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玮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2H指数:7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炎症性肠病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的改变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改变在炎症性肠病(IBD)活动性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5例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26例,克罗恩病(CD)9例]和正常对照30例,采用ELISA方法测定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10例IBD患者检测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改变。结果IBD活动期患者粪便钙卫蛋白水平(432.74±389.58)μg/g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145.52±27.12)μg/g和正常对照组(50.66±18.13)μg/g,活动期轻、中、重度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BD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粪便中钙卫蛋白水平可作为IBD活动性评估和临床治疗有效的判断指标。
- 陈茉莉梅俏陆春霞许建明韩玮胡乃中
- 关键词:CROHN病粪便
- 褐藻多糖硫酸酯通过调控HDAC1基因的表达促进胃癌细胞凋亡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研究褐藻多糖硫酸酯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与组蛋白脱乙酰酶1(HDAC1)的作用关系。方法:运用MTT法检测褐藻多糖硫酸酯对胃癌BGC-823细胞活力的影响;将细胞分为si-HDAC1组、si-NC组、褐藻多糖硫酸酯+pcDNA 3.1-HDAC1组和褐藻多糖硫酸酯+pcDNA 3.1组,均以脂质体法转染BGC-823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的HDAC1、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各组细胞HDAC1的mRNA表达。结果:与未用褐藻多糖硫酸酯处理的BGC-823细胞相比,褐藻多糖硫酸酯(0.2、0.4、0.6、0.8和1.0 g/L)对BGC-823细胞活力的抑制率均显著上升,选取最适浓度0.6 g/L进行后续实验;与control组相比,褐藻多糖硫酸酯处理的细胞中HDAC1 mRNA和HDAC1、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Bax蛋白表达和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敲减HDAC1表达可显著上调BGC-823细胞的凋亡率,且过表达HDAC1可逆转褐藻多糖硫酸酯对BGC-823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褐藻多糖硫酸酯可促进胃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直接抑制HDAC1表达有关。本研究可能为褐藻多糖硫酸酯的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 余亮江惠丽刘豪杰韩玮
- 关键词:褐藻多糖硫酸酯胃癌细胞凋亡
- 溃疡性结肠炎14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韩玮许建明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症性疾病慢性非特异性
- 计算机视觉测量软件EAS法评估PPI联合黏膜保护剂对ESD术后溃疡愈合的影响
- 张磊张猛孙斌王亚雷孔德润韩玮许建明
- 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对抗结核药所致肝损伤时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研究异烟肼、利福平合用致肝损伤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核因子-κB的关系及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异烟肼+利福平,均50mg·kg-1·d-1)、PDTC组(异烟肼+利福平+PDTC,均50 mg·kg-1·d-1)。造模第14,28天,分批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清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观察大鼠肝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HMGB1蛋白表达,凝胶迁移实验测定核因子-κB活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BA、TBIL、DBIL、ALP明显升高(P<0.01),但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脂肪变性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P<0.01),肝内核因子-κB活性和HMGB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PDTC组血清TBA、TBIL、DBIL、ALP明显降低(P<0.01);肝病理学变化显著改善,肝内核因子-κB活性和HMGB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抑制核因子-κB活性可下调HMGB1的表达;PDTC对异烟肼、利福平合用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抑制NF-κB/HMGB1途径有关。
- 何雪宋育林王莉韩玮潘美华
- 关键词:核因子-ΚB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肝损伤异烟肼
- 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分析重度溃疡性结肠炎( SUC)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13例SUC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SUC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和无效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资料、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内镜形态学特征及治疗转归,分析SUC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13例SUC患者中,85%(96/113)的患者使用静脉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第5-7天进行评估,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及无效组各占32.3%、26.0%、41.7%。部分缓解组和无效组患者一部分可通过延长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间获得缓解,但转换治疗和手术风险增加。与完全缓解组比较,部分缓解组入院时腹泻次数≥10次/d、既往有重症发作、激素治疗第3天仍有明显血便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效组入院时腹泻次数≥10次/d、既往有重症发作、治疗第3天大便次数〉6次、激素治疗第3天仍有明显血便、严重低白蛋白血症(〈25 g/L)&amp;nbsp;所占比例及激素治疗前3d大便次数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完全缓解组比较,部分缓解组及无效组内镜下严重病变发生率高,其中深凿样溃疡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部分缓解组和无效组患者部分可通过延长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获得缓解,但将增加转换治疗和手术风险;结合临床、实验室、内镜形态学指标,可早期预测静脉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
