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淑荣

作品数:32 被引量:23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1篇大豆
  • 9篇QTL定位
  • 8篇QTL
  • 6篇蛋白质
  • 6篇蛋白质含量
  • 6篇回交
  • 5篇异黄酮
  • 5篇脂肪酸
  • 5篇种质
  • 5篇黄酮
  • 5篇回交导入
  • 4篇脂肪酸组分
  • 4篇籽粒
  • 4篇大豆新品种
  • 4篇大豆籽粒
  • 3篇导入系
  • 3篇豆种
  • 3篇性状
  • 3篇选育
  • 3篇胰蛋白酶抑制...

机构

  • 3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32篇闫淑荣
  • 30篇孙君明
  • 29篇韩粉霞
  • 23篇杨华
  • 9篇张金巍
  • 9篇陈明阳
  • 8篇李斌
  • 7篇范胜栩
  • 7篇张晶莹
  • 7篇韩广振
  • 6篇邹筱
  • 5篇于绍轩
  • 5篇葛一楠
  • 5篇王连铮
  • 5篇于福宽
  • 3篇田玲
  • 3篇马磊
  • 2篇邵桂花
  • 2篇邱丽娟
  • 2篇刘章雄

传媒

  • 6篇中国油料作物...
  • 6篇植物遗传资源...
  • 3篇大豆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种业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199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快速检测大豆籽粒中十二种异黄酮组分的HPLC方法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快速检测大豆异黄酮组分,为大豆的异黄酮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大豆异黄酮12种组分为标准样品,利用HPLC技术结合吸收波峰鉴定的方法进行异黄酮组分的分析。【结果】不同异黄酮苷元组分黄豆苷元(daidzein)、大豆黄素(glycitein)和染料木素(genistein)分别具有不同的最大紫外光谱吸收波长,分别位于250、257和260nm左右。采用YMC-C18反相色谱柱,以含0.1%(v/v)乙酸13%~30%(v/v)的乙腈为流动相,在35℃柱温条件下,经梯度洗脱,结合紫外吸收检测,可以准确地定性和定量鉴定出12种不同异黄酮组分。【结论】该方法样品用量少,检测异黄酮含量准确、快速,适合大量样本分析。
孙君明孙宝利韩粉霞闫淑荣杨华菊池彰夫
关键词:MAX异黄酮HPLC
空间环境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品质的诱变效应被引量:10
2010年
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的3个大豆品种中黄28、中黄29、中黄31为材料,调查了空间诱变后代SP1、SP2代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检测SP2、SP3种子的蛋白质组分(11S/7S球蛋白)、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SKTI)等品质性状分析检测,以为利用空间诱变技术改良大豆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3个大豆品种对空间环境的反应敏感性不同,中黄28和中黄29的SP1代分别获得3株和12株变异株,变异率分别为0.417%和1.667%,而中黄31的SP1代没有发现变异植株,且中黄28的2株(01-SP2-1、01-SP2-2)和中黄29的5株(02-SP2-2、02-SP2-5、02-SP2-6、02-SP2-7、02-SP2-8)变异株在SP2代发生性状分离;空间环境使大豆11S蛋白亚基发生变异,SKTI基因发生突变。空间诱变既可改良农艺性状,也可改良品质性状。
于绍轩韩粉霞孙君明韩广振葛一楠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大豆空间诱变效应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
定性定量检测大豆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定性定量检测大豆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加热甲酯化方法对大豆种子中的脂肪酸进行提取,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并根据大豆5种脂肪酸甲酯(棕榈酸甲酯、硬脂酸甲酯、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
孙君明李斌范胜栩韩粉霞闫淑荣王连铮
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定位大豆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QTL被引量:7
2017年
对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进行QTL定位,可为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以回交导入系群体中黄13×中黄20的BC2F5的100个家系为材料,分析群体的SSR标记多态性,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测定群体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构建了一张涵盖大豆20个连锁群、总长为948.01 c M、平均遗传距离为8.78 c M、包含108个SSR标记的大豆遗传连锁图谱。共检测到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 5个,与脂肪含量相关的QTL 9个,其中Satt445~Sat_303连续2年被检测到与脂肪含量相关,Satt445~Sat_303与Satt543~Satt574均被检测到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相关,Sat_389~Satt590、Satt238~Satt388及Satt685~Sat_381均与脂肪含量相关。
朱明月韩粉霞孙君明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大豆回交群体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QTL定位
高异黄酮低豆腥味大豆新品种中黄68的选育被引量:3
2015年
高异黄酮大豆品种中黄68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缺失脂肪氧化酶-2基因(lx-2)的低豆腥味大豆品种中黄18为母本,日本引进的7S蛋白亚基缺失(α’亚基缺失和β亚基含量低)的大豆材料7S3(Karikoi-43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检测后代籽粒的异黄酮含量,等电聚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EFPAGE)技术检测脂肪氧化酶基因缺失,并进行多年生化标记辅助选择而成。该品种2013年通过北京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是高产、稳产、异黄酮含量高(5 135.86 mg·kg-1)、缺失脂肪氧化酶-2基因(lx-2)、商品性好、综合性状优良,属高异黄酮含量低豆腥味的特用大豆新品种。
孙君明韩粉霞闫淑荣杨华李斌
关键词:大豆
