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震年

作品数:19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地球
  • 6篇地球自转
  • 6篇自转
  • 5篇极移
  • 4篇大气角动量
  • 3篇地震
  • 3篇日长
  • 3篇太阳活动
  • 3篇高频振荡
  • 2篇天文
  • 2篇气候
  • 2篇小波
  • 2篇小波变换
  • 2篇厄尔尼诺
  • 2篇波变换
  • 2篇潮汐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轨道
  • 1篇地球物理现象

机构

  • 19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19篇顾震年
  • 4篇金文敬
  • 3篇王保卫
  • 2篇王广利
  • 1篇赵君亮
  • 1篇钱伯辰
  • 1篇宋国玄
  • 1篇钱昌夏

传媒

  • 5篇天文学报
  • 5篇云南天文台台...
  • 3篇天文学进展
  • 3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天体物理学报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4篇1999
  • 2篇1998
  • 4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与E1 Nino事件的联系
1999年
采用Harvard目录中1977~1994年及1960~1993年间的地震有关参数,由Dahlen理论和Lambeck推出的有关公式估计了地震引起地球轴向惯性短的累积变化,分析了地震和E1Nino事件之间的联系,特别是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引起的位错所产生的地球轴向惯性矩的变化公有一个跳跃,这个跳跃和E1Nino事件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顾震年
关键词:地震厄尔尼诺事件位错地球
1899.7~1992.0光学观测的极移序列分析
1999年
利用傅里叶谱分析、数字滤波器、小波变换分析对重新处理的1899.7至1992.0年相对于H37参考系的最新均匀极坐标序列Pole37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Chandler摆动的谱结构在不同的历元处是不同的,在1930年前后的时段确实存在“双峰”结构。在1930年以后Chandler摆动为稳定的单峰,其振幅是随时间变化的。从“双峰”到单峰是一个平稳的“演化”过程。;(2)极移的周年振荡的周期、振幅是较稳定的;(3)从资料分析得到极移的Markowitz项不像一个随机运动,而是一个周期为近30年、振幅为25mas左右的天平动。(4)极移的线性漂移速率在Y分量上比较明显。其X分量为1.6mas/a,Y分量为3.4mas/a,速度方向为西经64°.8,速度大小为3.75mas/a。
王保卫顾震年
关键词:钱德勒摆动频谱分析
海尔-波普彗星的观测
1997年
彗星因其伸出长长的形如扫帚的尾巴,而在我国民间得名为扫帚星.由于大彗星出现形状奇特,身躯庞大,加上形迹诡秘,便常常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视为不幸和灾难的征兆,并出现种种迷信的邪说,因而引起缺乏科学常识的人们恐怖不安,常常把彗星的出现和洪涝、干旱、地震、战争、瘟疫、饥荒等灾难性事件联系起来.实际上彗星平均每年都要出现十几颗。
赵君亮钱伯辰顾震年
关键词:海尔-波普彗星天文观测近地点
大气对极移的非季节性激发贡献被引量:4
1996年
本文对由高精度的极移资(Space93序列)所推导出的测地激发函数和由日本气象局(JMA)提供的大气激发函数中的非季节性波动进行了研究,在两个序列中都显示出较强的40-60天的波动.在非季节性的时间尺度上,测地激发函数相关于大气压力变化,与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和0.58,这表明了大气角动量对极移中y轴方向的非季节性变化的影响稍大于x轴方向.而且,大气和测地激发函数尤其在X2方面具有较相似的时间变化谱.这些事实说明:极移的非季节振荡至少部分地由气压变化所引起,它在140天以下周期的极移激发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钱昌夏顾震年
关键词:极移
极移的地震激发研究被引量:3
1997年
本文采用Harvard目录中1977-1994年间的地震有关参数,及Dahlen计算的地震引起地球惯量矩的变化有关公式,得到由地震引起的极移要比观测值小2个量级.单个地震引起的极漂移呈现随机特性,但它的累积效应却表现出长期的变化,地震引起激发极的运动方向趋向于130—150°E,它与观测极漂移的方向相反.本文这一分析结果将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及观测精度的提高而得到证实.当考虑地球液核效应时,地震也可能对地球液核自由章动产生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大地震的这一影响与VLBI检测出的结果相比较,它在观测精度以下.
顾震年
关键词:极移地震
古气候记录指示的天文周期分析被引量:4
2002年
利用西峰市以西16km处的巴家嘴黄土剖面的上新世以来的(6.2-2.5MaB.P.)磁化率和粒度及太平洋深海沉积物资料,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得到地球轨道主要参数中(对应于偏心率、交角和气候岁差)的 0.1Ma、0.04Ma和0.023Ma几个天文周期,而且还得到了0.20Ma、0.15Ma、0.08Ma和0.06Ma其他周期,它们都在80%置信度水平以上.此外,通过小波变换表明,所有这些周期呈现出时变特性,随不同的地质年代增强或逐渐消失.这说明古气候的变化受多种古环境的影响所致.近来提出0.1Ma周期变化不但和地球轨道偏心率有关,而且可能和星际尘埃粒子沉降速率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影响气候长期变化只是其中一种因素.
顾震年
关键词:古气候天文周期地球轨道偏心率星际尘埃
日长的十年尺度波动分析和核幔电磁耦合被引量:4
1999年
分析了1800 ~1995 年的日长年均值( △ L O D Y) 观测资料表明:日长( △ L O D Y) 的十年波动明显大于观测噪声水平。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 L O D Y 观测资料, 表明△ L O D Y 的十年尺度的周期为60a ( 年) 和30a( 年) , 所对应的振幅为1 ms 和0 .5ms 左右。文中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 E O P C0497 的日长( △ L O D C0497) 序列以及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 C E P/ N C A R) 利用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 A A M) 序列进行低通滤波分析, 日长和大气角动量在十年尺度上的波动不一致, 大气角动量只影响到日长短于年际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文中用理论近似来计算核幔电磁耦合力矩的轴向分量, 它与天文观测△ L O D 资料推出的力矩量级相当, 核幔电磁耦合假说可作为△ L O D
顾震年
关键词:日长大气角动量
太阳活动对地表气候和地球自转的影响被引量:9
1991年
本文评述了太阳活动与气候、天气和地球自转的相关分析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统计相关的可能机制及其不同的观点,也提出一些看法。
顾震年
关键词:太阳气候地球自转
太阳活动、赤道平流层中准两年振荡与厄尔尼诺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
1998年
对赤道平流层中带风风速的准两年振荡(QBO),太阳活动(Wolf数)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SST)资料采用经典的方法和现代的小波变换方法来分析太阳活动、准两年振荡(QBO)和厄尔尼诺(El Nion)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Wolf 数的准两年振荡和平流层的(QBO)互成负相关。本文对 Angel 和Gray 文章中提出的 QBO 和 El Nino 事件相对应"跳拍"现象作了适当解释。分析表明:太阳活动是这跳拍现象的可能机制之一。
顾震年
关键词:太阳活动准两年振荡厄尔尼诺
大气角动量和日长间周年项变化的差异被引量:3
1994年
用Vondrak多级滤波器方法来研究新技术测定的日长变化及美国气象中心(NMC)提供的大气角动量(AAM)的周年项振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由大气角动量变化引起的日长变化要比测量的日长变化大20%.本文目的是分析太阳风施加于地球磁层所产生的力矩,这力矩可作为对日长变化中周年波动的一种贡献。
顾震年
关键词:周年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