用体会
马翔宇
超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9月至2008年5月采用超早期(发病6h内)小骨窗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的116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肿完全清除109例,血肿清除在80%以上7例;4例出现术后再出血,均为长期服用阿斯匹林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3例术后2周内死亡,其中2例为术前已脑疝患者,1例为术后再出血患者。113例好转出院的患者中18例失去联系,95例随访6个月~2年,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评定预后,Ⅰ级51例,Ⅱ级26例,Ⅲ级11例,Ⅳ级2例,死亡5例(均死于高血压相关疾病)。结论正确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方法与技巧对提高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李学元赵青菊张学广王东海赵鹏马翔宇李新钢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小骨窗显微手术
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附34例报告)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初步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根据患者的术后MRI及其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手术的有效性,并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结果34例患者中,SimpsonⅠ~Ⅱ级切除30例,Simpsonm级切除4例。术后视力改善23例,无变化8例,视力损害较术前加重3例。术后发热3例,低钠血症3例,出现精神症状1例,脑水肿1例,癫痫发作2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2±5)个月。1例(3%)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复发,其余33例未见复发。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具有开关颅简单、快速,术野整洁,创伤小等优点,可有效治疗鞍结节脑膜瘤。
马翔宇马翔宇黄斌黄斌黄斌李卫国李卫国
关键词: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鞍结节
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小脑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的体会(附20例报告)被引量:2
2020年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单纯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20例小脑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出现无菌性脑膜炎、颅内感染或死亡。2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7)个月(12~36个月),随访期间复查MRI显示肿瘤无复发或进展。采用单纯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术中显露充分、术野清晰、创伤较小,术后疗效良好。
张鑫武飞刘士宝牟龙杨宁李卫国徐淑军李新钢马翔宇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神经内镜小脑脑桥角经乙状窦后入路无菌性脑膜炎肿瘤全切除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