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组分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7
2011年
选取脂肪酸组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的5份大豆种质为材料,采用索氏抽提法、改良的籽粒直接甲酯化法和豆粉直接甲酯化法3种方法处理样品,利用气相色谱(GC)技术分析大豆5种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组分含量,并对3种样品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籽粒直接甲酯化法简便快捷,适用于低世代的单籽粒或半籽粒的样品量较少情况下测定大豆脂肪酸组成;豆粉直接甲酯化法适合大量样品的快速检测,可以避免长时间加热对脂肪酸组分的影响,测定结果相对准确;索氏抽提法适合样品量大,检测精度高,但样品前处理需要进行油份抽提,费工费时。精密度检测结果显示,改良的籽粒直接甲酯化法和豆粉直接甲酯化法与索氏抽提法在检测精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可以用于大豆籽粒的快速脂肪酸含量鉴定。
于福宽孙君明韩粉霞葛一楠张晶莹马磊张金巍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大豆脂肪酸
代表性大豆种质异黄酮主要组分含量鉴定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HPLC检测方法,对100份不同来源的代表性大豆种质进行异黄酮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大豆种质中主要含有6种异黄酮组分,分别为黄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丙二酰基黄豆苷、丙二酰基黄豆黄苷和丙二酰基染料木苷,且异黄酮含量在不同生态区间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变异丰富;南方产区大豆品种的异黄酮总含量最高,黄淮大豆产区次之,北方大豆产区最低;6种主要异黄酮组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3.44%~52.03%。相关分析表明异黄酮总含量与各主要组分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高异黄酮含量的大豆种质2份,分别为平顶黑豆和PI-567479,低异黄酮含量的大豆种质2份,分别为茶色豆和牡丰1号,可以用于大豆异黄酮育种或遗传研究。
葛一楠孙君明韩粉霞于福宽张晶莹马磊张金巍闫淑荣杨华刘章雄邱丽娟
关键词:大豆种质异黄酮HPLC
傅里叶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大豆脂肪酸含量被引量:27
2008年
目前大豆脂肪酸育种需要进行大量的气相色谱数据分析,因此建立近红外光谱(NIRS)快速测定脂肪酸组分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108个中国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或品系为材料,以傅里叶近红外光谱(FT-NIRS,4 000-12 500 cm^-1)与气相色谱(GC)技术相结合,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和交叉验证法,探讨利用FT-NIRS技术预测脂肪酸含量的可行性。依据OPUS 5.0软件针对不同脂肪酸组分筛选出最佳NIRS光谱区域为6 101.9-5 446.5 cm^-1。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大豆主要脂肪酸组分,如油酸(C18∶1,R2CV=0.94)、亚油酸(C18∶2,R2CV=0.87)、亚麻酸(C18∶3,R2CV=0.85)和总饱和脂肪酸(C16∶0+C18∶0,R2CV=0.88)的预测准确率较高。外部验证结果证明大豆油酸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最高(R2val=0.91),其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2.47 g·kg^-1干重,RMSEP/SD的比值为0.29,可保证大豆油酸辅助育种的准确性;而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亚麻酸和总饱和脂肪酸的预测决定系数范围为0.66-0.76,RMSEP范围为0.37-2.74 g·kg^-1干重,RMSEP/SD比值范围为0.47-0.53,表明可以进行大豆脂肪酸组分含量的初步筛选。该研究进一步证明利用FT-NIRS技术预测大豆主要脂肪酸组分是稳定可行的。
孙君明韩粉霞闫淑荣杨华佐藤哲生
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中黄47被引量:1
2010年
中黄47(原名中作00-683)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选育的优良品系D90为母本,美国引进品种Williams的库尼兹胰蛋白酶抑制剂近等基因系Tia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9年7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韩粉霞孙君明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高产优质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
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抗菌核病鉴定与评价被引量:6
2013年
大豆菌核病主要由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侵染,是世界范围的大豆病害,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利用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对44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连续2年的田间接种鉴定,筛选抗/耐菌核病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菌核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性种质。结果表明:(1)不同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抗性不同,在44份微核心种质中,中抗种质6份(13.64%),中感种质27份(61.36%),感病种质9份(20.45%),高感I种质2份(4.55%),其中合丰24、大天鹅蛋、倪丁花眉豆、牛毛黄、大黄豆和五月黄6个中抗种质可作为抗性亲本用于大豆抗菌核病育种。(2)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4个菌核病分离物致病性不同,分离物黑西5(黑龙江省,大豆),病情指数49.32,病斑长度达到5.93 mm,致病性最强;黑饶24(黑龙江省,大豆)与Qin 24(青海省,油菜)致病性次之;Hef 50(安徽省,油菜)的病情指数为39.02,病斑长度为3.65 mm,致病性最弱。用黑西5鉴定和筛选抗菌核病大豆种质最为有效。
韩粉霞韩广振孙君明张金巍于绍轩闫淑荣杨华
关键词:菌核病抗性鉴定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