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胜
- 作品数:56 被引量:159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SCL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2002年
- 目的 :探讨 SCL 基因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 RT-PCR方法对 1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 12 7份外周血标本中 SCL 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在初治 /复发期、完全缓解期 (缓解时间 <6月 )及完全缓解后期 (缓解时间 >2年 )急性白血病中 SCL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 5 .9%、5 6 .3%及 2 0 .0 % ,在初治 /复发期与完全缓解后期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正常人外周血未检测到 SCL 基因表达。结论 :大多数急性白血病表达 SCL 基因 ,SCL 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
- 韩永胜郭秀枝李扬秋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表达
- 成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疗效的研究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成人双表型急性白血病 (BAL)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性、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 ,根据EGIL标准诊断BAL。结果 :成人BAL的构成比为 8.9% ,CD3 4 表达阳性率为 75 .0 % ,P170表达阳性率为 70 .0 % ,明显高于同期非BAL(均 P <0 .0 5 ) ;12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为 33.3% ,12个月总生存率为 8.3% ,明显低于同期非BAL(P <0 .0 5 ,P <0 .0 1) ;其疗效与CD3 4 和P170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BAL常伴有较多的不良预后因素 ,治疗效果差 ,生存期短 。
- 韩永胜翟志敏吴竞生潘理明吴树农蔡晓燕朱微波余自强汪健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双表型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20例健康人、33例初诊ITP患者,22例治疗后ITP患者CD4+CD25highTreg细胞和CD4+CD25+CD127dim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将初诊ITP患者根据病情分为重型组和轻型组,治疗后ITP患者根据治疗疗效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将各组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诊ITP患者CD4+CD25highTreg细胞、CD4+CD25+CD127dim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重型ITP组明显低于轻型ITP组(P<0.01,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CD4+CD25highTreg细胞、CD4+CD25+CD127dimTreg细胞比例升高(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组CD4+CD25highTreg细胞和CD4+CD25+CD127dimTreg细胞比例均高于治疗无效患者(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4+CD25+调节性T(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在ITP发病、疾病进展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强萍朱薇波吴竞生蔡晓燕刘欣韩永胜杨会志郑昌成汪健李庆
-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特发性
-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动态监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的研究
- 2012年
- 目的建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方法,并研究应用此方法检测CML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的意义。方法应用RQ.PCR对80例CML患者初诊时和(或)治疗后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34例)、甲磺酸伊马替尼组(33例)、羟基脲组(13例),监测CML患者治疗前后bcr—abl融合基因变化。结果初诊CML患者bcr—abl阳性平均值为6847.67拷贝/万个细胞,加速期平均值为306176.08拷贝/万个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后1个月平均值为944.33拷贝/万个细胞,移植后6个月平均值2.37拷贝/万个细胞,移植后12个月平均值0.29拷贝/万个细胞,移植后24个月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服用3个月后平均值3720.23拷贝/万个细胞,服用12个月〈0.10拷贝/万个细胞;羟基脲组用药0个月平均值7290.1l拷贝/万个细胞,服用9个月后平均值3143.24拷贝/万个细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甲磺酸伊马替尼组相同时间bcr-ab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17),羟基脲组与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P=0.01;t=2.97,P=0.02)。疾病进展时可检测到bcr—abl转录水平的上升;加速期患者的转录本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期患者。结论RQ—PCR作为CML治疗后MRD检测的方法,可以评价治疗效果,预测疾病复发,指导早期进行干预治疗。
- 霍菲菲刘欣孙自敏朱薇波孙余婕郑昌成吴竞生蔡晓燕韩永胜杨会志
-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
- 翟志敏潘理明吴竟生何晓东朱薇波孙自敏戴海明王宁玲韩永胜吴晓雯
- 该项目利用单克隆抗体和多参数流式细胞技术,在省内首次建立标准的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方法。同时在国内首次报导以外周血和脑脊液为标本,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结合CD45单抗设门法检测各种急性白血病200多例患者的MRD,并对...