- 刘敏纹韩玮梅俏刘晓昌胡静许建明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糖皮质激素类疗效内镜
- 安徽地区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人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 目的调查分析安徽地区11家医院1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病例数及其诊治情况。方法收集安徽省11家医院1995年至2005年住院诊治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资料574例,统计年度住院数及其年龄分布,综合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
- 许建明韩玮
- 文献传递
- 实验性血小板微粒对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程度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PMPs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PMPs)、DSS模型组(n=10,饮用DSS溶液+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组(n=15,饮用DSS溶液+腹腔注射PMPs)。收集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制备PMPs悬液。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1周构建结肠炎模型,连续7 d腹腔注射PMPs,每天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标本,HE染色计算小鼠病理组织学评分(HI)评估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结肠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组蛋白H3(citH3)及游离DNA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Ps组小鼠结肠黏膜水肿、上皮结构破坏严重、炎细胞广泛聚集,总体HI升高(P<0.01);PMPs组小鼠结肠组织匀浆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NETs表达增加(P<0.05);PMPs组小鼠血浆FITC-D水平明显增高(P<0.05),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与DSS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浆FITC-D水平更高(P<0.05)、电镜下结肠上皮损伤更重。结论PMPs可在小鼠体内诱导NETs形成,促进小鼠结肠炎症的产生,增加DSS结肠炎小鼠的肠黏膜通透性,加重肠道炎症。
- 杨彬李会会张路遥刘秋圆王迪迪胡静韩玮刘晓昌梅俏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血小板微粒结肠炎肠黏膜通透性
-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低密度粒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24年
-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低密度粒细胞(LDGs)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IBD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克罗恩病(CD)疾病活动评估采用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溃疡性结肠炎(UC)疾病活动评估采用Mayo内镜评分(MES)。实验室指标包含LDGs、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粪便钙卫蛋白(FC)。分析IB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LDGs水平差异,以及IBD患者LDGs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LDGs对IBD疾病活动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0例IBD患者,其中CD 83例,UC 47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组、UC组LDGs水平均明显更高[CD:0.53%(0.32%,1.41%)比0.19%(0.12%,0.29%),H=57.71,P<0.001;UC:0.87%(0.43%,1.90%)比0.19%(0.12%,0.29%),H=73.23,P<0.001]。与缓解期相比,活动期CD患者LDGs水平更高(P<0.001);与轻度活动期相比,中度及重度活动期CD患者LDGs水平均更高(均P<0.05)。不同疾病行为方面,狭窄型CD患者LDGs水平最高[1.37%(0.91%,3.06%),均P<0.05]。与缓解期相比,活动期UC患者LDGs水平更高(P<0.001)。与轻度活动期相比,中度及重度活动期UC患者LDGs水平均更高(均P<0.05)。CD组LDGs水平与CRP、FC、NLR、PLT、简易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及SES-CD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74、0.548、0.345、0.284、0.764、0.721,均P<0.05)。UC组患者LDGs水平与CPR、FC、NLR、S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及MES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5、0.666、0.474、0.638、0.740,均P<0.05)。CD患者中,LDGs截断值取0.565%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73,敏感性73.50%,特异性99.30%。UC患者中,LDGs截断值取0.545%时,AUC为0.877,敏感性76.90%,特异性100.00%。结论IBD患者中LDGs呈高表达,与疾病活动相关,可能�
- 朱楠楠朱洁洁刘秋圆汪济仁丁浩吴娟胡静韩玮梅俏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性
- CT小肠成像与双气囊小肠镜在疑似小肠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通过对疑似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小肠成像(CTE)与双气囊小肠镜(DBE)在疑似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54例疑似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CTE及DBE对疑似小肠出血诊断的阳性结果及并发症发生例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CTE及DBE对小肠出血的诊断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CTE及DBE对疑似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结果 54例疑似小肠出血患者均顺利完成CTE及DBE检查,2种检查方式成功率均为100%,病灶主要包括憩室、溃疡、血管扩张性病变、肿瘤及克罗恩病。CTE对病灶诊断率为53.7%(29/54),DBE对病灶诊断率为79.6%(43/5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67,P<0.01)。在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行CTE检查未出现并发症,54例行DBE检查患者仅1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9%(1/5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E对小肠出血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E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CTE对溃疡及血管扩张性病变的诊断率不高,但对憩室、肿瘤性病变及克罗恩病敏感性较高,临床工作中应结合CTE及DBE检查结果,以免造成疾病的漏诊及误诊。
- 刁磊洪汝涛韩玮胡静陈熙
- 关键词:双气囊小肠镜小肠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