- 关键词: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细胞检测免疫检测流式细胞仪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造血重建、免疫重建及长期生存的情况。方法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 12例 ,其中同胞HLA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 7例 ;无亲缘关系HLA不全相合脐血移植 (UCBT)5例。结果 :11/12例受者获造血重建 ,UCBT患者造血重建速度较同胞PBSCT或BMT慢 ,1例UCBT移植后 4 6d造血功能未重建 ,回输自体骨髓后恢复自体造血。 11例Allo HSCT受者免疫功能重建开始于移植后 30d ,死亡 2例 ,均为移植后复发病例。结论 :Allo HSCT是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最佳方法 ,对于无同胞HLA相合的供者 ,选择较高细胞数量、HLA1~
- 孙自敏王祖贻刘会兰刘欣朱薇波韩永胜杨会志潘理明吴树农吴竟生
- 关键词:血液病恶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
- CD59检测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CD5 9检测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 ,PNH)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PNH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用FITC标记的CD5 9单抗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 13例PNH、37例AA和 2 0例正常人外周血红细胞和粒细胞膜表面CD5 9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人红细胞和粒细胞CD5 9表达阳性率均 >98% ;13例PNH患者红细胞及粒细胞CD5 9表达阳性率均 <90 % ;37例再障患者中 2 4例表达正常 ,13例红细胞或粒细胞CD5 9表达阳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结论 CD5 9检测是诊断PNH较直接而又特异、敏感的方法 ,特别是对表现不典型的PNH及AA
- 韩永胜翟志敏丁邦胜吴竞生何晓东
-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 CD59抗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探讨 CD5 9抗原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及成熟粒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以 2 0例正常人和 2 2例确诊为不同类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或外周血中红细胞及成熟粒细胞表面 CD5 9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和红细胞中的 CD5 9+细胞均占 95 %以上 ,9例 AML患者中有 7例粒细胞表面 CD5 9表达量低于正常值 ( 4 2 .4%~ 78.9% ) ,2例双表型 AL及 3例 ALL伴髓系抗原 CD1 3阳性的患者中有 3例 CD5 9表达量降低 ( 87.0 %~ 92 .0 % ) ,3例 CLL、3例单纯 ALL以及 2例淋巴瘤患者的粒细胞 CD5 9均正常。此外 ,所有患者红细胞表面 CD5 9的表达均正常。结论 粒细胞表面 CD5 9的表达异常和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明显相关 ,研究结果可能为 MDS及 AML的诊断。
- 周珞平翟志敏韩永胜潘理明朱薇波蔡晓燕吴竞生孙自敏
- 关键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流式细胞仪髓系白血病
- IA与DA化疗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比较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IA)方案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方案诱导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AML(除外M3型)患者133例,均经MICM分型确诊,按患者意愿分为IA组38例,DA组95例,两组均给予支持治疗:IA组给予去甲氧柔红霉素12 mg/(m^2·d)静滴,第1~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d)静滴,第1~7天。DA组给予柔红霉素(40~45)mg/(m^2·d)静滴,第1~3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d)静滴,第1~7天。1个疗程7 d,共2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1年生存率。结果 IA组1个疗程完全缓解26例(68.4%)、2个疗程完全缓解31例(81.6%);DA组分别为45例(47.4%)、56例(65.4%);两组1个疗程完全缓解率、2个疗程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A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00%、粒细胞缺乏持续中位时间14.6 d、PLT<20×109/L持续中位时间14.6 d,DA组分别为100%、13.5 d、12.8 d,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A组发生合并感染28例(73.7%),DA组发生59例(62.1%),两组合并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发生胃肠道反应11例(28.9%),DA组发生29例(3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A组、DA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1.1%、5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方案诱导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比DA方案疗效更好,且较为安全。
- 郭青刘欣王兴兵丁凯阳孙自敏朱薇波蔡晓燕韩永胜
-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去甲氧柔红霉素柔红霉素
-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常见基因异常。方法采用1q21/RB1、D13S319/p53、IGH序列特异性基因探针,应用FISH技术对按照WHO诊断标准确诊的44例初诊MM患者进行检测,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吉姆萨显带)检测结果及临床参数对比。结果FISH技术检测44例初诊MM患者中32例(72.7%)基因异常,其中1q21扩增11例(25.0%),RB1缺失17例(38.6%),D13S319缺失16例(36.4%),p53缺失6例(13.6%),IGH基因重排19例(43.2%)。检出1种异常者10例(22.7%),同时有2种异常者11例(25.0%),3种异常者8例(18.2%),4种异常者3例(6.8%)。44例应用常规吉姆萨显带检测16例无分裂象,28例有分裂象者中检出异常核型2例(7.14%),FISH技术基因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吉姆萨显带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异常与临床参数比较结果显示,β2-微球蛋白(β2-MG)与IGH基因重排呈正相关(P〈0.05),骨髓浆细胞数与D13S319缺失呈正相关(P〈0.05),CRE与p53缺失及IGH基因重排呈正相关(P〈0.05),CRP与p53缺失呈正相关(P〈0.05)。基因异常与MM分型、分期、年龄分组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M最常见的基因异常是IGH基因重排以及RB1和D13S319缺失,其次是1q21扩增,p53缺失最少。FISH可检测出与预后密切相关的累及基因位点的微缺失,异常克隆检出率较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显著提高,FISH可作为MM患者的常规检查,以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 霍菲菲刘欣汪健孙自敏朱薇波郑昌成吴竞生蔡晓燕韩永胜杨会志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原位杂交荧光基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